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9·18”事变是14年抗战的起点,那么“东北抗联”就是最先拿起武器反抗日寇侵略的敲钟人。
如果说“9·18”事变是14年抗战的起点,那么“东北抗联”就是最先拿起武器反抗日寇侵略的敲钟人。
东北抗联全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由我党直接领导的扎根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也是我军的前身之一。
东北抗联成立之前,我党在东北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满洲省委,组织了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和人民革命军等,积极与日军开展作战。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也自发的组织了多支抗日武装,坚决同日寇作战。
1936年2月,这些抗日武装被满洲省委改编为东北抗联,下辖11个军,兵力最多时达3万余人,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70余县。
但东北抗联面对的敌人却是日军中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关东军,鼎盛时期兵力约70万人。
在14年抗战期间,东北抗联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中,以顽强的斗志牵制了约76万日伪军,为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东北地区的冬季十分漫长,从前一年的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长达6个月左右。
冬季下雪时间长、雪量大,平均气温在零下30-40℃左右,越往北气温越低。
白毛风、冒烟雪等恶劣气候,外加大雪封山、河流封冻,让东北人养成了“猫冬”的习俗。
当年,东北抗联在零下40℃的深山老林中,趟着齐腰深的积雪仍然坚持与日寇作战。
数十万日伪军为了消灭东北抗联,采取了很多令人发指的措施,企图切断抗联与当地群众之间的联系。
丧心病狂的日伪军在对抗联展开“蓖梳山林”、“铁壁合围”的同时,对老百姓实施了连坐、保甲等制度。
这也导致东北抗联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根本得不到来自群众的补给。
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原始森林中,目之所及都是没胸的积雪,就连睡一个安生觉都成为了一种奢求。
抗联官兵们在冰天雪地中身着单薄的外套,用顽强的意志力和寒冬做抗争。
很多抗联战士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面积冻伤,因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而截肢。
更有甚者永远长眠在了冰雪之中,这也导致东北抗联的非战斗减员异常严重。
在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为了抵抗严寒和暴雪天气,杨靖宇将军因地制宜发明了“密营”。
这些隐藏在深山野林中的秘密营地,在东北被叫做“地窨子”,属于一种半地下掩体。
简单说就是挖一个低于地平面的长方形大坑,深2米、宽3-5米、长度约10-20米左右。
然后,在大坑上面覆盖圆木和枯草,可以起到防风、保温的作用。
当年,在日寇对抗联战士展开大规模清剿行动时,密营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关键。
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季,密营内的温度可达到零上5℃左右。
密营不仅是抗联战士、伤员的临时落脚点,也是隐藏粮食及其他生存物资的堡垒;更是东北抗联的军营、指挥所和战地医院。
东北抗联依托密营坚持在敌后与日寇进行斗争,为抗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个看似简陋粗糙的工事,堪称抗联战士艰苦生活和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深处、黑河市五大连池朝阳山乡境内,仍可看到保存相对完整的密营遗址。
试想一下,在零下40℃的极寒天气里,抗联战士在四处漏风、冻手冻脚的密营中躲避日寇的围剿,艰苦程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
更何况东北抗联除了要面对恶劣气候、环境和日寇的围追堵截等困难之外,还要随时面临断水、断粮的威胁。
在无法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东北抗联坚持抗日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
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和日军进行战斗的14年间,几乎始终处于战略物资和生存物资匮乏的状态。
没有成建制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抗联战士可以从日伪军手中抢夺。
但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缺粮少衣和必要的后勤补给,却成为了东北抗联战斗减员的重要因素。
日军为了困死隐蔽在深山野林中的抗联战士,强制推行“归大屯”政策。
日军要求百姓必须在限期内强制搬迁到指定据点集中控制,稍有不满、行动迟缓或不从者,便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杀害。
