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发端于基层的治理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萌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溪江畔的“枫桥经验”享誉全国,并迅速向全国推广。
1.“枫桥经验”史料整理与研究丛书:
一项发端于基层的治理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萌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溪江畔的“枫桥经验”享誉全国,并迅速向全国推广。
这是一面一代代传承的光荣旗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60多年来,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丰富精神内涵,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枫桥经验的精髓,就是通过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化解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如今这种自治模式已在全国推行,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
书目:
“枫桥经验”文化源流及浙东基层社会治理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村民自治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社会综合治理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青少年帮教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史料与研究
“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数字化史料与研究
2.《论英格兰共和国:英格兰王国的政府或政体形式》:一幅对16世纪英格兰政治和法律体制的完整素描。
本书共三卷。第一卷一般性地论述了国家的形式与本质,并具体论述了英格兰国家的形式及构成。第二卷主要论述议会的权威以及在英格兰包括议会在内的若干种法院的诉讼与审判程序。第三卷则讨论了一些特殊的诉讼制度,例如英格兰的上诉制度、不采用陪审制审判的星室法院、监护法院以及教会法院等。3.《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聚焦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哲人与其反对者的思想斗争,揭示启蒙运动如何通过策略性竞争赢得文化权威并引领时代变革,塑造现代世界的思想根基。
以伏尔泰为核心,展现启蒙哲人通过塑造公众形象、贬斥对手以争夺舆论,借助权贵保护推动思想传播,并积极争取年轻一代投身启蒙事业。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启蒙哲人的社会地位,更将批判、公开辩论与公众参与转化为变革力量,最终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
4.《政治哲学导论》: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和研究的必备书目,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西蒙斯的代表性著作。
用六章讨论政治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国家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社会正义、民主和国际政治哲学问题。作者围绕着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主要哲学立场和理论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5.《美学:批评哲学中的问题》: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将当代的哲学分析方法和古老的审美理论传统相结合,捍卫文学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地位。
比厄斯利针对传统美学遭受分析哲学解构的困境,将美学重新定义为批评哲学,即关于艺术批评的哲学美学,由此捍卫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学科的地位,并引领了美学方法论的转向,推动了西方分析美学的发展。
6.《像法律人那样推理》:通过对法律推理诸多面向的讨论来探讨“什么是法律推理”,或者说“法律推理究竟有何特点”这一问题,并兼及作者对“法律的特征与本质”的理解。
由法律新形式主义的代表弗里德里克·肖尔于37年间发表的14篇论文汇编而成。这些论文通过法律推理的诸多方面来讨论“什么是法律推理”,或者说“法律推理究竟有何特点”这一问题,并兼及对“法律的特征与本质”的理解。
作者认为法律推理具有依规则推理的特征和权威论证的色彩,而这源于法律的“法律性”,或者说“形式性”、“一般性”和“规则性”。但这只会使得法律推理具有推定的而非绝对的排他性。作者试图证明,法律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个在法律学说史上的遗迹,而同样在当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7.《法律科学导论》:科库雷克法理论和法哲学的集大成之作,美国法理学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成为美国分析法学的经典文献。科库雷克主张对法律基础概念进行严格定义和细致分类,强调对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的原子化分解,从而推动了基本法律概念的精准化和明晰化,深化了霍菲尔德的权利理论体系和权利分析框架,为现代法学中的所有权理论和财产权谱系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8.《为自然法辩护》:一部为复活托马斯哲学学派传统的新自然法理论进行辩护的极具有代表性和极有力的著作。
收录了罗伯特·P.乔治关于自然法法理学、自然法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的经典论文,是继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之后,为复活托马斯哲学传统的新自然法理论进行辩护的极具有代表性和极有力的著作。
9.《浙江方言常用字典》:一部以省为单位的方言字典,以杭州等 11 个地级市和建德市为单位,收录杭州等11个地级市以及建德市(旧严州府)12个地区方言中使用的550个方言用字。
每个字条包含字形、普通话音、12地方言音(“方言注音”和国际音标)、释义、举例、考释说明等几个部分。除字典正文外,还包括凡例、义类索引、拼音索引、笔画索引、附录(《浙江方言常用字典》的编写、浙江方言注音方案的研制、方言代表点音系和注音方案)、参考文献等内容。
10.《游国恩文章学讲义》:
汇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国恩先生在大学授课的几种自编讲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实际的作文技巧联系起来。
传统的“文章学”研究勾连文学史、古代文论、修辞学等领域,内涵十分丰富。著名学者游国恩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多所大学里开设与“文章学”有关课程,留下了亲手编写的多种讲义。本书即由游宝谅女士将数种讲义汇编而成,文辞古雅、情韵幽深,读之可见先辈学人的深厚学养与文章之美。
1.《国史大纲》(简体字版):一部影响了几代国人的中国通史不朽之作,首度推出简体横排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饱含著者至情至性、与著者生命最终融为一体的国史著作,那一定包括钱穆先生的这部《国史大纲》。
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为抗战中陷入绝境的中国军民注入必胜信心。
时隔85年后,商务印书馆推出《国史大纲》简体横排版,让钱穆先生所守护的民族精神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在这部通史巨著中,钱穆先生以纲举目张之体论述了上自远古、下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历史进程,对历代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风习、文化思想及其相互影响均有深刻揭示,以此阐明中国时代变化之特征、一脉相承之传统、多元宽容之文明、治乱盛衰之缘由。
