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地“酿人”拓扑报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5:37 2

摘要:拓扑,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理解这门内容艰深的知识,在贵州烈酒酿造之地,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在茅台,几粒种子经历漫长岁月,终成佳酿,匠心酿造者的变化,同样让人吃惊。有人从制曲车间抡曲块起步,站上了国际质量管理的颁奖台;有人

拓扑,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理解这门内容艰深的知识,在贵州烈酒酿造之地,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在茅台,几粒种子经历漫长岁月,终成佳酿,匠心酿造者的变化,同样让人吃惊。有人从制曲车间抡曲块起步,站上了国际质量管理的颁奖台;有人带着计算机的逻辑思维跨界而来,再成为精于管理思维和酿酒技艺的全能精英;有人从金融行业转身,成为品牌文化数字化版图的建设者。破界和重塑,或许是天地间不变的经纬。

制曲女工的金牌时刻

23年前,走出高中校园,成为一名制曲女工的王小静,想象不到,23年后的自己,会站上国际级的领奖台。

热带国度斯里兰卡科伦坡。王小静和伙伴们带着名为“降低PE过滤袋废弃量”的项目成果,亮相质量管理领域的“质量奥林匹克”盛会。

2024年11月,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在科伦坡举行,来自中国酒都的这支QC团队,从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个参赛小组中脱颖而出,降低PE过滤袋废弃量项目斩获金奖。

进击 QC 小组获得的荣誉证书。陈超 摄

PE过滤袋,是酒水饮料生产中常使用的一种过滤材料。在茅台酒厂,制酒车间生产的酒液从酒醅蒸馏出来时,会携带少量的杂质,需要以PE过滤袋精密过滤至酒体清澈、无杂质后,方能进入酒库贮存。

使用的PE过滤袋,类似一个“网兜”。接酒时,将“网兜”套在陶坛上,过酒留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常遇到袋内滤渣清理困难,而且厚厚的“网兜”袋口缝合处容易开裂。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影响酒液过滤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过滤袋用量,提升工作效率?

王小静所在的进击QC小组,决心找出答案。

12个月后,进击QC小组研发出“升级版”的过滤设备。该设备操作便捷,只需将过滤网装入防尘瓶内,再将过滤设备安装在手推车上,便具备了可移动性。

2024年,经茅台质量部严格检测后,该过滤器在勾贮五片区进行小范围测试使用。测试结果令人惊喜——每轮次酒生产所需的PE过滤袋数量降低了40个。

进击QC小组成员均是勾贮车间的骨干,从不同的一线岗位跨界而来:张贵红从制曲岗位成长起来,负责申报撰写成果报告;陈贞旭拥有制酒工作经验,负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彭虎飞从事制酒工作6年、贮存管理工作19年,负责制作和维护创新工具……而统筹团队的王小静,在制曲岗位工作过6年,从事贮存管理工作17年。

今年是王小静进入茅台的第23年。2002年,高中毕业的王小静,以职工子女身份进入茅台酒厂从事制曲工作,时年19岁。作为土生土长的茅台人,王小静从小闻着酒香长大,对酿酒并不陌生。然而,当真正踏入制曲车间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高温、漫天飞舞的曲蚊,还是让她心头一震。至今她仍感慨,“一线生产的付出远超想象”。

“外公和母亲都是与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匠人。”王小静在制曲车间里一干就是6年,不愿让自己成为传承中的“例外”。

2008年,王小静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要转变:从制曲车间调任勾贮车间,开启从“前端制曲”到“后端勾贮”的岗位跨越。

与此同时,王小静走进茅台学院进修,完成知识升级。

在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中,制曲处于酿造前端,核心任务是制作酒曲,为后续酿酒提供糖化发酵剂;勾贮车间工作则属于后端环节,是决定酒体品质的核心步骤,工作人员要对基酒进行分级存储,按轮次、香型、酒龄分类管理。

2021年,王小静和伙伴们一起,组建了“进击QC小组”。

进击 QC 小组。陈超 摄

进击QC小组的首个课题便一鸣惊人:“提高贮酒陶坛的一次扎坛达标率”项目,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中荣获金奖。

