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初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已经公开质疑贵族血统继承的合理性。随着口号的传播,以及舆论的发酵,有想法的平头百姓看到了阶级跨越的可能性。
韩信、彭越,特别是韩信要封王不过分!
在秦末,封王或者自立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潜规则。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初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已经公开质疑贵族血统继承的合理性。随着口号的传播,以及舆论的发酵,有想法的平头百姓看到了阶级跨越的可能性。
旧秩序的崩溃,意味着新秩序的重建;利益的蛋糕被重新推上台面,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开始重新分配利益。
陈胜在陈县自立为王,号“张楚”,他派部将武臣平定赵地。
夺下邯郸的武臣自立为赵王!
陈胜虽然很生气,但是面对依旧强大的秦国,生存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怒气节外生枝,他勉强压制住怒火,强颜欢笑派人祝贺武臣为赵王,并催促武臣率兵入关攻打秦国,同时却又把武臣的家属扣留为人质,真是又当又立,又拉拢又利用!
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在武臣自立为王这件事中,主要功臣是张耳陈馀,他们的劝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当陈胜派使者劝说武臣率兵西进攻秦时,张耳陈馀再次劝说武臣不能去,要先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秦灭之后,被陈胜所灭。
站在当事人张耳陈馀的角度考虑,这个想法没有错,但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考虑又错的离谱。这就是为何历史上能够成功的农民起义寥寥无几了,过早的争权夺利,导致敌人模糊化,反而使内部权利斗争升级为主要矛盾。
武臣的自立触发了多米诺骨牌,下一个自立为王的是武臣的属下韩广,他自立为燕王。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口味,武臣没有像陈胜一样,扣押韩广的家属,而是数月之后,把燕王的家属安安全全的送达赵地。
或许这是赵王比陈胜活的更久的原因之一,当一件事无法挽回的时候,不如顺水推舟,送个人情。
在陈胜时期,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自立为王,已经有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陈胜死后,项羽灭秦,大封诸侯,他的分封虽然为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其分封还算是延续了军功为评定的标准。
刘邦先入关中为汉王;
章邯、司马欣、董翳携二十万秦军降项羽,弃暗投明,也算功劳一件,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
张耳的嬖臣,也就是宠臣申阳,首先攻下河南地区,在黄河边上迎接项羽,被项羽封为河南王。
韩王成不变。
赵将司马卬平定了河内地区,多次立功,被封为殷王。
徙赵王歇为代王。
张耳有贤名,随项羽入关,封为常山王。
英布作为楚国将领,经常在战斗中取得军功第一,被封为九江王。
鄱君吴芮率领百越部落帮助诸侯反秦,又跟随入关,封为衡山王。
义帝的柱国共敖,率领士兵攻打南郡,立了很多功,封为临江王。
徙燕王为辽东王。
燕将臧荼跟随项羽救赵国,并入关,封臧荼为燕王。
徙田巿为胶东王。
齐国将领田都随项羽救赵国,入关,封田都为齐王。
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地区的几座城池,并率兵投降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
不管是陈胜集团中武臣还是武臣下的韩广,只要能掌控一方土地与兵力,“称王” 是其现实选择。
而项羽的大封诸侯的行为,又巩固了因功封王的合理认可。
韩信任命为大将,并在汉中对中,强调项羽“当封爵者”“不忍予的”妇人之仁为反面案例,提议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而刘邦的反应“大喜”或许给了韩信某种错觉,认为跟刘邦可以坦诚相待,“予取予求”。
彭城之败后的下邑之谋,刘邦也表现出准备拿出土地换取支持的想法。
平定赵地之后,韩信请求立张耳为赵王,这就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邀功,试探刘邦是否还会履行因功封王的承诺,同时也是在向刘邦旁敲侧击,张耳都立王了,下一个是不是该自己了。
当刘邦夺下韩信的兵权之后,立韩信为汉相国,这实际上是汉国的二把手,刘邦本来想打一巴掌(夺兵权)再一个甜枣(拜韩信为汉相国)。可是这一次任命令刘邦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韩信再立大功除了封王已经没有其他的职位可以封赏了。
攻下齐国后,韩信封王水到渠成!所以说韩信要封王根本不为过!
只是可惜,韩信请求封王的时机和方式令刘邦产生了不适与怀疑,再加上韩信的性格。
最终导致了韩信悲剧的发生。
#西汉##历史##韩信##刘邦##项羽#
来源:东东讲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