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岁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5:09 1

摘要:1919年,毛泽东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回到长沙。彼时,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毛泽东的心田,他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深受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在北京大学期间,毛泽东加入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

20世纪初的中国,风云激荡,国家处于深刻变革的前夜。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而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古老的华夏大地。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湖南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开启了一段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征程。

时代风云

1919年,毛泽东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回到长沙。彼时,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毛泽东的心田,他成为《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深受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在北京大学期间,毛泽东加入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向徐宝璜、邵飘萍等学习新闻知识与采编业务,为他日后办报积累了宝贵经验。

回到湖南后,毛泽东目睹了湖南地区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与腐朽,民众生活困苦,思想蒙昧。同时,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全国青年学生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浪潮让毛泽东意识到,唤起民众觉醒、传播新思想迫在眉睫。而此时湖南虽有一些进步刊物,但影响力有限,难以承担起引领时代思潮的重任。于是,毛泽东提议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凭借他在学生中的威望和卓越的才能,被一致推举为主编,从此踏上了用笔墨唤醒民众的征程。

以笔为剑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问世,这份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宛如一颗闪耀的思想新星,在湖南乃至全国的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旗帜鲜明地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与旧礼教、旧道德,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深刻批判。

毛泽东既是《湘江评论》的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他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见解为刊物注入了灵魂。

在创刊号上,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创刊宣言》,他高呼:“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火焰 。

《湘江评论》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大事述评、杂评以及新文艺等多个栏目。在《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中,毛泽东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入分析,让湖南民众得以了解世界局势;《湘江大事述评》则聚焦湖南本地事务,针砭时弊,为湖南的社会变革出谋划策;《湘江杂评》等栏目以短小精悍的文章,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进行点评,语言辛辣幽默,直击要害。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连载于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深刻阐述了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方法。

他指出,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决定一切革命胜负的关键。他以法兰西和俄罗斯的革命为例,论证民众联合的巨大力量,认为中国也应效仿,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推翻反动统治。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深刻思考,也成为人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时代潮流

《湘江评论》在编排形式上借鉴了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每周评论》,采用白话文写作,文字通俗易懂、笔调活泼生动,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真正做到了贴近民众。报纸主要采用专栏结构,层次清晰,便于读者阅读。为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还专门开辟《答读者问》专栏,及时回应读者关切,引发群众共鸣。

《湘江评论》将宣传报道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它紧跟时代热点,对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等重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犀利的评论引导民众认清形势,激发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同时,刊物积极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消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影响深远

《湘江评论》从1919年7月14日创刊至8月被军阀张敬尧查封,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一个多月,却出版发行了四号正刊与临时增刊第一号,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黑暗中的中国。创刊号首印两千份,瞬间售罄,加印两千份仍供不应求,从第二期起开印五千份,发行量在当时的报刊中堪称巨大,却依旧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湘江评论》不仅在湖南本地产生了轰动效应,还远播湖北、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受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高度重视。

李大钊称赞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

胡适认为其长处在于议论,《民众的大联合》是重要文字;

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一些报刊纷纷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该文,足见其在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

许多青年正是在《湘江评论》的影响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萧劲光回忆说,任弼时同志在长沙读书时,正是受《湘江评论》的革命影响而开始觉悟;郭亮、向警予等也在其影响下投身革命,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它如同一颗思想的火种,点燃了无数青年的革命热情,为未来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岁月,通过办报,深入思考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初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引领力。

《湘江评论》作为他思想的载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思想丰碑。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