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最著名狮子,竟然是唐朝制造!东方神兽的秘密藏不住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22:57 1

摘要: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也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官方象征,甚至连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狮奖”也取材于它。

闪电新欧洲

2025年09月08日 19:23法国

如果你去过意大利威尼斯,在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一定见过它:

那只威风凛凛、双翼展开、静卧在高柱之上的铜狮子——“圣马可之狮”。

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也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官方象征,甚至连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狮奖”也取材于它。

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这个熟悉图腾背后一个颠覆认知的秘密

这尊铜狮子,根本不是欧洲制造的,而是来自6000英里之外的——中国唐朝。

是的,你没看错。

这不是“Made in Italy”,甚至也不是“Made in Europe”,它很可能是“Made in China”。

一尊欧洲城邦精神象征的雕像,竟然源自东方古帝国?

事情,真的没那么简单。

故事的起点要从一次修复说起。

在1985年至1990年之间,威尼斯市政府对圣马可广场上的铜狮进行了例行修复。期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偷偷留下了一些“纪念品”——也就是微量的金属样本。

而这些微不足道的铜屑,30多年后,成了破解铜狮“身世之谜”的关键线索。

2024年,考古学家马西莫·维达莱(Massimo Vidale)带领团队对这些样本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Lead Isotope Analysis),这一技术能精确追踪金属中原材料的来源地。

分析结果令人震惊:铜狮所用的铜矿石,并非来自中东、意大利或希腊等传统猜测地,而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铜矿。

也就是说,这头“地地道道的威尼斯铜狮”,很可能出生在中国,而且来自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王朝之一:唐朝。

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惊人发现:

这尊铜狮的“原始造型”,其实和欧洲艺术风格并不相符。

研究人员注意到,它的姿态古怪、耳朵短小、四肢比例不协调——更重要的是,它原来有角!

这就有意思了。

有角的狮子,可不是欧洲审美的产物。

考古学家指出,这个形象与中国唐代的“镇墓兽(zhènmùshòu)”惊人地相似。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王公贵族下葬时常会在墓道或棺木周围放置一些神秘造型的石兽或铜兽,既用于辟邪,也体现身份地位。

这些镇墓兽往往拥有“狮面+鹿角+翼羽+兽爪”等复合造型,象征神力与守护。

那么,这尊“铜狮”,很可能就是一个唐代镇墓兽,后来被“改造”成了如今这副欧洲面孔。

研究人员推测:它到了威尼斯后,被人为削去了角,缩短了耳朵,重新打磨,成了圣马可之狮的模样。

可以说,是一尊“文化整形术”的产物。

这就引出第二个大问题:它怎么走到威尼斯的?

这尊铜狮重达3吨,在没有飞机和集装箱的中世纪,它是如何完成这段跨越亚欧大陆的传奇旅程的?

虽然没有直接的运输记录,但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非常可信的猜测:

它可能是由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父亲和叔叔带回来的。

根据历史记载: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菲欧,在1260年代就曾前往元大都(今北京),觐见忽必烈;他们曾长期滞留在东方,有能力带回奇珍异宝。

而威尼斯柱上的铜狮,最早出现在1293年的文献中,当时就已记录它“损坏需修复”,这说明:铜狮至少在13世纪末就已在威尼斯立足,时间线与波罗家族的返欧之旅高度重合。

所以,最有可能的剧本是:

铜狮原为唐代某贵族墓地的镇墓兽,战乱或盗墓时期,它流入蒙古势力控制区,波罗父子在元朝宫廷看到这件“奇兽”并将其带回欧洲,威尼斯将其改造为圣马可之狮,作为共和国象征安装在广场高柱之上。

如此看来,这场“铜狮跨国漂流记”不仅是艺术品的旅程,更是一次文化意义的翻译与转化。

在唐代,它是镇墓的守护兽,保护亡者;到了威尼斯,它变身为共和国的标志,象征信仰、力量与政治权威;后来,它又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比如电影节金狮奖。

每一阶段,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它、重新“塑造”它的意义。

但它的材质、造型和文化印记却如实地记录着它的身世——

一个来自东方世界的、被赋予西方含义的异文化符号。

这或许正是丝绸之路上最精彩的一部分:不仅商品在流通,连象征本身也在流动和再造。

我们常说“丝绸之路”,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驼队、瓷器、茶叶、香料。

但这头铜狮提醒我们:文化交流从来不止于商品,它还包括艺术、信仰、图腾、思想,甚至……神兽。

“你好,老乡。”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