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烽火忆峥嵘 深情礼赞敬英雄——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07:28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生命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八十年后,北疆大地以赤诚之心回望历史,向英雄致敬。

2025年9月2日《内蒙古日报》6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生命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八十年后,北疆大地以赤诚之心回望历史,向英雄致敬。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积极响应、精心谋划、主动作为,联合内蒙古军区系统各有关单位、内蒙古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通过慰问关怀、口述历史采集、红色精神传承等一系列活动,让抗战记忆永不褪色,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奏响“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强音。

抗战老兵于渤海。

抗战老兵齐植瑾。

抗战老兵马俊清。

抗战老兵葛梦水。

呼和浩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慰问现场。

通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慰问抗战老兵徐俊及其家属。

老兵宣讲进军营。

口述历史留记忆

让烽火岁月在讲述中鲜活永存

“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入死送情报;解放战争时期勇敢顽强与敌人周旋;和平时期,他用战斗精神投身到生产建设之中……”在赤峰市,百岁抗战老兵于渤海身着挂满奖章的戎装坐在镜头前,缓缓讲述着自己的抗战经历。工作人员手持录音笔、摄像机,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任何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鄂尔多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组织开展了“老战士、老同志口述历史”采访活动,挖掘整理出全市21位老战士、老同志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并制作成系列短视频。“我们那时候一个班十几个人,当时战区离我们有一定距离,大概7里路,当我们刚翻过一个山头时,敌人就开始向我们射击……”随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老兵徐家明的讲述,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工作人员迅速记录、拍摄,将这段珍贵的回忆永久保存。

乌兰察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采集到的老兵口述历史制作成“有声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深受广大市民追捧。

这是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开展“抗战老战士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一个缩影。“随着时间推移,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是最珍贵的‘活史料’,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了专业采集团队。采集前,工作人员会提前查阅老兵的档案资料,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确保采集内容真实、完整、有价值。

除了文字和影像记录,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还将口述历史内容进行整理、汇编,制作成《抗战老兵口述史》书籍、纪录片、音频专辑等。“没想到爷爷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这不仅是对爷爷的认可,也是对所有抗战英雄的致敬。”抗战老兵李建国的孙子李阳说。

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填补了部分抗战历史研究的空白,更让后人能够近距离感受那段烽火岁月,让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

暖心慰问送关怀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兵身边

“感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们,这份关怀比什么都珍贵!”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抗战老兵杨广义家中,90余岁的老兵紧紧握着呼和浩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手,眼中泛起了泪光。老人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对他当年投身抗战、保家卫国的最高礼赞。

自纪念活动启动以来,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关爱抗战老兵”作为核心任务,组建专项慰问小组,深入社区、乡村,对健在的抗战老战士、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等对象开展“一对一”走访慰问。

在包头市,慰问组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和慰问金,逐户了解老兵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对行动不便的老兵,工作人员主动协助办理医保报销、养老认证等手续,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不仅要送上物质关怀,更要让老兵感受到精神上的尊崇,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功绩永远不会被忘记。”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乌兰察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乌兰察布军分区开展“致敬抗战英雄 关爱抗战老兵”专题帮扶慰问活动。慰问组先后走进巩平、薛家昌等8名抗战老兵家中,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与身体状况,认真聆听老兵们讲述那段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还为抗战老兵们送去了由内蒙古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发放的慰问金。

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赤峰军分区组成军地慰问团,携手走访慰问赤峰市抗战老兵,仔细询问他们的需求、解答他们的疑问,倾听老兵讲述军旅生涯过往岁月和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诚挚感谢。

8月20日,在乌海市老战士王庆杰、老同志解玉珍家中,慰问组同样关切地询问老人生活起居、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认真倾听他们的革命经历和奋斗故事,共同追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每一次走访、每一句问候、每一份关怀,都像一缕暖阳,温暖着老兵们的心田,也让“尊崇英雄、关爱英雄”的理念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

红色传承谱新篇

让抗战精神融入时代血脉

由自治区党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等主办的“老兵永远跟党走——2025自治区老兵宣讲团主题巡回宣讲(进校园)”活动,以“红色基因永传承 强国复兴立新功”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第三十中学火热开展,为4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教育课,激发、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台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眼里含着泪光,有的紧紧握着小拳头,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发芽。

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宣讲让他们铭记历史、感知历史,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培养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未来的挑战。

为了让抗战精神深入人心,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在全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传承活动。在学校,“老兵宣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退役军人宣讲员、抗战老兵后代走进课堂,通过讲故事、展图片、播放纪录片等方式,为学生们上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社区,“红色故事会”“抗战历史展”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抗战故事,交流感悟体会;在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们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8月23日,兴安盟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盟委宣传部、盟文联、盟国防动员办公室在兴安职业技术大学举办“铭记历史 强国筑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朗诵会活动。活动不仅设置了名家书法、摄影、民间文艺作品展,还安排了诗歌朗诵环节。4名年轻的退役军人带来朗诵作品《老兵》,以铿锵有力又饱含深情的演绎,用“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生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使命担当。现场,还邀请了4名花甲之年的退役老兵出席,少先队员现场为他们献上鲜花,让红色血脉永续传承、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8月29日,锡林郭勒盟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盟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盟网络人士联谊会、盟留学人员联谊会共同开展“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活动。活动邀请军休干部代表与各联会会员们分享军旅岁月、时代故事,各联会会员精心准备养生茶饮、手工艺品等进行慰问,推动军休干部与社会各界群体深度互动,让革命先辈精神财富持续传承。

