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俄,他们似乎已经焦虑到要在电视节目里公开讨论“炸管道”了——不是比喻,不是修辞,是真正意义上、物理层面的“炸掉”。
美国现在也很焦虑。
对中俄,他们似乎已经焦虑到要在电视节目里公开讨论“炸管道”了——不是比喻,不是修辞,是真正意义上、物理层面的“炸掉”。
近日,美国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在节目中抛出这样一段话:“普京正铺设一条通往中国的大型管道……可能有人会像轰炸北溪天然气管道一样轰炸这条管道。”
美国福克斯新闻主播杰西·沃特斯
轻描淡写,像在聊天气。但这句话背后透出的寒意,足以让整个国际能源市场打了个冷颤。
他用的是“某人”这个词。模糊,但威胁意味几乎溢出屏幕。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嗨”,而是精心编排的舆论试探——发生在中俄蒙三国刚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合作备忘录之后不久。
这条管道,不是普通的基建项目。
它是能源动脉,是战略杠杆,更是一张写满未来三十年地缘政治密码的协议。一旦建成,每年可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持续三十年。价格,比俄罗斯卖给欧洲的还要便宜。
对俄罗斯,这是转身向东、告别欧洲依赖的关键一步;对中国,这是一条绕过马六甲、陆上直达的能源安全线;对蒙古,这是未来几十年稳定的过境财源。
而对美国来说,这是一场噩梦。
国际社会不会忘记2022年9月26日。
那天,“北溪”管道在波罗的海深处被炸穿。至今没有人公开认领这场袭击,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不是意外,而是一场由国家力量支持的“蓄意破坏”。
普京的态度一直很清楚。
在接受美国记者塔克·卡尔森采访时,他甚至笑着点破:“谁爆破了‘北溪’?当然是你们。”
当卡尔森开玩笑说“我那天很忙”时,普京机警回应:“你个人可能有不在场证明,但中情局没有。”
他还透露了调查细节:在爆炸现场附近发现形似天线的物体,很可能用于接收远程引爆信号。
在G20峰会上,普京直接将此事件定性为“国家恐怖主义行为”。目标是摧毁竞争对手的能源基础设施——这就是现代版的炮舰外交,只不过炸弹埋在了海底。
所以当杰西·沃特斯在电视上抛出“炸管警告”时,他不是在预测,而是在暗示。
暗示某些势力可能再次出手,用同样的手段,切断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但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可不是同一个剧本。
中方早已从“北溪”事件中吸取教训。有报道称,“西伯利亚力量2号”中国段将部署高密度监控系统: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远程报警装置……构成一道数字长城。
更重要的是,这条管道穿越中、俄、蒙三国境内。任何试图动它的人,要面对的不是单一国家的反应,而是三国联动的“系统性反制”。
地缘政治不是电子游戏,不是你按下按钮就能炸掉一条管道然后全身而退。每一次袭击,必有回报。
普京对此有清醒认知。他曾提出一个现实政治原则:“要找谁做的,不仅要看谁感兴趣,还要看谁有能力做到。”
应用在“北溪”事件上:“可能有很多方面感兴趣,但不是谁都能去波罗的海底部炸管道。”
能同时满足“有意愿”和“有能力”这两个条件的,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
美国为什么如此焦虑?
根源在于市场、霸权和未来秩序。
这些年,美国拼命推动液化天然气(LNG)出口。俄乌冲突后,欧洲市场对俄罗斯关上门,却为美国LNG打开了窗。
但如果中俄这条新管道建成,局面将彻底改变。
中国是亚洲最大能源买家,俄罗斯是全球最大天然气储备国。两者用管道直接相连,输送的是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强的天然气。
而美国LNG呢?靠船运,价格高、周期长,还受国际油价和地缘危机影响。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竞争。
彭博社专栏文章写得直白:这条管道一旦建成,将“颠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牛津能源研究所专家更称其为“能源地缘政治的重大转折点”。
所以,美国焦虑的不是一条管道,而是一个正在成型的新体系:绕开美元、避开美国控制、以大陆国家为核心的能源贸易网络。
当美国主持人在电视上谈论“炸管道”时,普京已经在做实事。
深化能源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加强三国联防——他清楚,语言无力,唯有实力和行动能定义未来。
9月8日,也就是沃特斯发言后第四天,中国代表在俄远东面见了普京。“西伯利亚力量2号”将继续推进,不受干扰、不被吓阻。
这条管道输送的不仅是天然气,更是一种新的国际政治逻辑:
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多极化发展,而非单极霸权;陆权复兴,而非海权垄断。
有些国家还在用20世纪的思维解决21世纪的问题,以为炸掉管道就能阻断潮流。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能破坏什么,而在于你能建设什么;不在于你能阻止谁,而在于你能团结谁。
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将继续向东流。而历史,也会朝着自己的方向奔涌而去。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