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在校大学生称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操场上跑步的人,你以为是他们愿意跑吗?他们是被逼的。跑得太慢成绩无效,跑得太快被判违规,一周跑3次,一次5公里,好不容易到了打卡点,打开手机全是广告。
在B站,一条名为《恐怖大学校园跑》的视频获得了66万的播放量以及10万的点赞。
图片说明:大型纪录片《大学校园跑》
不少在校大学生称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操场上跑步的人,你以为是他们愿意跑吗?他们是被逼的。跑得太慢成绩无效,跑得太快被判违规,一周跑3次,一次5公里,好不容易到了打卡点,打开手机全是广告。
别问为什么大学那么多人自律去跑步,只是为了那点体育分,不跑你还真不行。”“一学期跑40次才及格,有的绕学校跑完一圈,发现没打开APP,有的人手中拿着好几部手机,有的人半夜骑电动车刷跑,有的做起了代跑……”
原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为何会因此变形?
校园背后的产业链
近年来,为响应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政策号召,全国高校普遍推行校园跑。
相比之下,游泳、球类等运动虽深受部分学生喜爱,但存在计量复杂、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因而多数高校仍以统一跑步作为考核方式。
图片说明:大学生选择体育运动的类别
如果高校只是倡议,不计学分、不纳入必修课的总成绩或不与毕业挂钩,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向教育部显出高校的工作业绩。
许多学校明确规定每学期需完成一定次数和里程的跑步任务,并将数据纳入系统统计,可以实现“可量化、可展示”的绩效目标。
比如有高校规定学生校园跑每学期总里程数在30至180公里之间,每日计入上限多为2-5公里;实施范围大多覆盖大一、大二学生,部分院校扩展至大三、大四。
最关键的是,校园跑成绩直接与学生权益绑定:一些学校规定未达标者须在毕业前补跑,否则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另一些学校则将其计入体育课成绩,占比最高可达50分,这意味着不完成校园跑可能导致体育课不及格,进而影响正常毕业。
如此一来,即使是很多不愿意校园跑的学生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加入校园跑。
图片说明:与校园跑相关的硬性要求
原本属于自愿性质的跑步锻炼,由此逐渐转变为与体育成绩紧密关联、甚至直接影响毕业资格的硬性指标。
但是校园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参与校园跑的学生日均睡眠时间仅5.8小时,较普通学生少0.7小时,焦虑发生率高出24%。
图片来源:中国睡眠研究会
同时,突击跑步还造成运动伤害频发,肌肉拉伤、关节劳损等现象显著增加。
刚性要求下,体质较弱、学业压力大或是对跑步无感的学生,面对校园跑叫苦不迭。高中三年几乎不运动的小A,在得知大学要每学期打卡40次2公里跑步时,实属有些崩溃。
这种畏难与焦虑心理,在高校中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像小A一样难以独立完成跑步任务的学生,开始转向“外部支援”。他们或是委托擅长跑步的同学帮忙,或是在社交平台、电商网站悄悄寻找代跑渠道。
需求催生市场,不少人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代跑行业随之兴起。
从最初的真人代跑,到后来依托技术的科技刷跑,校园跑就这样跑出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苦不堪言的校园跑
全国各高校的校园跑要求不一,但都围绕“有效完成”设定了明确标准,为了使这些规则落地和防止学生作弊,很多学校都开发了校园跑专用软件或者小程序。
据懒熊体育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校园跑软件种类多样,既有运动世界校园、闪动校园等10余个App,也有部分高校自行研发的专属小程序。
图片说明:校园跑软件
不过,这些软件本身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打卡失败、定位失败等等各种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跑步体验大打折扣。
以一款名叫步道乐跑的软件为例,打开软件后就是一波接一波的各种流氓广告。
图片说明:步道乐跑软件差评
其他大多数校园跑软件仅依赖GPS定位,无法识别代步工具。有学生吐槽:“骑车时速8公里被判定有效,慢跑反而因配速不稳被判无效。”
此外,打卡点位过于死板也是一大问题,很多学生因经过点位不准导致打卡失败。
更荒诞的是,部分软件频繁崩溃导致数据丢失,学生被迫重复跑步或寻求代跑。使用这样的流氓软件来完成校园跑的任务,本身就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林西的学校算是极端例子,学校规定,除实习生外,所有学生四年内均须完成校园跑。
由于软件不时发生数据异常、校区多陡坡且雨雪后易结冰,自行车和电动车难以通行,严苛的要求与不便的环境,使得学生越来越抗拒校园跑。
如此严苛的校园跑要求,叠加体验效果不好的软件,学生找代跑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校园代跑背后的三方博弈
在小红书、闲鱼等社交平台搜索“校园跑刷跑”,大概率可以看到三种代跑类型:真人代跑、科技刷跑,以及售卖各种虚拟软件并提供教学的商家。
图片说明:闲鱼平台上的校园跑刷跑
这些代跑业务,主要依靠专门的软件来修改跑步数据。
代跑业务操作流程大致如下:学生提供账号密码、跑步时间、地点、配速等信息后,商家需要同时打开两个软件,一个输入信息参数生成模拟路线图,另一个模拟定位到对应学校,逐步生成真人的跑步轨迹。
虽然代跑演变成了一个生意,但是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代跑市场越来越内卷。
全国以代跑为主业或兼职的从业者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上学生看重性价比,代跑的价格也越来越低。
某位代跑商家透露:2022-2023年,市场均价在每公里1.5元以上,到了2025年上半年,价格跌到每公里0.8元,有一些商家甚至将价格压到每公里0.18元。
更严峻的形势是,随着高校的监管升级,代跑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面对日益多样的作弊手段,高校正从人工和技术两方面下手,试图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
人工管理上,不少学校在操场安排专门监督人员,搭配监控设备实时巡查;再比如老师们会将晨跑安排在固定时间,老师会在此时段到操场或校园跑步区域巡查,重点排查作弊情况。
图片说明:某高校学生校园跑
一旦被学校检测出违规,学生的校园跑账号会被禁封,甚至被加入黑名单,之前已经完成的跑步次数也会全部清零,成绩作废的情况时有发生。
除了学校层面的监管措施,与校方合作的校园跑软件本身也在不断升级。用户打开某款校园跑App后,首先便会看到一则软件升级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软件方会不定时清查整个学期跑步记录中违规的可疑数据。
即便学校的监管措施持续升级,新的作弊手法依旧层出不穷:部分学生找到学校人脸识别不灵敏的漏洞,继续找人代跑刷脸;面对学校禁止利用软件刷代跑的声明,很多学生依旧偷偷使用软件实现技术刷跑。
高校不断出台更严格的政策和监管措施,试图规范学生的跑步行为,确保校园跑的效果;一小部分学生则在硬性要求下,不断寻找各种捷径,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任务;商家则敏锐捕捉需求,构建起商业模式,从中谋取利润。
校园跑的初衷,本是为了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演变成了一场校园、学生与商家之间的三方博弈。
这不禁让人反思校园跑是否起到了该起的作用。
大学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两项能陪伴终身的运动技能,并内化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校园跑”将这一长远目标异化为短期的、功利性的“刷次数”和“刷里程”任务。
学生的运动动机从内在的“我想健康、我享受流汗”转变为外在的“我怕被扣分、我要毕业”。一旦考核结束,这个由外部压力维持的“习惯”很容易瞬间消失。
这恰恰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学校把自己“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责任,转嫁成了学生“为学校系统完成任务”的义务。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