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震撼世界,将如何改变当前世界的格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00:34 1

摘要: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战机轰鸣;长安街两侧,欢呼如潮、红旗如海。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以其磅礴气势震撼世界。

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战机轰鸣;长安街两侧,欢呼如潮、红旗如海。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以其磅礴气势震撼世界。

这场阅兵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一次国际秩序的重新定义。

当26国领导人并肩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作为方阵领旗率先通过检阅台,世界仿佛在那一刻安静了许多。

这场阅兵将如何改变当前世界格局?让我们从历史深处寻找答案。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阅兵仪式

中国的阅兵仪式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到2025年的九三大阅兵,新中国已经举办了18次盛大阅兵。这些阅兵仪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起步期(1949-1959年的11次国庆阅兵)、丰富期(1984、1999和2009年3次国庆阅兵)和拓展期(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和2025年九三大阅兵)。

与以往相比,这次九三阅兵在时空设置、表现主题和设计内容上都有创新拓展。阅兵时间不再是传统的国庆日,而是选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地点上,虽然依旧以天安门广场为主场地,但2017年的朱日和阅兵已经打破了空间限制。这些变化表明,中国的阅兵仪式已经从单纯的庆祝活动,转变为具有多元主题的国家叙事重要“剧场”。

武器装备背后的实力跃升

这次阅兵展示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受阅部队中,新型坦克、导弹、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反无人装备等国产主战装备占比超过80%,首次亮相的武器装备达到50%以上。具体而言,无人作战体系包括攻击-11隐身无人机集群与“蜂群”式巡飞弹系统,展现了全域感知-打击能力。海基核威慑方面,搭载分导式多弹头的巨浪-3潜射导弹配合096型核潜艇模型,证实中国二次核反击力量完成换代。更令人瞩目的是东风-61洲际导弹,它采用新型速燃固体燃料技术,其20马赫突防速度可穿透现有反导系统。

美国战略研究所报告指出,此次展示的装备87%已进入实战部署阶段,远超出西方情报机构预期。这些武器装备的背后,是中国军队从“大陆军”体制向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转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国际社会的多元反响

九三阅兵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多元反响。美国方面的反应耐人寻味。时任总统特朗普在反复权衡后,最终选择在白宫观看阅兵直播。后续采访中,当被问及中国军力发展是否构成威胁时,他罕见地连用三个“不”字予以否认,并强调中美关系正处于良好状态。

欧洲各国的反应则呈现出复杂态势。许多国家难以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只能以“珍爱和平”的外交辞令掩饰内心的失落。但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尖锐指出欧盟领导集体缺席的错误,德国专家安迈尔则强调这次阅兵与联合国精神的契合。

最坐立不安的当属日本右翼势力。阅兵后不到24小时,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回应称“绝不重蹈战争覆辙”。这种表态背后是多重博弈:安全焦虑于东风-61对日本全境12分钟打击窗口期;外交孤立于原本计划缺席的印尼总统临时参会;历史负债于NHK民调显示65%日本民众认为政府未彻底清算侵略史。阅兵后48小时内,日本紧急叫停了原定的“出云号”航母南海巡航计划,这种“战术性退缩”是实力对比变化下的现实选择。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凝聚

这次阅兵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历史记忆的重构。“杨靖宇支队”的战旗作为战旗方队之首率先通过天安门,这一安排意味深长。在十四年抗战历程中,除却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仍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外,唯有东北抗日义勇军及其后继者东北抗联是完全独立的抗日武装体系。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伊始,就率先扛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将抗战起点前溯至九一八事变,突出杨靖宇和抗联的历史地位,意味着对民族精神谱系的重新梳理。那种“即使只剩一颗子弹也要打响第一枪的勇气”,才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传家宝。这种历史叙事的转变确立了我党从抗战伊始就肩负的民族担当,彰显了“宁死不屈”的精神高度。

多极世界新格局的来临

九三阅兵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在全球的“朋友圈”:俄罗斯、周边邻国及全球南方国家是坚实依托,欧洲存在分化空间,而与美西方等国的战略博弈仍将持续。邀请26位外国领导人出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越南国家主席等,凸显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大聚会。

金砖国家扩容后总人口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经济总量接近全球三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全球南方正从国际舞台的“边缘”加速走向“中心”。这意味着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在国际社会日益不得人心,其国力相对衰落让维持霸权秩序的能力不断减弱。2025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预计高达1.3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全年的GDP。制造业空心化让“铁锈地带”彻底沦为废墟,而中国却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工业规模是美国的2倍,工业附加值超过G7总和。

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承诺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始终与防御性国防政策相伴相生。中国是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从亚丁湾护航到国际反恐合作,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军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

中国公开宣布“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并非外交辞令,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哲学传统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国军队的强大不是威胁,而是稳定因素——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注入了确定性。

九三阅兵展示的军事装备和作战体系,代表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与能力。长剑直指苍穹,手中紧握的却是和平的橄榄枝。这就是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辩证法:强大但不霸道,坚定而负责任,打贏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

八十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依然鲜活。九三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昭告。在这个日益多极化、不确定性加剧的世界中,中国以庄严的阅兵仪式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与实力。正如历史经验所示,只有当自身足够强大时,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与平等对话的权利。九三阅兵不仅是一次国防成就的展示,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庄严宣告。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支更加成熟、专业和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不仅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也是促进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

【参考资料】:

《从“新”感悟和平必胜》(重庆日报,2025年9月5日)《九三阅兵,中国为什么选择这一天?》(搜狐网,2025年9月2日)《抗战启示录|九三阅兵 这一天让世界记住了什么》(网易网,2025年9月2日)《九三阅兵标志着美国霸权秩序走向终结!朝鲜出兵俄罗斯开启新秩序》(网易网,2025年9月5日)《九三阅兵:长剑直指苍穹,手握和平橄榄枝》(中国网,2025年9月3日)《九三大阅兵,十年军改成果的集中展示》(搜狐网,2025年9月7日)《【光明网评】九三阅兵,用历史之炬照亮和平之路》(光明网,2025年9月3日)《英国博主称九三阅兵是世界历史课,中国战场贡献获国际认可》(新浪网,2025年9月6日)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