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小菲彻底切断给大S那套台北豪宅的月供并且直接导致银行向产权人发出催缴通知这件事,标志着这对前任夫妻间绵延数年的拉扯,终于从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仗,升级到了真金白银的法律边缘。汪小菲公开喊话的核心逻辑简单粗暴,就是我不能再为前妻的新家庭买单,而大S那边通过母亲和身
汪小菲彻底切断给大S那套台北豪宅的月供并且直接导致银行向产权人发出催缴通知这件事,标志着这对前任夫妻间绵延数年的拉扯,终于从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仗,升级到了真金白银的法律边缘。汪小菲公开喊话的核心逻辑简单粗暴,就是我不能再为前妻的新家庭买单,而大S那边通过母亲和身边人传递出的信息也同样明确,白纸黑字的协议就得认。这下好了,吃瓜群众彻底分裂,一方觉得汪小菲终于爷们了一次,另一方则痛斥他毫无契约精神。
回看他们那份离婚协议最初的模样其实不难发现里面埋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前提,就是汪小菲承担起包括房贷在内的种种开销是建立在大S独自抚养孩子这一基础上的情感与财务双重托付。当初没人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后,具俊晔的出现会让这个默契前提瞬间崩塌,汪小菲的角色也从一个尽责的前夫和父亲,在大众叙事里尴尬地变成了供养前妻新生活的冤大头。那场全网狂欢的床垫风波,与其说是为了个家具,不如说是汪小菲第一次公开表达自己对这种角色错位的极度不甘。他后来所有看似情绪化的发疯,包括这次精准停掉产权不属于自己的房贷,都是这种不甘的持续爆发,只不过他渐渐发现,这种爆发能实实在在转化成自家直播间的销量。反观大S,她一直试图维持的体面人设,此刻却成了最重的包袱,她追求程序上的滴水不漏,却在情理的汪洋大海里失去了舆论的船舵,陷入了被动。
面对汪小菲这种堪称金融核打击的釜底抽薪之举大S一方的回应逻辑始终如一且非常清晰,那就是一切都依据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条款来执行。支持她的人也言之凿凿,认为离婚协议是对她十年婚姻付出的补偿,再婚是个人自由,跟汪小菲应尽的履约义务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是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但反对的声音显然更响亮,无数网友的怒火被点燃,他们觉得这根本不是法律问题而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问题,让一个男人出钱养着自己和新丈夫,这在哪都说不通,简直是把对方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汪小菲停止支付抚养费了吗,没有,他只是不付这个房子的钱了,这个行为在很多人看来,目的性极强,就是不想再当那个冤种。
这场闹剧之所以能持续发酵到让银行都不得不下场的地步根源在于它恰好撕开了一道法律硬性框架与人之常情软性认知之间的巨大口子。从法律上看,产权在大S名下,汪小菲当初自愿签协议还贷,现在停供就是违约。但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看,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要求对方严格遵守原协议,确实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法律上甚至有个叫“情势变更”的原则可以说道说道。更深层的原因是,这套豪宅的双重属性被彻底激活了,对大S而言,这是她和孩子的家,是安全感的来源;但在汪小菲眼里,这早已变成了一项自己不断投入却毫无所有权的负资产,一个必须尽快止损的金融项目。他手里最大的武器,根本不是他有多少钱,而是他随时能豁出去把家务事变成连续剧的全网直播能力,这种鱼死网破的“不体面”,恰恰是极度爱惜羽毛的大S最忌惮的。说到底,这已经不只是两个明星的八卦,而是抛给所有人的一个问题,离婚之后,前任的责任边界,到底应该划在哪里。
来源:漫行翠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