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高考完你们就解放了”,这句曾被不少学生当做“盼头”的老生常谈,近几年已成为被调侃、“祛魅”的对象。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的传统观念大为消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大学入学的定位逐渐由“终点”转向“起点”,“大中断层”问题也受到了
□黄文迪(中国人民大学)
“等高考完你们就解放了”,这句曾被不少学生当做“盼头”的老生常谈,近几年已成为被调侃、“祛魅”的对象。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的传统观念大为消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大学入学的定位逐渐由“终点”转向“起点”,“大中断层”问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年暑假“高大衔接班”的热潮日盛,虽体现出对“高大衔接”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积极回应与探索,但要给出更好的答案,还需跳出“班”来看待,把握考量与选择的珍贵主动权。
暂且拂去对其生意经成分的讨论,高大衔接班背后反映出的需求和现实是实打实的。高中课程改革持续进行过程中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新高考“3+1+2”或“3+3”模式带来的“结构性缺课”问题、不熟悉学术与办公常用软件、缺乏关于生涯规划的科学认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暴露在断层的切面上。而市面上一些衔接班提供的课程服务,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但客观来讲,高大衔接班实际能起到怎样的效果,确实值得怀疑。
首先,“高大衔接班”这一提法本身,就折射出思维与教育衔接的某种错位。以四六级为例,作为大学生普遍需要参加的考试,网络上已有大量免费学习资源,是否真的需要报衔接班呢?此时购买的,或许并非是知识本身,而更多是“衔接”这一承诺性符号带来的心理溢价。高中和大学出现脱节,原因之一便是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把知识“打包”给学生——而“高大衔接班”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简化为一个可以“购买”或“完成”的课程任务,不正近似于再一次的打包吗?它带来一种暗示:只要上完这个班,就能顺利过渡。但这一暗示的可兑现程度是可疑的。这有可能使家长为焦虑所遮望眼,而忽视重要的现实:大中之间真正需要衔接的,远不止是几门课程的知识、几个软件的使用技巧,还有思维和理念。
同时,如果“报班”被视作解决大中衔接问题的默认方案,无形中便陷入了“报”与“不报”的二元对立。然而,大中衔接作为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成效理应具有普遍性与整体性——无论学生是否参与付费课程,都应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商业机构主导的衔接班潜藏着“教育产业化”的隐忧,其费用可能将部分家庭拒之门外,甚至悄然将“衔接”异化为一种隐形的“抢跑特权”,加剧教育不公。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这一系统性挑战,公共教育部门与高等院校应超越市场逻辑,承担起更为主动和根本的责任。自2021年起,复旦大学面向上海市高中生开设“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高中生可利用周末前往复旦上课;华东师范大学上线了《大学数学预备知识选讲》等衔接课程,供准新生免费提前学习。通过更多此类向好尝试来推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开放共享的先导资源与普惠性的支持体系,才能让衔接的桥梁更好地载渡广大学子。
如何做好高大衔接,还需跳出“班”来看;需要得到衔接的,远在知识之外。
譬如,对“一揽子”衔接班的盲目信赖,就是应在衔接过程中被逐步摆脱的思维。高中教育往往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被管理”过程:学习内容、时间安排等均受家长、老师、学校等的规定,而大学则是一个高度“自我管理”的阶段。从自律到他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负责”,就是大中衔接的关键一步。重要的不仅是大中衔接这一问题,还有——它本身就是一种“衔接式”的成长,一种主动为人生掌舵、而非将选择权外包的负责态度。
与此同时,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也是大中衔接阶段亟需播种与培育的。从中学到大学,从接受清晰的路径到驶入复杂的现实肌理——这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审视”,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正如,面对“高大衔接班”的宣传,能否冷静分析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价值,又有多少是焦虑的贩卖?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更是未来公民在复杂社会中独立思考、理性决策的必备技能。
“高大衔接班”等机构或许能提供一种选择,但衔接如同“架桥”,桥终究需要人自己来走。一座桥是否靠谱,有没有必要,通向何处,都需要亲自审视、选择并承担后果。当社会各方——教育者、家庭、学生自身、诸多关心者——共同建设教育衔接生态,当更多理性思考、科学指导和人文关怀投入其中,我们大概能够想象,这座成长的桥梁真正稳固而宽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