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颊哀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8:21 1

摘要:· 种名含义: “auriculata” 在拉丁语中意为“有耳朵的”,指的是其颈部两侧具有的独特黑色斑点,看起来像小耳朵。

斑颊哀鸽 (Zeniaida auriculata) 详情介绍

中文名: 斑颊哀鸽

英文名: Eared Dove

学名: Zenaida auriculata

1. 分类与命名

· 目: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 科: 鸠鸽科 (Columbidae)

· 属: 哀鸽属 (Zenaida)

· 种名含义: “auriculata” 在拉丁语中意为“有耳朵的”,指的是其颈部两侧具有的独特黑色斑点,看起来像小耳朵。

2. 形态特征

· 体型: 中等体型,体长约 24-28厘米,与常见的鸽子相似,但比原鸽(家鸽)稍显纤细。

· 羽色:

· 身体主色调为灰褐色和淡粉褐色,背部羽毛边缘有时呈深色,形成鳞片状花纹。

· 最显著的特征是颈侧两侧各有一个醒目的黑色斑点,斑点外围常有一圈蓝灰色的羽毛,这是其英文名“Eared Dove”(有耳鸽)的由来。

· 翅膀上覆盖着黑色的斑点。

· 尾羽较长,末端呈方形,外侧尾羽尖端为白色,飞行时可见。

· 喙黑色,腿脚呈红色。

· 性别差异: 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雄鸟通常颜色更鲜艳,斑纹更明显,雌鸟则偏灰褐色。

3.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南美洲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鸽子之一。其分布范围从加勒比海地区(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向南延伸,覆盖几乎整个南美洲大陆,西至安第斯山脉,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达阿根廷南部。

· 栖息地类型: 适应性极强,栖息地多样。常见于:

· 开阔的农田和牧场

· 稀树草原、灌木丛

· 城市公园、花园和郊区

· 干燥的森林边缘和林地

· 它们非常适应人类改变后的环境,因此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很常见。

4. 行为与生态

· 食性: 主要是食草性,在地面觅食。食物主要包括各种谷物种子(如小麦、玉米、大米)、草籽、嫩芽和偶尔的小型昆虫。

· 繁殖:

· 繁殖力强,在许多地区全年均可繁殖,尤其在食物充足的地区。

· 鸟巢简陋,通常由小树枝堆砌成平台状,筑于树上、灌木丛中或建筑物上。

· 每窝通常产 2枚 白色的卵。

· 亲鸟双方共同参与孵卵和育雏。

· 叫声: 其叫声是一种深沉、哀伤的咕咕声,与它的近亲北美哀鸽类似,但通常更粗糙、更急促,听起来像是“oo-AH-oo”或一连串的“咕咕”声。

· 集群性: 常结成大群活动,特别是在觅食地和栖息地,有时鸟群规模可达上万只,景象十分壮观。

5. 现状与保护

· 种群状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斑颊哀鸽被评估为 无危 (Least Concern)。

· 种群趋势: 稳定且增长。由于其出色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好地生活在农业区和城市环境中,其种群数量非常庞大,甚至在被人类开发的地区数量还在增加。在某些地方,它们因取食农作物而被视为害鸟。

6. 与近亲物种的区别

斑颊哀鸽属于哀鸽属,最容易与它混淆的是著名的哀鸽 (Zenaida macroura)。

· 哀鸽 (Zenaida macroura):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其最明显的区别是尾羽长而尖,呈楔形,而不是方形的。此外,哀鸽颈部两侧的黑色斑点不如斑颊哀鸽的那么醒目和规则。

· 斑颊哀鸽 (Zeniaida auriculata):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尾羽末端呈方形,颈侧的黑色斑点非常显眼。

7. 文化与人际关系

· 在南美许多国家,斑颊哀鸽是最常见、最熟悉的鸟类之一。

· 由于其数量庞大,在部分地区是合法的狩猎鸟种,供食用或娱乐。

· 因其取食种子,对农业既(传播种子)也有害(取食庄稼),与人类关系复杂。

---

总结: 斑颊哀鸽是一种适应性极强、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的南美鸠鸽。其颈侧独特的黑色耳斑和方形的尾羽是识别它的关键特征。它成功利用了人类活动创造的新环境,成为南美洲生态和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来源:鸠由自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