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重庆班主任怒斥“唐人”侮辱性烂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22:56 1

摘要:“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发现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后,在班内严肃教导。她痛心疾首地表示:“用疾病命名的烂梗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

一位初中班主任的严肃告诫,不仅震撼了全班学生,更在网络上掀起关于语言文明与尊重的深度讨论。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发现学生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后,在班内严肃教导。她痛心疾首地表示:“用疾病命名的烂梗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

这位班主任起初也不懂“唐人”的含义,直到上网查询才发现这是影射“唐氏综合征”的网络恶意用语。她的这番话不仅让全班沉默深思,更获得了全网爆赞。

近日,重庆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向班主任倾诉,自己被称为“唐人”,心里非常难受。

班主任刘老师开始并不清楚这个词汇的含义,只是隐约觉得问题严重。她课后立即上网查询真相。

“我越搜越生气”,刘老师发现“唐人”这个词汇已经被扭曲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用语。她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同学间的玩笑,而是涉及人格尊严的严重问题。在了解真相后,刘老师当即在班内进行了严肃教导。她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学生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作为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刘老师进一步解释道:“你可以嘲笑一些人卑鄙、没有道德,但不可以嘲笑生病的人。”这句话简单却有力地道出了尊重他人的底线。

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并不是故意恶毒,他们只是盲目跟风网络烂梗,并不完全理解词汇背后的伤害性。刘老师表示:“孩子们只是想形容一个人比较幼稚,可能也不知道‘唐人’是什么意思,跟风用这个烂梗。”

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被嘲笑的同学得到了对方的道歉,学生们没再提起这个网络烂梗。班主任指出,当学生们真正理解到“唐人”的意思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说过。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纷纷点赞评论,认为“这就是老师育人的意义”。还有网友指出“现在网络的烂梗太多了”,认为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肯定。更多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刘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要盲目跟风网络烂梗。”这句话不仅是对学生的教导,也是对广大网民的提醒。

事实上,网络烂梗泛滥成灾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严峻挑战。信息交换节奏加快,青少年倾向于使用最简洁的表达来吸引注意力和回应,以迅速达成社交目的。

同时,网络社交追求低成本的情绪交换,导致深度沟通变得罕见。一些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用语,甚至将其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这干扰了他们规范的语言表达。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习惯。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在网络烂梗盛行的时代,“失语症患者”越来越多。

重庆班主任的愤怒,是对语言暴力的抵制,更是对教育责任的坚守。但守护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从来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的战斗。

家庭作为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若能主动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时指出语言背后的问题,就能在日常交流中帮孩子建立语言边界。网络平台更需扛起主体责任。平台不能以“用户创作”为借口推卸责任,应当建立烂梗识别机制,对涉及歧视、侮辱的内容及时下架。

教育部门也应将语言文明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与其等烂梗进校园后再清理,不如提前开展网络素养课程,让学生明白“玩笑要有底线”,懂得尊重他人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据新华社报道,当学生们真正理解“唐人”一词背后的伤害性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说过。那个被嘲笑为“唐人”的学生已经获得了道歉。班主任刘老师说出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我们要理解词是什么意思,不要盲目跟风网络烂梗。”

阿喆锐评:教育者的光芒,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照亮心灵。重庆这位班主任用一句“人有三不笑”,守住了教育的底线,也唤醒了学生的良知。在这个网络烂梗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老师站出来,告诉孩子:真正的幽默从不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来源:主持人阿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