此外,内蒙古各地还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抗战精神与文艺创作相结合,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编排了大型歌舞剧《草原烽火》,该剧以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经历为背景,通过歌舞、朗诵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内蒙古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该剧在各地巡演时,场场爆满,观众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在红色传承活动中,退役军人始终是重要力量。他们有的化身宣讲员,走进各行各业讲述抗战故事;有的成为志愿者,参与革命纪念馆的讲解、维护工作;有的发挥自身特长,创作抗战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用艺术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传承抗战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努力奋斗。”呼和浩特市退役军人志愿者代表李强说。

从暖心慰问到口述历史采集,从校园宣讲到文艺创作,内蒙古各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用深情与担当守护历史记忆,用创新与活力传承革命精神。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精神永续,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北疆大地上,红色基因正融入时代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内蒙古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闫志德一生赤诚映初心

抗战老兵闫志德。

102岁的闫志德,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这位曾驰骋沙场、躬耕基层的老党员,用一生书写了“赤诚”二字,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和平建设的年代,他的故事里满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1944年8月,21岁的闫志德在山东省费北县独立营加入八路军,自此踏上保家卫国之路。1945年,他经历了日军大扫荡的残酷考验,同年8月随部队长途跋涉一个月进军东北,在白山黑水间投身解放战争。四保临江战役、辽西大会战中,他奋勇冲锋,战功卓著,1946年1月因表现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他随大军南下,参与渡江战役,解放湖北、湖南等多省;1950年,他乘船参加海南岛大作战,同年10月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任14司令部参谋兼财政部长,在朝鲜战场坚守3年,1953年8月才凯旋归国。

硝烟散尽后,闫志德转身投入祖国建设。他先后在辽宁军区后勤部、通辽市开鲁县民政局、城建局等单位任职,30年扎根基层,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任城建局局长4年间,他主持修建3000间住房,全部分给群众,自己却住在用土坯搭建的危房里;管理8个厂子时,手握权力却从不用关系为爱人安排工作。对下级,他以批评教育引路,不摆架子;对上级,他心直口快敢提建议;见奢靡之风就抵制,遇贫苦同事便倾力相助,始终以清廉本色守护党员身份。

如今,百岁高龄的闫志德仍保持乐观心态,闲暇时会和老伴去广场散步。外孙女林莉以通辽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让他的晚年更添幸福。每当有人提起他的功绩,老人总谦虚地说:“这都不算什么,是党几十年来的辛苦培养,让我的生活现在如此幸福。”

从战火中淬炼的英雄,到建设中躬行的公仆,闫志德用一个世纪的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份初心,历经岁月沉淀,愈发熠熠生辉。

巩平的“初心答卷”

抗战老兵巩平。

在乌兰察布市98岁老人巩平的家中,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他指尖轻拂相框里那张褪色老照片——1954年的青年军人眼神如炬,洗得发白的军装挺括如松,浑浊的眼眸忽然亮起,顺着时光纹路,回到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1928年生于山西平鲁的巩平,17岁那年因家国破碎踏上参军路。“日军烧了庄稼、毁了房子,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谈及往事,老人声音发颤,“夜里听着远处枪声,心里像揣着团火——不把侵略者赶出去,老百姓就没有活路。”他趁着夜色离家,风餐露宿寻到抗日队伍,攥着冻红的拳头,用浓重乡音立下誓言:“我要跟着共产党,把日寇打跑!”

在县独立游击队当侦察员的日子,每一次潜入日军据点都是与死神擦肩。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5岁小战友的牺牲——只因脚步稍重被敌人发现,瞬间倒在血泊里。“我躲在柴草垛里,听着日军的狂笑,指甲掐进肉里都没知觉。”巩平垂下眼睑,声音轻得像耳语,“队长40多岁的汉子,捶着胸口哭,举着枪吼着要报仇,那哭声我记了一辈子。”他说。

那时的艰苦刻在骨子里: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小米粥是常态,带点油星的烩土豆已是奢望。“可没人叫苦!”巩平忽然抬高声音,眼里闪着光,“大家都憋着劲:把侵略者赶出去,让娃们安稳上学,让老百姓踏实种地。”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争,他的青春在硝烟中淬炼,初心却从未褪色。

如今离休在家,看着冰箱里的新鲜菜、衣柜里穿不完的衣裳,老人总念叨:“这日子,比过年还好。”女儿巩瑞雪说,父亲话少,却常对着万家灯火发呆,“他说这灯光里,有牺牲战友的份”。他总跟孙辈讲:“你们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能在公园里跑着玩,都是前人用命换的。”朴实的话语像种子,在晚辈心里扎下“珍惜当下、不负先辈”的根。

老人缓缓抬手,轻抚胸前的纪念章,金属的凉意与掌心的温度交融。那枚纪念章刻着岁月的重量,也映着一颗跨越近百年、永不褪色的初心——那是烽火里的誓言,是对战友的惦念,更是对这太平盛世最深情的守望。

·

·

·

北疆烽火忆峥嵘 深情礼赞敬英雄——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