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获雨果奖10周年,中国科幻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了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7:29 2

摘要:中国科幻只是中国文学一个分支,以前没什么通俗文学,改开过后莫言一票严肃文学发展得不错,通俗文学到2005年前后网络文学兴起,基本上被取代了,依托图书出版的通俗文学一直不是太过主流。

文|令狐伯光

如果硬要说的话,大概是中国科幻的新浪潮还没到来

流行文化的繁荣和衰落离不开科技发展,社会环境,政治局势,再包括一个行业本身发展的情况。

中国科幻只是中国文学一个分支,以前没什么通俗文学,改开过后莫言一票严肃文学发展得不错,通俗文学到2005年前后网络文学兴起,基本上被取代了,依托图书出版的通俗文学一直不是太过主流。

中国改开到2010年之前,这才算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中国历史就是在90年代到2010年之前(80年代就是铺垫了,还被打击过)。

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是二战过后,美苏冷战之前的科技爆发,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应接不暇,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也在爆发,导致现实发展远远落后于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中国科幻的发展就是苏联老大哥崩溃前后,承接当时美苏太空争霸的太空热余晖(这时期西方新浪潮都过了,进入后现代了),再结合中国自身二战,革命,十年等自己历史。

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国科幻虽然是通俗文学,但是稍稍了解的都知道它完全依托于一本杂志,也就是《科幻世界》,其实在《三体》之前真的是小圈子的小圈子,非常小圈子了,网文又没有完全取代。

你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硬套美国科幻发展,中国科幻90年代到2010年(加上之前,算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80年代是铺垫,到90年代出现王晋康一票作家(数量更多了),再到2000年后刘慈欣横空出世,加上何夕,韩松,拉上上一代的王晋康成中国科幻四大天王。

(如果单独从作品水平,作品的影响力等等,那肯定刘慈欣一骑绝尘。另外三大水平肯定还是不错的,但在开宗立派上面,差距确实有点远,简单点讲就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大是阿西莫夫,克拉克,海茵莱因,刘慈欣肯定能对其中一个,另外三个谁能对其中一位呢,而且还没算欧洲的莱姆那类)

黄金时代后,西方科幻(主要美国)就进入了新浪潮时期,稍稍了解历史的也知道是什么时期,西方杂志,出版业,图书业非常成熟且发达,但在度过新浪潮过后,美国科幻也没有掀起像黄金时代,新浪潮那样的文化运动

(零星肯定有的,但声势远不如之前,你可以参考中国通俗文学的网文,这几年肯定有零星神作作品,但是远不如2010年之前一年有多部题材鼻祖那种盛况了)。

美国科幻给全世界带来的热潮却是新浪潮过后,影视娱乐,游戏动画的大爆发。基本上就是1977年《星战》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个系列还革新了美国电影工业,美国文化娱乐产业等等,到第三部结束就来到80年代,80年代过后美国科幻娱乐在全世界腾飞。

那么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呢?

2010年过后,刘慈欣《三体》也就在这个时间结束,没在创作。其它作家也有创作,但是显然驱使是挡不住的,明显在衰落了。

中国科幻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点就是,那就是真的太小众了。《三体》在获得雨果奖从国外火到国内大众之前,《三体》在中国科幻圈是顶级,一定程度破圈(有企业家追捧),但仍然是小圈子的小圈子,完全不符合电视剧,电影,动画那些大产业非常追随时代环境,技术发展,平台发展的那个情况。

简单点说,2010年过后其实图书出版业就不行了,连严肃文学都不行了,网文基本上统治通俗文学,如果中国科幻是个大圈子,《三体》带来的现象应该就是在2010年之前,但硬因为中国科幻圈子太小,在2015年前后拿雨果然,火到了大众层面,也中国科幻也带到大众层面。

也就是社会反响与行业本身发展晚了十年。

随即就是中国电影层面的影视工业到2019年末才开启,到现在仍然以刘慈欣改编作品为主(不算只有它,但确实一枝独秀,如果单独从科幻题材讲,《灵笼》《独行月球》《明日战记》都是中国科幻范畴,只是明日和内地科幻关系不大)。

问题其实就来了,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其实是越来越衰落的,毕竟在番茄的免费模式过后(平台发展),外加短视频泛滥(科技发展),整个社会环境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行业发展,连网文都衰落了,更别说图书出版行业了。

虽然在《三体》《流浪地球》爆火过后,加上中国官方对于科幻主要持扶持的态度,外加前几年“无宇宙”概念爆火,就我了解,疫情前后几年,中国科幻还是呈现一种爆发态势。

其一:杂志,各个平台,在传统图书出版行业上面多了不少,以前王牌就是《科幻世界》,甚至可以说只有它一个。现在多了银河边缘(2018年创刊),有冷湖奖,奇想宇宙(中文在线旗下,2021年推出),有奇想奖,还有异事悟,读客,晨星杯等等。

