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 车企全球化奔赴“深水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9:20 1

摘要:整体增长的背景下,主流车企纷纷实现新突破。奇瑞凭借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8%,继续领跑出口阵营,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实现历史性超越,首次击败特斯拉登顶新能源销量榜首,而吉利、上汽则加速铺设全球网络。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也集体将国际化上升为核心战略重心,“不出海,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强劲增长,总量达到368万辆,同比增长12.8%。

整体增长的背景下,主流车企纷纷实现新突破。奇瑞凭借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8%,继续领跑出口阵营,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实现历史性超越,首次击败特斯拉登顶新能源销量榜首,而吉利、上汽则加速铺设全球网络。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也集体将国际化上升为核心战略重心,“不出海,即出局”已成为行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日益加剧的贸易壁垒与区域市场竞争,中国汽车的出海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整车出口,而是全面转向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与体系化深耕。

从比亚迪在巴西建设的电池工厂、吉利在马来西亚部署的电动平台,到小鹏在东南亚落地的右舵车型产线,“制造出海”逐渐成为中国汽车全球竞争的新内核。

不出海就出局已成共识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海外销量超国内的乘用车品牌,奇瑞集团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8月出口汽车129472辆,同比增长32.3%,成功创下单月出口新纪录。在今年7月底,奇瑞成为国内首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已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奇瑞的明星车型,如瑞虎7、瑞虎8、捷途旅行者、捷途X70等,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使奇瑞成为中国品牌SUV全球销量冠军车企。其海外市场涵盖亚洲(中国除外)、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主要区域,2024年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一名。

比亚迪以47万辆的出口量紧随其后,同比增长1.3倍,在前十大整车出口企业中增速最快,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超50%。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新车注册量达13503辆,同比大幅增长225%,市场份额升至1.2%,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一重要里程碑。

传统“出海大户”,上汽集团虽未具体披露海外市场业绩,但半年报显示,其通过构建超2000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形成了覆盖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为后续发力奠定了基础设施优势。

上半年吉利汽车出口总量18.4万辆,同比下滑8%,这与整体国际出口市场的表现形成反差。深入剖析原因,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指出,海外销量下滑最主要原因是东欧市场影响。

“上半年,吉利汽车在东欧市场单一市场下降幅度40%-50%,由于东欧市场销量占比也在40%-50%左右,总体造成了20%左右负增长。下个阶段,吉利要加速全球海外体系变革和产业体系化出海,统一作战,不断扩大本地化运营,2025下半年致力打造三个10万级区域,两个5万-8万级区域市场。”

与传统车企相比,新势力的出海规模普遍较小,但也有特例。零跑汽车得益于与Stellantis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海外进程较快,在报告期内已进入约30个国家和地区,新增超200家兼具销售与售后服务功能的网点,在报告期末已累计建立超600家网点,其中欧洲超过550家。

更多新势力车企的出海业务则处于起步阶段,未在财报中披露相关进展,但“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车企共识。在今年3月的理想汽车2024年财报业绩电话会上,理想汽车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称,今年正式开启海外市场,并将国际化和海外市场确定为理想2025年核心战略之一。

小鹏也将2025年看作“国际化加速年”,计划进入超60个国家,建立超300家网点。蔚来则坚持其高端定位路线,计划于2025-2026年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将在葡萄牙、希腊、丹麦等国家通过国家总代理模式推出多款车型,在中东、北非地区也有所布局。

无论是奇瑞的全面开花、比亚迪的电动破局,还是新势力的模式探索,背后均指向同一趋势:全球汽车竞争格局正在重构,而中国品牌已从跟随者变为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

加码本土化 进入“深水区”

从长远来看,只是将汽车卖出去、仅仅关注出口数据,是不够的。面对国际市场上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加剧等挑战,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逻辑正超越单纯的产品贸易维度,转向 “ 制造本地化 + 技术输出 + 品牌深耕 ” 的立体竞争。

9 月4日,据路透社报道,马来西亚车企宝腾今天宣布启用首个电动汽车组装厂,首款下线车型是其首款电动汽车e.MAS 7。宝腾由马来西亚企业集团 DRB HICOM 控股,其余 49.9% 由吉利控股集团持有,e.MAS 7 与国内的吉利银河E5 基于同平台打造。

再早一些的7月1日,比亚迪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6月26日,小鹏汽车宣布首个海外本地化生产项目在印尼启动,右舵版小鹏X9将于7月在雅加达投产;今年5月,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泰国罗勇工厂下线DEEPAL S05。

实际上,加码本土化生产布局,直接在当地投资建厂已成为车企的普遍做法。通过技术合作与管理输出,中国车企正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体系、生产管理经验和市场运营模式植入海外市场,逐步完成从产品出口到产业能力输出的身份转变。

这是汽车产业出海的关键一步,汽车行业分析师宋育林表示,本土化生产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市场融入。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建立生产基地,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区域消费偏好,开发符合当地需求的车型、适应热带气候的电池系统或针对特殊地形的底盘调校。同时,通过雇用本地员工、培育本地供应链,车企能够增强当地社会对品牌的认同感,缓解跨国企业常面临的文化隔阂与政策风险。

更长远看,宋育林认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性价比”转向“体系化输出”。吉利向宝腾提供纯电平台,比亚迪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引入巴西工厂,展现的不仅是产品力,更是技术标准与制造体系的全球化能力。这种“技术授权+本地制造”的模式,既避免了直接贸易摩擦,又通过协同创新强化了中外产业链的绑定,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树立了更高维度的竞争壁垒。

“中国汽车全球化的目标不应止于卖向全球,只有将创新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品牌价值共同扎根于海外市场,才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构建真正具有韧性的全球汽车产业生态。”

来源:和讯房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