2.《老子导读及译注》(新订本):陈鼓应先生研究《老子》数十年的潜心之作,集原典注释、翻译与赏析为一体,释读《老子》的文本,并译为流畅的白话文,再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分析阐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钱穆先生说,《老子》应该是一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山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
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老子》)。
3.《易经导读及译注》:陈鼓应和寇方墀先生共同著作,二人在北大校园中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来讨论和写作这本书。本书的文笔力求简洁,不作繁冗的训诂和引用,以利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寇方墀教授亲炙余敦康先生教诲十余载,于易学方面造诣很深。《周易》主要有义理和象数两个方面,陈鼓应先生一向是侧重在义理方面的研究。寇方墀先生义理纯熟且兼知象数。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根源性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在《易经》中,既可以看到卜筮之辞,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文辞古朴而意蕴幽深。
《易经》既是一部筮辞编纂集,同时也是一部古史材料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卦爻辞记载历史事件,是一种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映。其中古风犹存的生活场景将读者带回到那久远的先民生息的质朴时代。
4.《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被誉为20世纪该领域极具创造性的代表作品,“20世纪的经典之作”,启发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议程。
《大转型》一书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型,揭示了伴随这个过程所发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大转变。
波兰尼不仅精当指出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还准确预言了这种“市场经济”对人、自然、生产组织的严重破坏及其悲剧性的社会后果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对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仍极具启发与参考。
5.《心身问题:心灵是物质的吗?》: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思考人类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打破常识误区,重构对 “自我”的认知,再度追问“我是谁”。
为什么当我们想要喝水时手就会去拿起水杯?为什么过度的悲伤会导致人心脏疼痛?从笛卡尔将心灵和身体截然二分开始,心身问题便成了一个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
心身问题即讨论心灵与身体关系的哲学问题,如心理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又如何影响心理状态。本书介绍并分析了哲学家对心身问题的多种看法,如二元论、物理主义理论、反唯物主义等;还介绍了相关科学理论,如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整合信息理论等。最终,作者着重介绍了以罗素为代表的中立一元论作为心身问题的解决方案,主张心灵和物质由更基本的中立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
6.《批判性思维:如何教授与养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不再是选修课,而是每个人的“防身术”。薄薄一本打通批判性思维脉络,让大脑开挂!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常识是18岁前积累的偏见”?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会引发截然相反的结论?
本书作者乔纳森·哈伯从哲学、心理学与科学视角,追溯批判性思维的起源与定义,剖析其核心要素,包括结构化思维、语言技能、背景知识和信息素养,以及必要的智力特征。通过方法论解析和案例分析,证明批判性思维可被系统教授、训练与评估,为教育者、学生及思考者提供实用指南。
7.《八卦男:胡佛、麦卡锡、科恩与影射政治》:重回冷战时期风起云涌的美国政坛,深挖八卦文化、性别话语与麦卡锡主义的隐秘关联,且看三位名噪一时的“真男人”如何挥舞名为男性气质的双刃剑,浮沉于硝烟弥漫的名利场中。
在貌似沉郁严峻的历史中,难登大雅之堂的“八卦”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使信息成为一种危险的权力?八卦的制造与传播对“八卦中人”是机遇还是陷阱?
埃德加·胡佛、约瑟夫·麦卡锡和罗伊·科恩,俱是20世纪中叶美国的政坛风云人物,出身各异,却肩负一项共同的“使命”:努力成为无可指摘的“美国男性标杆”,借此获取并巩固有形与无形的种种权力。
冷战大背景下,乘着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东风,他们借助性别、身份、国家安全等一系列话语,有意无意地操控着名为“八卦”的武器,登顶或坠落于波谲云诡的名利场中……
8.《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意共领袖葛兰西的坎坷生命史,一首关于革命者信仰、生活与抗争的悲情长诗。
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经由《狱中札记》等著作所传达的创造性理论至今仍澎湃着超越时地的学术活力。然而,在种种神圣化塑造之后,他的真实生平却常为人所忽略或误解。
从撒丁岛乡野到铁窗下的书桌,于政治的涡旋中艰难平衡,直至在重获自由之际猝然离世,葛兰西几乎从未摆脱身心痛苦的折磨。他在对命运的反抗中度过一生,就连生活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反抗。彼时,他飞扬的思想起始于对现实的反思,却始终未能摆脱现实的重力。
9.《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撰写的这部著作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历史、结构、机制、理论等多方面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理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来自同盟国11个国家的法官在日本东京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活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这次审判,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现代国际法若干重要原则的确立、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已故梅汝璈先生的遗著(未完成稿),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东京审判的历史实践所确立和发展的战争罪行原则。
10.《蔡元培论红楼梦》:从百年红学的总体视角思考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的得失,使大家对蔡元培先生的红学贡献有更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对索隐派也能有更客观深入的思考。
蔡元培是20世纪红学流派“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路,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本书系统搜辑蔡元培与红学相关专著、日记、书信、简历、书序、演说词等资料,附编辑录张元济、胡适、鲁迅等人的相关书信、书序及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蔡元培红学研究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