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丰顺兄弟赴南洋筹巨款,买8架飞机打鬼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3:17 2

摘要:提起“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8月1日在昆明成立。后改称“第14航空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只是陈纳德或“死亡航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26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有许多是华侨,包括梅州客家华侨。他们除了升空与日寇拼杀外,还

提起“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8月1日在昆明成立。后改称“第14航空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只是陈纳德或“死亡航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26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有许多是华侨,包括梅州客家华侨。他们除了升空与日寇拼杀外,还承担飞机维修、通信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飞虎队”的组建使中国逐渐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不论对日寇作战还是飞越“死亡航线”的物资运输,“飞虎队”队员的表现都极为出色,他们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初期,日军空中优势十分明显,对中国军队和平民的杀伤力很大。1936年7月,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成立,总会设在南京,上海、重庆及其他16个省设分会,而海外支会有36个。按当时的规定,侨胞捐款10万元国币即算捐机1架,并获飞机命名权;而凡捐40万元、120万元和360万元的,还可以用该地华侨名义为飞机小队、中队和大队命名。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华侨积极参与捐赠飞机活动。1938年6月,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派丰顺人丁培伦、丁培慈赴南洋宣传购机募款,丁培伦、丁培慈赴越南、泰国、马来亚工作,费时两月余,共募得各地侨胞捐款80余万元(相当于8架飞机),该款由广东各界募款购机委员会接收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爆发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海外侨胞为祖国抗战捐献飞机217架。

除了参与捐赠飞机,华侨还积极购买爱国航空债券,积极利用外国先进的航空培训条件,让年轻一代到航校学习技术,然后送回中国参加抗战。

1941年8月“飞虎队”成立后,就开始在美国、南洋设点招收飞行员、地勤人员等。据统计,回祖国参加“飞虎队”的华侨中,除了美国华侨最多外,印尼、马来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亦有许多华侨飞行员和飞机维修人员,不仅带来航空技术,还带着侨胞捐款购买的飞机回国。

华侨支援国内抗战购买的“航空救国券”

1993年,笔者有幸采访过祖籍梅县丙村的“飞虎队”队员张国荣。

以下是当时张国荣的叙述——

我的爷爷是马来亚杰出的企业家、富商张运喜,奶奶李兴娘也出生在富商家庭,他们都非常关心关注祖国和家乡的情况。1941年,我奶奶李兴娘看到当地中文报纸上有介绍陈纳德组建“飞虎队”,并征集华裔士兵回中国服务的通告。

我奶奶一贯热心家乡公益,关心家乡事务,看到通告后,马上给我报了名。办完手续,马上回到家,找到我,她高兴地说:“阿荣,在我的孙辈里,就你最为合适!我们要体现我们家族对祖国的奉献。机会来了!你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聪明,而且又熟悉掌握马来文、英文、中文,看到你符合条件,我就毫不犹豫将你的名字报了上去,并且通过了审核。你回国参加‘飞虎队’抗日,将日寇赶出中国去!”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不高兴:怎么可以剥夺我的权益、擅自帮我报名?我还要读书呢!

听了我的抱怨,奶奶非常生气!她悠悠地说:“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日本侵略者入侵祖国,就是要我们亡国灭种!现在日本侵略者都已经入侵潮汕了,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潮汕离我们家乡很近,如果他们打到梅县,他们的恶行就会重演,到时我们的老祖屋就会被夷为平地。如果没有了老祖屋,我们就没有了根,就成了浮萍,就会随风飘荡,这时我们什么都不是!你要有所担当,投笔从戎回国抗战,回国抗战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安慰!”

奶奶一席话,使我豁然开朗,我马上对奶奶说:“我听奶奶的话,我准备好行囊,马上出发,不将日寇赶出祖国,我就不回来!”

奶奶高兴地点了点头:“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1942年,我回到了祖国,加入了“飞虎队”,成为“飞虎队”队员,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我才移民美国,加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

根据张国荣的回忆,加上笔者查阅《梅州华侨华人史》、“中国侨网”等相关资料得知,在“飞虎队”里,还有不少和张国荣一样的梅州客家华侨:

祖籍兴宁的彭嘉蘅(亦作“彭嘉衡”),原名彭淮清。其父亲是印尼华侨,在加里曼丹岛昔加罗镇开了家商号。1936年,父亲把彭淮清和弟弟淮汉送回了故乡,在族人的安排下,进入兴宁县一中上学。1938年秋,17岁的彭淮清决定投笔从戎。当时,考黄埔军校需要高中毕业证,无奈之下,彭淮清借了族兄彭嘉蘅的毕业证参考,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17期。从此,彭淮清改名成了彭嘉蘅。1942年,彭嘉蘅考入中央航校15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推荐到美国空军继续深造,1944年回国,加入第14航空队第5大队17中队。彭嘉蘅先后驾机作战64次,战绩辉煌,获得美国“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资料显示,2005年,彭嘉蘅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

祖籍梅县的朱杰,原名朱保焕,出生于印尼勿里洞。13岁时一个人独自回国求学。1942年,考上了贵阳大学,弃笔从戎,义无反顾地报考中国的空军,被录取为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第15期学员,成为第六批赴美国接受高级飞行作战训练的中国空军战士。1944年底,被分配到“飞虎队”队员伤亡率最高的基地——位于湖南芷江的“飞虎队”指挥基地,负责基地的防空护卫工作。一次,日本敌机突然轰炸指挥中心,朱杰与日本飞机搏杀,受伤从一线退下来。抗日战争结束后,朱杰并未参与任何针对解放军的作战,1949年抵达台湾,在空军军官学校担任飞行教官。20世纪90年代初,朱杰移居美国,1992年在美国病逝。

像张国荣、彭嘉蘅、朱杰等这样的以华侨身份回国参与抗日战争却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还有很多。

马来西亚雪隆嘉应会馆会客室悬挂着四位创办人的照片,左二即为张运喜。

飞虎队队员张国荣的爷爷张运喜。

回忆张国荣回国抗战的故事,笔者认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对张国荣最好的培养教育,使其深怀家国情怀。

今年年初,笔者专门前往马来西亚雪隆嘉应会馆:张国荣的爷爷张运喜正是雪隆嘉应会馆前身之一雪兰莪嘉应公馆的创办人之一。雪隆嘉应会馆会客室悬挂着四位创办人的照片,张运喜的照片即为其一。据了解,张运喜,梅县丙村人;海运初开时,毅然背井离乡,抵达吉隆坡,胼手胝足,稍有积蓄,即独自找到矿场,创立生和锡矿公司。因经验丰富,眼光独到,名闻马来亚一带。张运喜爱乡爱国,发财致富后,凡乡里造桥修路,扩建学校校舍,均慷慨赞助,且对一般孤苦贫病同乡,以“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之意旨多给予援助。他乐善好施,仁风义举之名,传播乡里,清政府特封赐红顶花翎六品官衔,以资褒扬。因念一般同乡为生活奔忙,散居各处,无从联络。为声应气求,守望相助,奉献桑梓,促进团结,1902年,张运喜与姚德胜、李桐生、郑安寿等,集资创设雪兰莪嘉应公馆,馆址建于吉隆坡之苏丹街,为祠宇式之两堂两横,碧瓦红墙,雕龙画凤,完全相仿梓里之建筑风格。

今天缅怀张国荣、彭嘉蘅、朱杰等“飞虎队”梅州客家华侨的英雄事迹,笔者不由得感慨万千:许许多多梅州华侨,人在海外,心系家国,以爱国爱乡家风家训,当祖国需要时,他们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丰顺手信•潮客特产

来源:潮客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