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这个网络狂潮席卷的时代,本应是纯净成长乐园的校园,却被一股恶俗的“网络烂梗”浊流无情侵蚀,“唐人”烂梗在校园的泛滥,就是这股浊流中最刺鼻的一股恶臭,让人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在如今这个网络狂潮席卷的时代,本应是纯净成长乐园的校园,却被一股恶俗的“网络烂梗”浊流无情侵蚀,“唐人”烂梗在校园的泛滥,就是这股浊流中最刺鼻的一股恶臭,让人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重庆一名初二学生的勇敢举报,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这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黑暗丑态。他向老师哭诉自己被同学取笑为“唐人”,而当老师揭开“唐人”背后的真相——那是唐氏综合征儿童承受的智力落后、特殊面相等无尽苦痛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怎么了?是谁给了他们如此肆无忌惮伤害他人的勇气?
唐氏综合征儿童,他们本就生活在命运的阴霾之下,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而如今,一些不明事理的孩子,受网络恶俗文化的蛊惑,竟将这一专业疾病术语,变成了嘲讽他人“笨、痴傻”的“热梗”,在校园里肆意传唱、调侃。这是何等的冷漠与残忍!他们把别人的疾病和苦痛当作娱乐的谈资,将人性的善良与同情踩在脚下肆意践踏,这哪里还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分明是一群被网络恶俗文化洗脑的“小恶魔”!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良知、有教养的底线。然而,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这条底线被轻易地突破。如今的校园里,“唐人”“如何呢,又能怎,那咋啦”“求我”等等这些毫无营养、恶俗不堪的词汇,就像病毒一样在孩子们中间疯狂传播。孩子们一张嘴,就是这些刺耳的烂梗,他们的心灵,正被这些浅薄恶俗的东西一点点侵蚀,变得麻木不仁、冷漠自私。
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让这些“网络烂梗”在校园里如此猖獗?是网络的监管缺失吗?不可否认,如今的网络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对一些低俗、恶俗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意无意地进行推广。这些平台就像一个个无形的黑手,将恶俗的种子撒向校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
是家庭教育的失职吗?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心理变化。当孩子嘴里蹦出这些烂梗时,家长们要么一笑而过,要么不以为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是培养孩子善良、尊重和共情品质的第一课堂,如今却成了“网络烂梗”的传播站,这难道不是家长的悲哀吗?
是学校教育的无力吗?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重任。然而,面对“网络烂梗”的侵袭,一些学校却显得束手无策。虽然也有老师进行教育,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学校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孩子们的成长,本就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清风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而“网络烂梗”,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无情地摧残着这些幼苗,让他们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阻止这场暴风雨的肆虐,那么这些孩子,将会在恶俗的网络文化中迷失自我,失去善良、尊重和共情的能力,成为社会的隐患。
是时候行动起来了!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将那些恶俗低俗的内容彻底清除;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将“网络烂梗”这股浊流彻底堵住,还孩子们一个纯净、健康的成长环境。
别再让“网络烂梗”毁了现在的孩子!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恶俗的网络文化中沉沦。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在善良、尊重和共情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来源:育儿的那些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