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爆破炸开地宫,1100 克鎏金银棺现世!棺上雕诸天奏乐迎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6:12 1

摘要:1993年,派出所民警在临猗县城北隅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双塔区域地面存在新挖掘痕迹。民警随即展开追踪,当场抓获盗墓分子并缴获一批文物,包括舍利瓶、金属制品及石刻构件。这些文物源于双塔地宫,其中部分器物表面残留佛教纹饰,与宋代宗教艺术特征吻合。事件引发文物部门关

1993年,派出所民警在临猗县城北隅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双塔区域地面存在新挖掘痕迹。民警随即展开追踪,当场抓获盗墓分子并缴获一批文物,包括舍利瓶、金属制品及石刻构件。这些文物源于双塔地宫,其中部分器物表面残留佛教纹饰,与宋代宗教艺术特征吻合。事件引发文物部门关注,经鉴定,缴获文物包含舍利容器残件及铭文砖,铭文记载“大宋绍定年间”字样,为地宫年代提供直接证据。

派出所民警追回的文物——舍利瓶

仁寿寺塔地宫位于塔基下方,盗墓分子使用爆破手段强行进入,导致塔体结构受损。文物工作者抵达后,清理碎石并测绘地宫布局。地宫为砖砌方形结构,边长2.8米,顶部券顶坍塌。清理过程中发现部分文物缺失,但通过追缴行动找回舍利盒、经卷残片及铜镜等物品。经卷残片经技术修复,可辨识《妙法莲华经》段落,印证宋代佛教文化在晋南地区的传播。地宫壁面残留彩绘痕迹,题材为供养人礼佛场景,反映民间信仰形态。

地洞平面示意图

地宫结构布局

地宫内壁画彩绘

地宫出土的铜镜

西塔因地宫盗挖引发结构性倾斜,测量显示塔顶偏离中心线1.2米。文物工作者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塔基,发现地宫西南角存在3米×2米盗洞,爆破导致地基土层松动。紧急加固工程中,工作者在塔身嵌入钢索并灌注混凝土,同时监测沉降数据。倾斜原因被确认为盗掘破坏与自然侵蚀叠加,塔基下方宋代夯土层因水分流失收缩,加剧风险。工程持续47天,最终将倾斜角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西塔因地宫盗挖引发结构性倾斜

在西塔塔基加固过程中,文物工作者意外发现未被盗扰的地宫入口。地宫位于塔基中心下4米处,为砖砌穹窿顶结构,内部积满淤泥。清理工作持续21天,出土文物包括鎏金银棺、银质净瓶、青釉瓷碗以及石函。舍利函刻有“仁寿三年”铭文,与出土的石碑记载的隋代始建年代呼应。函内盛放骨灰状物质及丝织品残片,经检测为唐代遗物。地宫未发现盗掘痕迹,为研究宋代地宫形制及葬俗提供完整案例。

地宫出土的石碑记载佛塔建造过程

墓中出土的石函为青石质,呈长方形,通高 50 厘米,长 93 厘米,前宽 62 厘米,后宽 57 厘米,由盝顶形函盖、函体、函座三部分构成。盖顶平面阴刻卷曲纹和花草纹,函体前方雕饰仿木构石门,两侧线刻护法天王像,整体形制庄重,工艺精湛,是宋代佛教瘗埋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

地宫出土石函上雕刻着护法天王像

地宫出土石函上的佛像雕刻

地宫出土石函上雕刻着的卷草纹和花草纹

出土的鎏金银棺,通长 27.5 厘米,前宽 18.5 厘米,后宽 14 厘米,前高 26 厘米,后高 20 厘米,重 1100 克,由棺盖、棺体、棺座三部分钣金铆合而成。棺盖呈半弧形,表面錾刻缠枝牡丹与忍冬纹,前端铆接月牙形银片,浮雕飞龙衔珠与菩萨禅定像,两侧胁侍菩萨手持宝盒与莲花侍立。棺体四面以围柱围栏模拟楼阁形制,前档錾刻三排 18 颗门钉与铺首衔环,两侧阴刻诸天奏乐迎佛入涅槃场景,后档竖刻「熙宁二年十月二日解州安邑县张文立造」铭文,明确纪年与工匠信息。四级台阶状棺座四角各雕一力士,肩扛棺体作托举状,姿态威严。整器集錾刻、锤鍱、模压工艺于一体,纹饰富丽堂皇,既体现佛教仪轨的庄严,又展现北宋金银器制作的巅峰水准。

地宫出土的鎏金银棺

地宫出土的鎏金银棺上雕刻着诸天奏乐迎佛入涅槃场景

鎏金银棺上雕刻着诸天奏乐迎佛入涅槃场景(另一侧)

鎏金银棺上后档竖刻的铭文

东塔建造时间及地宫情况存在显著争议。文献记载东塔为隋代创建,但塔身砖料经热释光检测显示为北宋时期烧制。考古探查未发现地宫入口,地面探测显示塔基下方无空洞结构。工作者对比西塔地宫形制,推测东塔可能采用“实心塔基”建造方式,或因地宫早年被毁未留痕迹。《猗氏县志》提及东塔“明万历年间地震损毁”,但未记载修复细节。现存塔身第七层砖料与下层材质差异,暗示后世大规模修缮,导致原始信息湮灭。

西塔地宫的完整保存与东塔历史空白形成鲜明对比,暴露文物保护的深层矛盾。盗墓行为迫使文物部门被动应对,倾斜危机中的抢救性加固虽保全塔体,却破坏了原始地层信息;东塔因缺乏实物证据,其建造年代成为学术争论焦点——部分学者坚持隋代说,认为检测样本受后世修缮干扰,另一派则主张北宋重建论。

当文物本体与文献记载冲突时,应以科技检测为唯一标准,还是需结合历史语境综合判断?此问题直接关系未来考古发掘策略,若对东塔进行主动性探查,可能解开谜团,但亦面临破坏现有结构的风险。

来源:星图拾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