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东区:从“一封信等半月”到“指尖连世界” 通讯变迁映时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7:56 1

摘要:新疆发展的70年来,通讯方式的迭代,串联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从纸笔传情的漫长等待,到传呼机的“滴滴”声打破沉寂,再到如今手机指尖轻点便能联通世界、赋能生产。通讯工具变的不只是联络速度,更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请输入图片描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安锐 王婷报道)新疆发展的70年来,通讯方式的迭代,串联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从纸笔传情的漫长等待,到传呼机的“滴滴”声打破沉寂,再到如今手机指尖轻点便能联通世界、赋能生产。通讯工具变的不只是联络速度,更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一纸信笺,承载跨越千里的牵挂

家住米东区石化街道安和社区的居民戴曼瑾坐在窗边,端详着几张泛黄的旧信纸,褶皱的指尖轻轻划过字迹,眼中泛起记忆的泪光。

戴曼瑾说:“那时候,信是我和南京老家唯一的联系。”

1959年5月,21岁的她怀揣着对边疆广阔天地的向往,从南京远赴新疆,进入新疆军区总医院护校学习,毕业后扎根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成为一名守护职工健康的医生。

那是个通讯全靠“纸笔传情”的年代,信件从新疆到南京,要经汽车、火车辗转,路上有时要走半个多月。

戴曼瑾说:“每次把对爸妈的牵挂和在新疆的见闻写在纸上,仔细折好塞进信封,贴好邮票投进邮筒,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那段时间,她每天下班都会绕到单位传达室,隔着窗口问一句“有我的信吗?”

戴曼瑾说:“只要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心里就乐开了花,赶紧拆开逐字逐句读,一遍不够就再读一遍。看到信里说家里一切都好,比啥都踏实,仿佛家人就在眼前跟我说话。收到信的那天,比过节还开心。能靠着一张信纸知道家里人平安,就觉得特别满足。哪敢想有一天掏出手机,随时就能打视频,现在真的实现了!”

腰间传呼,叩响“即时联系”的大门

上世纪90年代,传呼机的出现,打破了书信时代的“慢节奏”,成为当时大街小巷的“时髦符号”。也让“即时联系”的概念首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居民杨培伟至今记得1995年买下第一台传呼机时的场景。

杨培伟笑着说:“那会儿是1000多元,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咬着牙才下决心买。拿到传呼机的当天,他特意把传呼机别在腰间最显眼的位置,出门办事时,腰杆都挺得比直。走在路上,‘滴滴’声一响,周围人都会看过来,不管当时在干啥,都得赶紧找公用电话回过去,有时候要跑几条街才能找到电话亭,虽然麻烦,但心里觉得特别‘拉风’——这可是‘能随时被找到’的象征,不管是联系家人,还是谈生意,都方便多了!”

指尖直播,讲好新疆新故事

步入新时代,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让通讯彻底走进“万物互联”的时代。2018年,米东区居民陈晋抱着“让更多人了解真实新疆”的想法,在抖音注册账号,用手机镜头记录新疆的风土人情和米东区的发展变化。

陈晋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条短视频素材,从米东区戈壁荒滩变身产业园区,到农户地里的瓜果飘香,再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他用生动的画面和朴实的讲解,让更多人看到新疆的美好。

陈晋说:“一开始就讲一些正能量的故事、米东故事,慢慢吸引了很多粉丝。”

如今,他的账号已拥有百万粉丝,成为小有名气的“新疆故事讲述者”。

陈晋说:“70年通讯变化太大了!以前想让外面知道新疆,得靠口口相传;现在一部手机、一个镜头,就能把新疆的故事讲到全国、全世界。看着粉丝留言说‘想来新疆看看’,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手机管厂,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通讯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米东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深度融入生产场景,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智能动力”。在乌鲁木齐秋林兴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秋菊正拿着手机轻轻一点,就完成鸡舍的通风、增湿操作,无需再像过去那样围着鸡舍来回巡查。

合作社负责人杜秋菊指着手机屏幕介绍:“你看!打开这个APP,鸡舍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所有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超出标准范围,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点击操作,就能远程控制鸡舍的通风、增湿、消毒设备。现在2个人靠手机就能管6万只鸡,效率提上去了,养殖风险也降低了。”

杜秋菊笑着说:“以前谁能想到,养鸡还能靠手机远程操控。老一辈养殖靠经验、靠吆喝,现在靠数据、靠科技。通讯技术让咱们合作社从‘传统养殖’变成‘智能养殖’,科技不仅让通讯更便捷,更让咱们农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米东印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