中小学教师编制改革、休学孩子、班主任领导力……本期有这些看点 |《教育家》9月第1期目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1:45 1

摘要:当下,青少年因情绪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等问题选择休学的现象日益凸显。前不久,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冬梅就在“一席”演讲中,以一个辍学生母亲的身份,分享了儿子休学、复学失败的真实经历,引发不小的讨论,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休学青少年这一群体。

卷首语

01未来教师,是善用数智技术自我赋能的“人师”|朱永新

专题报道

04给一束光,照亮休学青少年重返校园之路|本刊编辑部

05从休学到复学:一场披荆斩棘的突围|周佳珂

07不是回归,而是重启:青少年复学困境透视|何丽 任彦名

09从“心”出发,为孩子破解休学困境|徐凯文

11托住休学孩子,发挥“1+1+1+1>4”支持合力|本刊编辑部

14以“村庄”之力护航青少年复学之路|林静

16四方协同,助力“灰色地带学生”重返校园|罗莎

18生态共育,滋养拒学孩子健康成长|陈师韬 徐洁

20关注休学孩子“作为人的处境”|高欣然

封面人物

22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系统推进全域优学|周丽

时势

24变局下的教师编制改革:政策解构与实践突破|吴瑞君

26中小学教师编制改革:从“过剩”到“优化”|王建

视点

28打破青少年灾难化思维的“心理滤镜”|王磊 何芬芳

寻找大国良师

30秦春娟:教育要到达孩子的心房|高欣然

锐见

32

请回归家庭教育的常识|秦涛

班主任沙龙

34全员导师制下的班主任领导力进阶|齐学红 苏超琪

良师成长指南

36如何让教材文本成为学生探究的“脚手架”?|本刊编辑部

云卷云舒

39 不要“为难”学生|董建华

区域教育

40 深耕义务教育“ 责任田” 共绘优质均衡“新图景”|刘芳

42 AI赋能,塑造优质教育新生态|赵彦君

治校

43 筑根基·精管理,促新建学校加速发展|文艺

44 融合创新,赋能区域教育高地加速构建|胡友永 杨慧陶

46 创新教研机制,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陈彦

实践者说

48 融合式跨学科实践:探寻课堂新路径|王世东 石尧

50 人工智能启新篇,数字师生共成长|宿强 甘源

52 聚合思政资源 厚植育人沃土|张宇

54 健体魄、强心智,构建“大健康”育人格局|张书义

56 让“美好教育”浸润学生成长之路|周学静 钟月函

57 以“家味文化”为核,重构学校德育体系|方丽媛

58 执“新六艺”之笔,绘文化传承新章|温怀竞

59 花毽作引,释放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团队新动能|姜丽

60 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创新美术跨学科研修|黄晓珍

课事

61 构建AI梯度课程,夯实学生科技素养根基|高宇

62 分层设计,让作业“ 轻装”更“高效”|解飞

63 扎根生活,让数学思维“野蛮生长”|王林

64 “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的“焕新”之路|王荣 李秀华

66 “七步”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陈文婷

67 明确价值定位,开展有深度的“数学+”教学|曲慧妍

68 让研学“ 研”之有物,“行”之有效|崔满 钟君 彭欢

70 让体育课堂“ 真”正有心、“实”在有趣|丁融萱

71 融入本土文化,打造“接地气”的道法课堂|刘畅

72 陶艺融教,育新时代素养少年|张贞旺

给一束光,照亮休学青少年重返校园之路

专题报道

当下,青少年因情绪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等问题选择休学的现象日益凸显。前不久,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冬梅就在“一席”演讲中,以一个辍学生母亲的身份,分享了儿子休学、复学失败的真实经历,引发不小的讨论,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休学青少年这一群体。

除赵冬梅的发声外,去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和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联合发布的《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情绪障碍青少年群体中超过半数曾经历休学,首次休学平均年龄为13.74岁,且多数集中在14岁这一青春期的关键转折点。

休学不是终点,而是青少年调整节奏、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但在调整的过程中,不少孩子会经历漫长的“卡住的时光”,他们如坠黑暗、如陷泥潭,难以主动走出;一些家长则用灾难化思维看待孩子休学,焦急却无计可施,在煎熬中期盼复学的曙光。

一个个休学孩子及其家庭的处境表明,复学不能仅仅依赖“家庭自救”。作为一项涉及心理修复、环境适应、制度支持和社会包容的系统工程,托住休学的孩子,需要家庭的理解与陪伴、学校的接纳与善待、医疗机构的指导与干预、社区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扶助。然而,现实中,各方协同仍面临认知差异、机制壁垒、资源分散等挑战,亟须打破系统间的隔阂,构建“家—校—医—社”四方联动的复学支持网络。

本期“专题报道”,我们试图看见休学孩子黑暗中的挣扎,探索“拽孩子一把”的有效路径,通过凝聚多方智慧,推动教育理念从“育分”向“育人”回归,为休学青少年照亮重返校园之路,助力他们真正实现“人生重启”。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系统推进全域优学封面人物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资源均衡到质量跃升,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是浙江建设教育强省的核心命题。如何以系统性举措绘就省内“全域优学”图景?就相关实践和规划,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

