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黄土高原到西非大地,从四季分明到终年酷暑,历经万水千山,辗转行程11000公里,于2024年6月14日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新华随中国山西第27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奔赴西非多哥。在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他以一根根银针为笔、一滴滴汗水为墨,播撒中医的种
从黄土高原到西非大地,从四季分明到终年酷暑,历经万水千山,辗转行程11000公里,于2024年6月14日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新华随中国山西第27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奔赴西非多哥。在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他以一根根银针为笔、一滴滴汗水为墨,播撒中医的种子,传递医者的仁爱,书写着中非医疗合作的动人篇章。
“援非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医者初心与国家使命的自然交汇。”作为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的一名医师,李新华医师深耕中医针灸领域十余年,深知传统医学在慢性病调理、康复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当他得知山西省将组建中国(山西)第27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渴望将中医的智慧带到更需要的地方,让“一根银针治百病”的奇迹在非洲大陆绽放。
然而,援非之路的第一道关卡便是语言。多哥的官方语言为法语,日常交流与医疗工作都离不开流畅的法语沟通。2023年11月13日,他与其他医疗队成员一同进入法语培训基地进行封闭式学习。七个月的法语培训对他而言像一场密集的攻坚战,“从字母发音到医学术语,每一个单词都需要反复打磨。”七个月的高强度法语培训,那些曾让他头皮发麻的阴阳性、联诵规则,早已内化成脱口而出的自然表达——这场浸透汗水的修行,终于让他能用法语这把钥匙,打开与卡拉朋友们心与心相通的大门。
2024年6月14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亲友的嘱托与同事的祝福中,李新华医师与医疗队的八名成员一同登上了前往多哥的航班。经过近二十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多哥首都洛美,随后转乘汽车,颠簸七个多小时抵达卡拉市——这个位于多哥北部的城市,成了他未来一年多的“第二故乡”。
初到卡拉,扑面而来的是热带气候的湿热与异国文化的冲击:低矮的房屋错落有致,街头小贩“Bonjour”此起彼伏,肤色黝黑的孩子们笑着向医疗队挥手并喊着“Chinois”。即将工作的卡拉东岱中心医院,是当地一所综合性医院,看到走廊里挤满等待就诊的患者,他更明白肩上的责任有多重。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不适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尽快投入工作”的迫切。
卡拉东岱中心医院的康复科,是李新华医师对接的“主战场”。科室仅有四名当地医生和两名护士,却要负责全院的康复治疗、慢性病管理等工作。虽肤色不一,但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追求是一致的。在多哥工作的一年多里,他始终以专业技术践行援外医疗使命:全年累计完成针灸门诊接诊超5000人次,针对当地高发的颈肩腰腿痛、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病症,采用传统针灸结合电针、温针灸等疗法,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参与内科、骨科等科室病房会诊300余次,为脑卒中后遗症、骨折术后患者制定针灸康复方案,与当地医护团队共同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总会离开,但中医的种子需要在当地扎根。为此,他将“教学”作为重要任务,在医院和大学两个“讲台”上播撒中医火种:在院内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专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结合实操演示,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掌握针刺手法、火罐疗法等核心技能,培养本院针灸技术骨干;受邀至卡拉大学开展《小小银针治腰痛》主题讲座,以解剖学视角解析腰痛的发生机制及针灸镇痛原理,现场演示针灸穴位定位及手法,吸引了众多医学院师生参与,推动中医文化在当地青年群体中扎根。他们医疗队以针灸为纽带,让卡拉大学师生领略到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为中多文化交流添砖加瓦,也为两国医学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活动,中医针灸在多哥卡拉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理解与友谊,为中多医学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他随医疗队深入卡拉郊区、农村地区、孤儿院开展义诊活动,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针灸治疗,同步开展体检工作,累计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在当地疟疾高发季,运用针灸技术辅助缓解患者的发热、疼痛等症状,配合医疗队完成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彰显中国医疗援助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在多哥援外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医生始终以施针之术为当地民众祛疾解痛。他凭借精湛入微的针灸技艺,精准辨证施治,为无数受病痛困扰的患者缓解了苦楚;更以温和耐心的行医态度,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用细致的关怀驱散他们就医时的不安。这份专业与温情,不仅让他赢得了当地患者的深度信任,更成为中非医疗合作的生动缩影,赢得了多哥政府的高度肯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25年5月30日,多哥社会行动、团结与促进部部长Kossiwa ZINSOU-KLASSOU颁发表彰状,铭刻其在医疗援助中的杰出贡献;2025年8月4日,卡拉地区科扎省省长BONFO Fara上校亲授荣誉证书,致敬其为区域健康事业注入的强劲力量;2025年8月20日,卡拉东岱中心医院院长ETOU Koffi递上荣誉证书,致谢其为卡拉地区民众筑起的健康屏障; 2025年8月25日,卡拉市市长Pawoubadl PIDABI颁发表彰,感念其为卡拉及周边居民带来的优质医疗服务;2025年9月2日,多哥卫生部部长Kokou WOTOBE与中国驻多哥大使王敏共同授予荣誉证书,以官方名义肯定其为多哥民众健康福祉付出的心血。
这些荣誉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援非医疗队,属于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更属于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他看来,最珍贵的“荣誉”不是证书,而是患者康复后脸上的笑容,是当地医生说出的那句“谢谢中国医生”,是卡拉大学学生立志学习中医的坚定眼神。
援非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每一天都充满意义。这段经历让李新华医师更深刻地理解了“医者无国界”的含义,也让他看到了中医走向世界的巨大潜力。回国后,他将把在多哥的经验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同时继续与当地医护人员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远程指导,让中医的火种在卡拉继续燃烧。
从山西到多哥,从针灸门诊到大学讲堂,他用行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他的故事,是无数援非医疗队员的缩影——他们,将健康与希望带到非洲大地,用医者仁心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而那一根根银针留下的温度,终将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中非人民共同的记忆,温暖而绵长。
来源:山西省中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