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逃走吗?我认为我不能!”拉贝主题展开幕,铭记至暗时刻的呐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9:35 1

摘要:“在我的收容所的草棚里,在污泥垃圾中,过去的两个夜晚出生了两个婴儿: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不能为产妇提供别的栖息之地,我真感到惭愧。……我分别给这两对夫妇送了10元钱,为此女婴取名‘多拉’,男婴取名‘约翰’。”9月7日,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的《拉贝日记》(修订版)

“在我的收容所的草棚里,在污泥垃圾中,过去的两个夜晚出生了两个婴儿: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不能为产妇提供别的栖息之地,我真感到惭愧。……我分别给这两对夫妇送了10元钱,为此女婴取名‘多拉’,男婴取名‘约翰’。”9月7日,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的《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开幕式上,译者刘海宁现场分享了拉贝的一段日记。他强调,这就意味着当时最年轻的难民可能都已经88岁了,正是这些细节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再是粗线条的,而是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让侵略者无可辩驳。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拉贝日记》修订版对原译文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与完善,译者通过多年资料考据与实地走访,确证了许多碍于当年信息条件未能明确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并配以大量历史照片,增加近500条注释,是对原版本的全面升级。正在展陈的“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依托《拉贝日记》原文,采用三层渐进式叙事空间,引领观众从“认识一个人”到“理解一段历史”,再到“传承一种精神”。共设置“谁是拉贝?”独立展厅,以及“1937—1938,拉贝在南京”和“不止拉贝——并肩者与传承者”两大主展厅。

通过展览,我们得以重回那段至暗时刻;看到拉贝以非凡的勇气和行动,在炼狱中守护了一片生命的绿洲,并用笔为历史留下无可辩驳的铁证。

1937年8月,还在北戴河度假的拉贝,得知南京已遭遇战火袭击,他辗转水路、陆路,花了十天半的时间,终于回到南京。彼时,他的桌上摆放着德国大使馆的通知,通知再次劝告他们离开南京。没过多久,拉贝在日记里写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我认为我不能这么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拉贝选择了留下来。

12月12日,日军破城前夜,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我入睡前的最后一个念头:谢天谢地,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当时的他以为日军入城、日本人接管城市后,就不会再有轰炸,战斗就结束了;以为日本人不会进入安全区,不会为难无辜的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但是,一切并没有如他所愿。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法,大肆屠杀、强奸、抢劫、纵火,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余中国人的生命。在此期间,他将自己在南京特别是安全区内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以各种形式记入“战时日记”(1937年9月19日—1938年2月26日) 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拉贝日记》。这部在柏林尘封60年的珍贵史料,直至1997年中文版以世界首版面世才重见天日,是当时“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开幕式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分别致辞发言。周峰指出《拉贝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跨越半个多世纪拉贝的文字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王保顶介绍了《拉贝日记》与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渊源及出版传播情况——1997年,中文版《拉贝日记》以世界首版刊行,轰动全球。2023年12月,再度推出《敌机飞临南京——拉贝日记全译本》与《拉贝日记》(青少版),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及大众读者、研究者的不同阅读需求。他指出,此次推出的修订版,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核查史料、优化编校的倾心之作。杨善友深情讲述了拉贝在南京的生存与抗争、坚守与职责。陈民回顾了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推动历史记忆传播的工作。

刘海宁是最早版《拉贝日记》的译者七人组成员之一,他回忆了近三十年来翻译《拉贝日记》的往事,并对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佩:“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对中国人民的爱。如果没有这样的爱他不可能留在中国,也不可能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日军一遍遍交涉,也不可能在自己院子里把爬上墙的日本兵推下去,呵斥他们不许他们为非作歹,走到每一个遭受日军暴行的现场去勘察、做记录。因为《拉贝日记》的存在,让我们对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得以落实到具体的时间、地点,甚至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和机构,拉贝的贡献不可忽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出版社供图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