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称其在河南郑州信万广场的永辉超市,购买的胖东来“水果燕麦脆”没有生产日期,引发舆论关注。据该网友发布的视频画面显示,涉事产品名为“草莓水果燕麦脆”,产品包装上有“胖东来超市”“东来品质”等字样。包装上标注的产品委托商为“许昌市胖东来超市有限公司”。
——— 第565期 ———
数据周期:2025.8.30-9.5
数据来源:人民众云【案例概述】
近日,有网友称其在河南郑州信万广场的永辉超市,购买的胖东来“水果燕麦脆”没有生产日期,引发舆论关注。据该网友发布的视频画面显示,涉事产品名为“草莓水果燕麦脆”,产品包装上有“胖东来超市”“东来品质”等字样。包装上标注的产品委托商为“许昌市胖东来超市有限公司”。产品包装的正面、背面及侧面均未显示生产日期标注。9月1日,永辉超市信万广场店的工作人员就此事回应媒体称,目前永辉超市已经联合胖东来解决了此事,超市已经将这批商品下架处理。同日,胖东来超市客服人员也回应表示,工作人员已上门为顾客查看商品的具体情况,正在进行调查。核实原因后,胖东来将按公司标准为顾客处理。目前,没有接到这款产品的其他包装出现此类问题的消息。经公司排查,未发现其他产品包装有类似问题。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某一包产品漏印生产日期的情况。
9月3日,有媒体记者就事件后续处理进展咨询永辉超市官方客服,对方回应表示,“该事件公司会同东来团队妥善处理,后续东来集团会有相关公告,以正式公告为准”,暂未透露更多细节。
❖ 危机响应实现“双轨制”协同,品牌信任起到“缓冲垫”作用
❖ 品牌合作中或面临品控盲区与责任界定困境
❖ “小问题”引发“大关注”,产品品控需与舆情意识深度结合
当前的社交媒体时代,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议题极易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广泛的公众关注。尤其像生产日期缺失、标签信息不全这类直观可辨的“硬伤”,因其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往往成为舆论发酵的起点。这类表面上的“小问题”实际上触动了消费者最深层的安全焦虑,在情绪驱动和道德审视的双重作用下,迅速跨越圈层,进入公众视野,最终在平台算法的助推下不断放大,形成所谓的“舆情杠杆效应”。这一现象揭示出当下企业所面临的舆论新常态:任何细微的运营疏漏都可能被置于公众的放大镜下反复检视。舆情爆发不再必然与事件的实际严重程度成正比,而是与事件的传播属性、公众的信任阈值以及企业的响应姿态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必须在质量管控中树立“万无一失”的底线思维,建立更敏锐的风险感知机制和更敏捷的响应流程。唯有将品控细节与舆情意识深度结合,才能在舆论场中守住品牌声誉,避免“小瑕疵”演变为“大危机”。特约舆情分析师 肖潇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