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有没有观看今年的九三阅兵?我们为什么要举行阅兵?为什么要科技强军?”日前,在高坪中学初三十九班的历史课上,赵于铭老师用这个问题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
赵于铭,高坪中学初中历史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15年,多次获得高坪区期末教学质量奖、高坪区优秀教师、高坪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情境启思 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有没有观看今年的九三阅兵?我们为什么要举行阅兵?为什么要科技强军?”日前,在高坪中学初三十九班的历史课上,赵于铭老师用这个问题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
看着学生们困惑的眼神,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屏幕上展示了两组照片:一边是战火中举双手投降的叙利亚女孩,另一边是牵着战士的手、安然登上归国军舰的中国小女孩。“是什么让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如此不同?”她问道。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因为我们强大,才能接同胞回家”“没有强大军队就会被欺负”“我以后也要当兵保护别人”。这正是赵于铭利用九三阅兵契机精心设计的课堂。在她看来,历史教育并非枯燥的“强硬灌输”,而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初中生认知与阅历有限,而历史学科却格外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何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并进一步将兴趣转化为扎实的知识掌握,一直是我教学探索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课,赵于铭借助视频、照片、文献等多类材料,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她同时出示《清帝退位诏书》、孙中山就职宣言及外国报刊报道,引导学生多角度比对思考,不同立场的叙述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我们应如何从中接近历史真实?通过这类训练,学生逐渐意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综合研判、批判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夯实了知识,也更系统地建立起史料实证意识和唯物史观。
同时,对于需记忆的知识点,她也巧思减负——不要求 “一字不差背诵”,而是指导学生抓 “关键词”、梳理事件逻辑,以理解性记忆减轻负担,同时培养历史思维。
在赵于铭独特教学方法的引领下,她所带的班级多次在全区期末统考中名列前三,自己也荣获教学质量奖。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看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变化与成长。曾有一名严重偏科、历史成绩长期“吊车尾”的学生,在赵于铭的鼓励下,开始主动借阅历史课外书籍,并通过复述故事的方式增强理解与表达。渐渐地,他从排斥转为主动探索,不仅成绩稳步上升,还主动申请担任历史科代表,最终在中考历史科目中取得了45分(满分50)的优秀成绩。
宽严并济 守护成长之路
在历史教学中,赵于铭是一位锐意创新的探索者;在班级管理中,她又是学生眼中温柔与严厉并存的“班主任妈妈”,既注重规则约束,又给予学生充分关爱,在严格管理与情感陪伴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路人与守护者。
在她的班级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时候都可以找赵老师说心里话。曾有女生与父亲发生争执后,偷偷跑出家门,第一时间就给赵老师发信息问:“怎么办”。赵老师没有批评,而是耐心引导:“你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主动给爸爸打个电话道歉。父母怎么会不原谅自己的孩子呢?”。这样贴心的话语,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也学会了如何与家人沟通。
同时,赵于铭十分注重规则教育。她坚持“爱与威严并存”,明确设立底线,做到“底线坚决不能犯”。她特别重视学生的时间观念,对迟到行为采取适当的惩罚,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管理意识。在班级开展 “小组互助 + 操行分评定” 模式,把不同学科优势的学生分组,以明确规则推动组员互帮互助,在良性竞争与协作中提升整体学习状态。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对留守孩子的呵护。一天深夜,一名班上住宿生学生突然腹痛不止。赵老师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往宿舍送学生去医院,挂号、缴费、陪检,她全程奔波。直到学生情况稳定。她说:“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们老师不管,谁管?”在她的带领下,班级不仅成绩优异,更形成了一个有温度、有纪律的大家庭。
薪火相传 照亮教育闭环
谈起选择成为历史教师的初心,赵于铭总会想起初中时的那位历史老师。“恰逢‘九一八’,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那段沉痛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相连。他告诉我们,日本某些势力至今仍在否认侵略史实,而如果我们遗忘,便是对历史的背叛。”那一刻,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和民族的记忆。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一个愿望:要把这样的课堂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体会到“过去的故事”背后深刻的意义与温度。
启蒙老师的引领让她踏入历史教育的职业道路,同事们的无私支持和携手同行,则让她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坚定。
“我刚从乡镇来到高坪中学时,面对新的环境、未知的挑战,原本以为自己会恐惧畏难,但学校和教研组都给了我极大的支持鼓励。”赵于铭面带微笑地回忆道,带教师傅何俊芝手把手指导她教学与班级管理,从听评课、把关月考题到教班级管理方法,帮助她快速融入环境,适应岗位。
备战优质课时,赵于铭更深切地体会到教研组集体赋能的力量。整整一个月,组内老师们与她并肩作战:一起搜寻历史视频、共同剪辑素材、反复打磨课堂逻辑与情感升华点。在良好教研氛围的支持下,她也多次在竞赛中获奖。
十五年的教学经历让赵于铭意识到教育是潜移默化、静候花开的过程,而教育最美妙的回响,莫过于薪火相传的闭环。赵于铭便亲历了这样动人的一幕:她曾在下课途中偶然碰到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了解之下才知道学生在西华师范大学读历史专业并回到母校实习。“赵老师您当时讲的历史课深深触动了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也是历史老师了!”学生的话语,是对她教学最大的肯定。她不曾想到,自己昔日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悄然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又回到了她出发的地方。
从被前辈引领,到引领新一代学子;从接受同事们的温暖扶持,到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学生——赵于铭用她的教育实践,完成了这场薪火传递。“我将践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继续厚植历史教育热土,培育出更多既有历史眼光、更有责任与热忱的时代新人。”赵于铭坚定地说。
全媒体记者 向欣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