同时,还会放火烧掉百姓的房屋,并严格执行“粮食封锁”政策,严密控制粮食流通。
在日军的残忍手段威吓下,百姓根本不敢为抗联战士提供粮食、衣物等生存物资。
妄图彻底断送抗联战士们的后路,在万物凋敝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果腹,无异于慢性自杀。
抗联战士们为了生存,只能刨树根、啃草皮、煮皮带、吃棉絮,很多人只能眼睁睁的被活活饿死。
物资匮乏程度完全超出常人想象,几天吃不到一粒米、喝不到一口水都是常有的事儿。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寇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肚子,发现胃中仅存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
此外,武器弹药奇缺也是制约东北抗联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但还要同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作战,这也导致抗联战士伤亡比例过大。
很多被冻伤和作战时受伤的伤员,都因缺医少药无法得到有效救治,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在既得不到来自上级单位的物资补充,也无法从群众中获得补给的艰难境遇下,东北抗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坚持抗战。
期间,还有数十万日伪军不停地扫荡,东北抗联的队伍一次次被敌人打散,又一次次的重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东北抗联在同日寇战斗期间,因恶劣气候、缺粮少穿和武器装备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战斗力。
在敌众我寡的劣势下,杨靖宇将军下令抗联队伍化整为零,长期活动于东北的深山密林,以游击战的形式袭扰日寇。
充分利用了敌退我进、敌疲我打的游击战优势,在牵制和消灭日伪军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抗联长期活动于东北地区的深山密林,艰苦的生活、落后的医疗条件,以及数倍于己方的敌人,让很多人的信念开始慢慢动摇。
夏季时漫山遍野的蘑菇、松子、榛子、野果,尚可充当果腹的军粮。
但是到了大雪封山之时,除了漫山遍野的积雪和枯木之外,就连草皮都很难吃到。
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以及日寇的心理威吓,很多意志不坚定的抗联战士渐渐背弃了信仰。
当年,深处林海雪原中的杨靖宇将军,就是被身边知根知底的叛徒出卖所害。
杨靖宇的贴身警卫排长张秀峰,原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以及原抗联机枪手张奚若和伪满蒙江县村民赵廷喜等,都是罪大恶极的叛徒。
其实,当时的抗联叛徒还有很多,而且成员也极其复杂,既有抗联战士也有当地的普通百姓。
他们之所以放着好好的人不做,偏要去给侵华日军做傀儡,其实和当时的复杂环境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忍饥挨饿尚且还能忍受,恶劣的环境也能挺过去,但日军推行的“连坐”政策,让很多抗联战士的亲人都遭到了清算。
在如此卑劣手段的威胁下,一部分人纷纷退出抗联,甚至成为了日军围剿抗联的急先锋。
此外,抗联收编了很多民间抗日武装,其中不乏一些日伪军投诚人员,占山为王的马匪、土匪,以及信念不坚定的群众等。
只要是愿意拿起枪打鬼子的中国人,在经过审核后就可以加入抗联。
所以,早期的东北抗联可谓“鱼龙混杂”,甚至有一些居心叵测、四处押宝之人。
由于当时东北抗联特别缺少战斗人员,故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审核并不是特别严格。
以至于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混入了抗联队伍,在日伪军的威逼利诱下,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这些都不能作为他们背叛国家和人民的理由,叛徒们也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除了杨靖宇将军之外,东北日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也是叛徒出卖在战斗中重伤被俘后壮烈殉国。
赵尚志将军的头颅被日军砍下后,被一位僧人埋在了长春般若寺内,直到66年后才被发现。
东北抗联在最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抗击日寇侵略长达14年的时间,单凭这股子不服输、不怕死、顽强抗战到底的决心,就非常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最近,央视八套正在热播以东北抗联为主题的电视剧《归队》。
截至9月6日,豆瓣超1万人给出了8.5的高分。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东北抗联小分队被日军打散后,历经艰难险阻后重归大部队的故事。
主人公老山东、德远、福庆、云虎、花儿、小贵儿等人,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很多观众都为之泪目。
其实,《归队》讲述的故事只是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而已,真正的抗联要比电视剧演绎的还要艰苦。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
来源:红衣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