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秋分见三象,遍地起坟头”,23日秋分,到底是哪三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0:28 1

摘要:“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老书上这么说,人心里一下就静下来了。等到秋分,这份“半”,就落在秋天里头了。昼夜一样长,凉意一点点往里钻,院子里晒着的玉米,谷穗晃着脑袋,像是点头说:时候到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老书上这么说,人心里一下就静下来了。等到秋分,这份“半”,就落在秋天里头了。昼夜一样长,凉意一点点往里钻,院子里晒着的玉米,谷穗晃着脑袋,像是点头说:时候到了。

今年这一步,踩在了9月23日凌晨。太阳走到黄经180°,北京时刻大约02点19分,香港天文台给出的表格清清楚楚。农历是八月初二。也难怪村里老人嘀咕一句“今年是个早秋分”。这“早”,不是阳历早,是农历早。

我先把“时间账”摆给你看,免得光说不练:

2022年秋分:9月23日09:04。

2023年秋分:9月23日14:50。

2024年秋分:9月22日20:43:27。

2025年秋分:9月23日02:19(农历八月初二,属“早秋分”)。

2026年秋分:9月23日08:05,还是踩在“23日”这条线上。

数字摆出来,心里就有个“尺”。秋分日常在公历9月22—24日打转,差不出圈;可落在农历哪个“初几”,就见分晓了。八月上旬入节,乡下人叫“早秋分”;八月下旬交节,就叫“晚秋分”。“早”多半意味着凉意来得快,霜降也容易催,种地的盯紧了天。古人把这些门道,一句一句攒进了农谚。

今年23日秋分,农历八月初二,名副其实的“早秋分”。有些老人顺口溜一出:“早秋分冷嗖嗖,晚秋分穿薄衣。”意思不难懂,冷空气“拔腿”快,田里和身上都得提前加一分“防”。这话不是迷信,是经验累的茧。昼夜平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白天一步步短过夜里,阴气占上风,凉下来的节奏稳稳的。

《春秋繁露》说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礼记·月令》有句老话你肯定听过——“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古人把“朝日”“夕月”当礼,春朝东郊祭日,秋向西郊祭月,讲的是顺时敬天,讲的是分寸。

秋分还被分成“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简单说,雷声偃旗息鼓,虫子封洞慢慢准备过冬,水汽少了、空气转干。气象部门的科普给的也是这三条。

得提一句新近的“制度设计”——自2018年起,把每年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收成、节气、礼俗,就这么搭在了一块儿。讲究的是让农民当主角,也是一种文化记忆的续接。

“秋分见三象,遍地起坟头。”这句老话听着扎心。它不是咒语,是提醒。三象,说的是三种“气象信号”。真要它们一起来,粮食的日子就难。我们挨个拆开看。

第一象:早霜

霜,从来不是凭空“落”的,是地面和近地层在晴朗少风夜里辐射冷却,草叶表面温度往0℃下扎,水汽直接在叶片上“长”出冰晶。一般讲,秋分一线,多数地方还不至于“见霜”,可高海拔地区、冷空气南下得猛的年景,偶发“早霜”也不是没有。它对作物的打击,很具体:

晚稻、玉米、高粱还在灌浆,霜一打,叶片“失绿”,粒重下降,穗上缺粒多。

红薯在9月下旬正鼓“块根”,不耐霜,叶秧一“倒”,地底下来不及膨大,挖出来个头就小。

棉花、秋大豆,遇霜早落叶、早停长,籽粒油分含量也跟着受影响。

怎么办?老把式的做法有几条:

晴朗少风夜里,用水汽保温——田块灌浅水、果园夜里微喷,都能顶一顶“地表冷得太快”的势头;作物进入后期,增施一次钾肥、适量磷酸二氢钾叶喷,提高抗逆;地头堆秸秆“烟熏”是老法子,成效有限还不环保,现在更多靠精准预报和抢收、分批收。你看,并不是“见霜就绝望”,但它确实是个坏信号,尤其在“早秋分”的年份。

第二象:连阴连雨

“三秋”忙得脚不沾地:秋收、秋耕、秋种关关要人。这个时候最怕的是阴雨不歇。没熟透的谷子遇上“光照欠账”,灌浆慢、结实率低,还容易倒伏;已经成熟的,收割机下不去地,晒场也没太阳,田里发芽、场上回潮,眼看“丰产”,结果“丰产不丰收”。秋分前后播冬小麦、油菜的区域,连雨一来,整地、播种都要往后挪,秋墒丢了,来年春季就得补课。

农谚里这话说得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这不是吓唬人,是提醒你看过程、盯节奏。抢收、抢晒、抢烘干,都是和时间赛跑。

第三象:打雷

按“三候”的说法,秋分以后“雷始收声”。要是这时候还打雷,老人就会摇头:“秋分雷唱歌,冬天冻死牛。”意思是冷暖空气都活跃,后面冬季冷涡强、雨雪冰冻多,畜牧业、越冬作物、道路交通都要吃苦头。台湾、福建一带还有“雷打秋,冬半收”的说法,指向的也差不多——雷越“拖后”,冷暖对峙越久,冬天越“较劲”。

我不把它当“算命”,我把它当“清单”。一有这三象,就按清单去“把守”:防霜、防涝、防冻,环环相扣,能救回不少实打实的粒食。

1)“秋分雷唱歌,冬天冻死牛。”