其二:各种新平台,旧平台,高校都有科幻这个题材的选项了(就像起点,豆瓣,掌阅等等),就像现在的“女性力量”一样,各种投稿,征文,奖项都有不少。

其三:网络科幻层面也有一定发力,比如起点出的天瑞说符,还有一些网络科幻作家,虽然仍然有科幻观众瞧不起,但好歹算是正儿八经的科幻了,以前网文的科幻就完全披层皮。

这个再加上各种影视剧,动画化,表面上确实繁荣了不少,很多人在写科幻了,但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中国科幻就处在一个————转型尴尬期

图书出版业,似乎并没有迎来黄金时代过后的新浪潮,影视娱乐行业,同样没有迎来明显的《星战》后美国科幻的黄金盛世。

其一:传统图书出版业,优秀的科幻作家不少,如果刘慈欣他们算上一代,郝景芳,江波,陈楸帆,宝树,刘洋他们就是下一代(虽然不少人在10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了),他们也是优秀的,但问题在于和上一代作家相比,不说比刘慈欣了,能不能比得过另外三位呢?很难说吧。

其它优秀科幻作家像天瑞说符,七月,作品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有一种科幻马伯庸的感觉(也就是作品本身还是优秀的,也非常适合影视化,但在开宗立派和创造上是差了很远的,何况还没有马伯庸产量高如狗,可以疯狂影视化)。

其二、当前中国科幻影视剧,还有动画游戏,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一枝独秀,电视剧《三体》,动画只有《灵笼》(肯定有人骂不是科幻),《黑门》,然后就是没了。其它立项,拍摄,甚至拍摄完毕的科幻影视剧一堆,就刘慈欣《球状闪电》《梦之海》早完了,不播,你也不清楚质量如何。

动画电影,还没有类比《哪吒》系列的作品,甚至市场成功的动画电影都没有一部科幻。

游戏,如果单机作为代表,也没有出《黑神话悟空》这类作品,连《明末》都没有,同时这几年有关注中国单机游戏预告的,你也会发现其它题材七七八八都有不少,但就没有大型科幻单机游戏。

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至少还是看得见一些项目,作家层面就是写的人很多,各种杂志,平台,奖项不少,表面上热闹了很多,但中国科幻仍然是个极小的小圈子,图书出版越来越不行,杂志出版就越来越谨慎,这几年涌入的作家多数是新人,没有什么名气,也就很难出版。

中国科幻迷又比较迷信《科幻世界》,银河奖,这也属于一个文化圈子的认知习惯。但中国科幻毕竟是一个小圈子,结合资本入局,人情关系,还有某位《科幻世界》大佬都出事了,以及前两年《时空画师》拿奖等等事情。

也不是我阴阳,中国科幻迷想要看好科幻呢(至少图书),科幻迷信仰《科幻世界》和银河奖,但每次结果就有一种“就这?”,别说比《三体》,甚至连以前宝树都不如的感觉,似乎又在透支观众的信任,然后买杂志的就更少了,然后杂志收作品就更谨慎了。

当然,每一次有不错科幻作品,中国科幻圈内力推的作品,比如前两年《造神年代》,今年的《金桃》一类,最终都变成了一种圈内喊得卖力,但是圈外冷冷清清的感觉。

最终就搞得中国科幻,出圈了,只有刘慈欣和《三体》,扩大到整个科幻圈还是老一辈。新人作家?不认识,新人优秀作品,没看过。

我个人的观点的话,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影视娱乐,这个都还挺矛盾的。

科幻小说层面,科幻迷仍然只是认《科幻世界》这种杂志(进一步可延伸到所谓的硬科幻,网文都不是科幻那种),但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网文,其实都在衰落了,未来平台如何发展,很难预测。

如果深层次分析到科幻文学内核,我认为就是没诞生中国科幻的新浪潮,刘慈欣那一代内核还是集中在中国现代化之前,也就是二战,建国,十年到改开那些年,其实作家们写过的题材很多,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太空科幻层面(太空热余晖,外星人,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

这个再结合近代中国本土文化历史社会(即使抛弃十年之殇,老王在基因科幻,韩松的一些社会层面还是非常独到的,只是确实没有刘慈欣的磅礴)。

中国现代化,也就是2010年后社会浪潮,涉及的宗师和开创就较少了。后一代作家倒是也有写,但是对于前辈和西方科幻都有一种亦步亦趋的感觉,没能实现开宗立派,别开生面那种感觉,优秀作家和作品是有不少的。

中国科幻影视娱乐层面,同样非常矛盾,因为影视剧也在衰落了,和《星战》所在的时代都不同了,电视剧热闹但全面女性主义化,偶像化,越来越难看。电影也天天在说衰落,前段时间几个老总还说2亿成本的都不搞了
(但科幻影视剧,恰恰投资又比较高)。

未来AI如何发展,导致图书和娱乐产业如何发展,真无法预测了。

可能除了游戏和动画,影视层面会像中国科幻文学一样,在未来十年技术层面,结合中国载人登月成功,应该会迎来商业层面一波小爆发(就像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一样),再然后我猜测技术带来的平台革新,肯定就不同了。

但那时中国科幻想迎来所谓的新时代,至少得是反应现代化的社会浪潮了。

不管是后黄金时代,新浪潮,或者什么东西。

来源:令狐伯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