“2024年又拿金奖,是再攀高峰。”王小静为创新成果得到国际肯定感到骄傲,但她和团队认为,目前研发的成果,要在行业广泛应用,还需要做很多改进,小组成员还在持续优化。

两块国际级金牌在手的王小静团队,刚刚行至人生半途,来时路蜿蜒,前方路也长。

从编程逻辑到酿酒哲学

4月的茅台镇,暑热初上。忙碌的微生物群,灵性达至巅峰,和匠心深厚的人类伙伴一起,将酱酒酿造推进到最是出神入化的特殊阶段。

此时开启的第三轮次,和接下来的两个轮次,合称“黄金轮次”,将决定全年酿酒品质。

蒸煮发酵的红缨子高粱,无比饱满,出酒率在本轮次达到高峰,口感丰满醇厚、悠长而纯净。

身为贵州茅台制酒二十四车间主管,张言统辖一方天地,他所在的酿酒车间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在细密的观察下,无所遁形。

张言管理的车间,已经连续近三年高质量圆满完成酿酒任务。这个严谨的制酒车间管理者,有着医生查房一般的敏锐洞察力。

“看酒花大小、闻酒醅香味、问操作细节、摸堆积发酵的温度,这就是我的望、闻、问、切。”

张言和制酒车间员工查看酒醅。陈超 摄

从重阳下沙到完成七个轮次的取酒,59个制酒工艺操作环节,在张言心底都是亲密无间的老友,每个环节,他和伙伴们,都能展现出极精准的把控力。

有意思的是,这位酿酒“高手”,有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科班背景。

2006年,张言毕业,跨界进入茅台酒厂。19年后,计算机专业的严谨逻辑,用另一种方式融化在张言的身体里。那是用制酒环节每道工艺千万次训练,成就的肌肉记忆。

19年前第一次迈进酿酒车间的张言,正赶上新一季酿酒启幕,下沙如火如荼,润粮、蒸粮、摊晾拌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叹为观止。

润粮,要让每一粒高粱均匀吸水,每天下来,要重复上千次翻拌动作,是制酒所有工序中体力消耗最大的。张言记得,即使经验最为丰富的酿酒师傅,手掌都被磨出了血泡。整个润粮期,张言旧血泡尚未消退,新血泡又起。

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刻苦训练,从生涩模仿到了然于胸,59个制酒工艺操作环节,是张言日复一日的“山中修炼”。

每个人在这样的历练中,总会锤炼出风格独特的酿酒“心法”。

19年,近7000个日夜,张言把自己的领悟,总结成七个字:两精四线双达标。

“两精”是韧性,即精益管理抓要点、精细操作抓质量。

“四线”是招式,用水分线、营养线、溶氧线、操作线的灵动,去把控、判断原辅料质量、酒醅水分、糊化、发酵等一系列变化过程。

“双达标”是傲骨,要让感官判断与数据指标都站到量化指标的金线之上。

“车间工人制酒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全流程出发、综合判断的思维。”张言在学校获得的训练,为他“修炼晋级”提供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制酒车间正在上甑

2022年,张言和生产管理部联合推广自己的“独门秘籍”,实行以来,制酒车间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助力车间连续三年质量和产量创下新的纪录。

尽管“秘诀”已经分发到车间每一位制酒工人,但每到制酒关键时期,张言都不敢有丝毫大意,关键节点,常常在办公室和衣而眠。如今,又到三轮次基酒生产期,张言再度开启车间长驻模式。

茅台酿酒车间,每个人都不简单,因为在挥汗如雨的同时,一场又一场的脑力激荡也在持续展开。张言是其中的科技创新者之一。他和团队研发出了降低制酒酒甑跑汽率的工具,牵头负责的QC课题、小改小革,多次荣获“部优”和“省优”荣誉。

酿酒,两个字,一个词,于张言却如浩瀚时空,奥妙无穷。劳作之外,张言总是扎进书堆,寻求未知,而赤水河谷在心底越发亲密,因为爱上一方水土,总是因为它已悄然化作自己生活的血肉,圆融一体,再无分割的可能。

金融精英变身“数字匠人”