表象:秋分后还频繁打雷。

门道:对流强,暖湿气流“迟迟不退”,冷空气也不服软,剧烈天气过程更容易在冬前积累能量。

影响:冬季雨雪冰冻偏多,越冬油菜、小麦、茶苗、柑橘要提早保温,畜圈、草料要预备齐。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表象:白露气温下得快,寒露又往后挪。

门道:土温、墒情都合适,拱土快、分蘖早。

影响:黄淮海、江淮一带,秋分前后安排冬小麦,利于“冬前三叶一心”。(这句在各地版本不同,核心是观察“露、寒”的节奏,择机下种。)

3)“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表象:谷子、玉米到点不动手。

门道:后面遇到早霜、大风、阴雨,千粒重就要丢。

影响:能割就割,能晒就晒,晒不动就烘,别把“好籽粒”耗在田里。

4)“秋分到,稻谷笑。”

表象:南方早中稻金黄起浪。

门道:热量积累到位,空秕率下降,登场正当口。

影响:机器进田要看地力和含水,别求一口气,趟烂了地还要误后茬。

5)“一场秋雨一场寒。”

表象:降水后气温台阶式下降。

门道: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湿冷叠加,体感偏凉。

影响:人要添衣,作物要防病,晾晒要防“回潮”。

竖蛋

民间有句“秋分到,蛋儿俏”。玩法很简单,挑“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把它在桌面上“找三点成平面”慢慢立起来。朋友们常把它说成“地球引力平衡”的奇景,其实成败主要看鸡蛋壳面上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凸点,抓住支撑点就行,春分秋分都容易玩出“成就感”。不少科普机构都做过解释。

吃“秋菜”,喝“秋汤”

岭南人家到秋分要去地头“拣秋菜”——其实是一种野苋菜,叫“秋碧蒿”。洗净切段,与鱼片滚汤,清清爽爽,屋里飘的那股“野味儿”,把秋天端上桌。老人爱念顺口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带点祈愿的味道,也带点营养学的道理——入秋后燥气起,清淡点,胃口就顺。

1. 盯早霜

现象:早晨田边“银亮”,草梗硬,低洼地更明显。

原因:晴夜辐射降温、地表失热快。

建议:稻麦地头留浅水“保温”,果园夜间微喷;晚稻灌浆末期补一次钾,提高抗逆;霜前两三天留意预警,抢收成熟块,别犟。

2. 防连雨

现象:天阴不散,地湿、粮湿、心也跟着“湿”。

原因:南北气流在江淮、江南一带“拉锯”。

建议:选高地先割先晒,田边搭临时雨棚、开烘干机;仓房先做“除湿防鼠”;播种窗口压缩的,机械化补强、少量多趟。

3. 若闻雷

现象:秋分后雷还闹。

原因:对流活跃、冷暖势力不“撤场”。

建议:畜禽圈舍提前做保暖、防潮;菜园盖膜、茶树裹草,油菜幼苗注意炼苗、盖小拱棚;家庭出行准备防滑物资。

4. 人要紧

现象:昼夜温差加大,嗓子干、鼻腔干。

原因:水汽减弱、空气转干。

建议:作息往前移一点,晚饭清淡;老年人、孩子外出加件薄衣;“秋燥”明显的地方,多喝温水、少吃辛辣。

5. 屋场与火

现象:天干物燥、风力渐起。

原因:入秋以后可燃物增多、空气干燥。

建议:场院烘干机独立配电,秸秆远离热源;风大天别焚烧;村口水枪、手抬机都试一遍。

古礼“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不是摆设,它背后的意思,是人要认得天时、顺得地气。今天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把“顺时”落在现代生活里:一头连着耕作,一头连着文化。庄稼拿得稳,日子也就稳。

我更愿意把这句重话,当成一个“划重点”。真的见到“早霜、连雨、打雷”全都凑齐了,就把它当“三个预警灯”全亮。只要灯亮了就行动:抢收、抢晒、抢烘,防霜、防涝、防冻。农业从来不是等天爷“发慈悲”,是人和天“搭班子”。这份劲头,老一辈懂,我们也得懂。

1. 穿与吃:早晚添一件,饭碗清一点。现象是早晚凉、口干舌燥;原因是“水始涸、燥气起”;建议是温水常备、辛辣少一点。

2. 收与晒:成熟先收,不熟先护。现象是连阴易回潮;原因是太阳“短”了,场院不够用;建议是烘干机备好,家庭小型风干也能派上用场。

3. 病与虫:看叶、看穗、看根系。现象是露水厚,病斑易冒头;原因是昼夜温差大、湿度起伏;建议是“早发现、早处理”,别错过窗口。

4. 火与电:烘干先查线路。现象是风干燥、粉尘多;原因是秋燥叠加机械长时运行;建议是分闸分路、远离可燃物、留人值守。

5. 畜与圈:圈舍保温防潮。现象是小畜受凉咳喘;原因是“雷始收声”后冷空气频繁;建议是加垫草、挡风帘、饮水不冰。

回到开头那句“阴阳相半”。秋分不是吓人的日子,是提醒人的日子。遇见“早霜、连雨、打雷”,别慌,别等。看天、做事,守住粮食,也守住一家人的踏实。

今年你那边,是“早秋分”的凉,还是“晚秋分”的暖?你们那儿和秋分有关的老话、老规矩,还有哪些?留言说说看,咱把散落在各地的门道,一条条接起来。

来源:亮哥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