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

变局下的教师编制改革:政策解构与实践突破

时势

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少子化趋势加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城乡人口分布重构等特征,正深刻改变基础教育的生态格局。全国各地“超编”现象与“缺编”困境并存,深刻揭示了人口结构剧变、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与传统编制管理模式的深层次矛盾。从国家层面“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层面“编制周转池”“备案员额制”“预聘制”等基层探索,这场改革不仅关乎编制数量的调整,更是对教育治理体系的重构。

中小学教师编制改革:从“过剩”到“优化”

时势

随着出生人口数下降和中小学生源持续减少,有关“教师过剩”的话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过紧日子”与教育投入“只增不减”的双重压力下,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教师编制招聘规模收缩,如湖北鄂州市“锁死”教师编制总量、江西万年县暂停英语教师招聘、南昌进贤县全面停招等,多地还启动教师分流、退出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师“缩编潮”,如何平衡教师编制配置科学化、财政可持续性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各地政府与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打破青少年灾难化思维的“心理滤镜”

视点

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c Thinking)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扭曲模式,即个体倾向于预期或假设最坏可能结果的发生,并将相对轻微的负面事件或情境解释为具有极端严重后果的认知偏差。当青少年陷入这种思维时,大脑中负责冷静思考的前额叶会“掉线”,而负责恐惧情绪的杏仁核却异常活跃,导致他们难以理性分析问题。

中小学生群体中的灾难化思维具有一定普遍性,它的本质是焦虑,“杞人忧天”就是灾难化思维的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团队采用元分析技术,整合了2010—2020年间涵盖324万余名学生的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焦虑检出率为12.3%,初中生为27%,高中生为26.3%。

灾难化思维是如何发生的?以学业考试为例,当青少年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这种思维便会启动:先是产生“我根本不适合学习”的自我否定,接着担心“老师、同学会觉得我很笨”,随后陷入“肯定考不上好大学”的恐慌,最后甚至会绝望地认为“我的人生完了”。一旦遇到负面事件,这类青少年就会展开一系列不合理联想,原本微不足道的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放大,最终变成似乎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正是灾难化思维的巨大破坏力所在。

秦春娟:教育要到达孩子的心房

寻找大国良师

从教20多年来,秦春娟收获了“全国优秀教师”“塞上名师”等众多荣誉,其中最特别的“称号”就是学生口中那一声声亲切的“秦妈”。自2004年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良田中学任教,她便与这所乡村学校同努力、共命运,播种希望、付出汗水。她说:“孩子们是教育给予我最大的馈赠。”

金凤区良田中学校园里,秦春娟( 左三)与学生的合影

请回归家庭教育的常识

锐见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一句话的初衷,原本是呼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不要故步自封、偏执任性。然而,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这句话在被一些培训机构反复宣传后,逐渐演变为营销噱头——将父母的责任无限放大,不断为家庭教育制造焦虑。还有一些培训团体打着公益的幌子,把“管控父母情绪”“提高孩子成绩”作为宣传重点,变相抬高“好家长”的门槛。许多家长深受其累,生怕自己的松懈会耽误孩子的未来,或主动或被动地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下载各种教育App,学习如何管控情绪、如何正面管教、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仿佛这些技能掌握得好,孩子就能“成才”。

全员导师制下的班主任领导力进阶

班主任沙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已从宏观层面的体制、结构调整,逐步转向学校内部的深层变革,这标志着教育改革步入攻坚克难阶段。进入21世纪,这种纵深发展态势愈发凸显出学校内部变革对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中,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内在组织结构的变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逐级落实教育目标、有效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让教材文本成为学生探究的“脚手架”?

良师成长指南

在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下,如何将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转化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脚手架”?以历史为例:分析商鞅变法,学生虽能罗列变法条文,却难以运用多重史料辨析改革的实际成效;研读近代报刊,学生能摘抄文献中的关键语句,却不会质疑史料的立场与局限;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复述教材结论,却不会结合史料论证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突破教学中材料运用的“能力壁垒”,让静态的材料真正成为动态探究的工具,让学生在辨析材料、构建解释的过程中实现学科思维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徐老师

让科学材料“活”起来,让探究能力“长”出来

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 吕琦

读徐老师的提问,我深有同感。无论是历史中的史料辨析,还是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材料与能力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窗户纸”:学生看得见材料,却摸不到背后的思维方法。以小学科学为例,教材里的放大镜、温度计、种子标本,常常沦为“摆设”——学生知道用放大镜看细节,却想不到“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对比观察会有什么发现”;能按步骤完成种子发芽实验,却不会思考“如果改变光照时间,实验结果会怎样”。这种“材料认识”与“探究能力”的脱节,根源在哪里?

材料非“鱼”,乃“渔”之舟楫

惠州市曾艳春名师工作室、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道南小学 龙海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课堂上,教材里的材料就像一堆“鱼”,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如何用这些材料“捕鱼”——就像历史课上能背出商鞅变法的条文,却不会用史料分析变法效果;数学课上能记住公式,却不会用图表数据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把材料当成了终点,而不是探究的起点。

转换身份视角,破解教材“神圣化”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马晓江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中,一个现象日益突显:学生对教材材料的处理停留在“提取—记忆”层面,却难以进行批判性探究。这种现象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尤为典型——学生能精准复述建筑布局、分析说明方法,却对文本的视角局限视而不见。这与历史学科中学生罗列变法条文却不辨成效的困境本质上同属教材“神圣化”认知导致的思维固化。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身份视角转换”为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