郑凯文的办公桌上,一张张便笺记录着数字化工作的AB面,左侧列着“茅台商旅安全加固”“数据中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右侧则是“打印机驱动更新”“会议室话筒调试”等琐碎任务。

2年前从金融行业跨界成为茅台一员的他,如今是茅台文旅公司数字化领域的中坚力量。

“刚入职时,公司还在使用Excel和手工签字的方式报销出差费用,没有专职的IT岗,连OA系统也未完善。”毕业于东北大学物联网系的郑凯文仍记得初到公司的场景。

工作中的郑凯文

面对这样的“数字化”基础,郑凯文脑子里生出一个数字化构想。在没有专职IT岗的茅台文旅公司,郑凯文从“一个人的科技部”开始破冰之旅。

发挥所学,从茅台文旅公司最核心的商旅系统切入,从0到1建设“茅台商旅”系统底层架构。

2024年初冬,郑凯文带领8人团队开启“百日攻坚战”。

白天,他与亚朵、锦江等7家大型酒店集团谈判协议,晚上调试系统,夜色从来不是每日工作的休止符。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系统上线前夜。”郑凯文回忆道。

距离预定发布时间还剩2天,核心酒店数据调用模块突然出现数据溢流。团队成员都觉得只能推迟上线了,而郑凯文选择尽力一搏,通宵达旦调试代码。

最终,“茅台商旅”如期上线,成为服务茅台集团4万员工差旅的“中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342个地级市、36个国家,签约3万多家酒店及国航、川航等航空公司,订单量在茅台集团三大服务商中居首。

“茅台商旅”系统的成功上线,是郑凯文宏大数字化构想的第一步。

在中国酒文化城,游客张女士通过小程序预约VR云游,身临其境地感受酿酒工艺的千年传承;智能检票系统根据客群自动分流,省去80%人工操作;停车场预警系统实时监测车位,化解了茅台镇“寸土寸金”的停车难题。

这些流畅体验的背后,是郑凯文团队构建的“数字神经网络”——参观结束后,系统根据游客的浏览记录推送文创产品,促成线上下单。这套由7台云服务器支撑的“1+2+4+N”架构平台,整合了票务管理、应急指挥、精准营销等功能,将景区运营效率提升40%。

“说服老员工拥抱智能检票系统是最难的。”郑凯文说。他针对不同的客群设置了不同的检票政策,省却了大量的人工操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员工们逐渐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反而成了数字化宣传员。

除了商旅系统和智慧景区系统,郑凯文还在茅台会务策展领域大展拳脚。

2024年,茅台集团红缨子高粱季活动上,2000名嘉宾的接待工作成为数字化会务系统的“大考”。

从收到电子邀请函开始,嘉宾的航班接机、酒店入住、会议日程甚至晚宴座位,都通过茅台文旅搭建的会务系统无缝衔接。

这背后是郑凯文与茅台文旅策展事业部伙伴反复沟通需求,数十次推倒重来的付出。

针对“嘉宾多次行程改变导致接送混乱”等痛点,动态提醒通知算法成功出炉,保障接待流程畅通。

如今,这套系统已支撑起茅台集团在全国举办的许多大型活动,接待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在网络安全领域,郑凯文推动建立“4+3+2”防护体系:每月巡检信息系统、排查整改非正版软件、梳理系统资产台账、起草网络安全制度;每季度备份关键数据至茅台云,漏洞扫描覆盖28台服务器。

如今,茅台文旅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郑凯文则马不停蹄投身到下一个构想中去。

郑凯文看来,地域文化IP“黄小西”逐渐成为推动酒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这一IP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为灵感,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打造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美感的形象。茅台文旅公司计划围绕“黄小西”拓展文创产品,让“黄小西”在贵州各大景区“穿上”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成为游客体验多元文化的窗口。

“和老师傅们酿造茅台酒一样,数字化也需要匠人精神。每次系统迭代就像酿造工艺,需要精益求精。我的目标是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个建设的数字化项目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数字+文旅’助力茅台文旅行稳致远。”郑凯文说。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湛泽梅 刘显玉

视觉编辑 陈思蓓

编辑 张贤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