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谷歌的Nano-Banana(Gemini 2.5 Flash Image)可谓风靡全球,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它能够实现多图融合、文本修图、多轮编辑,看似是又一个AI模型迭代的常规更新,但背后,我看到的是谷歌酝酿已久的一盘大棋。
如果说AI竞赛有分水岭,那么谷歌可能正在悄悄跨越自己的那道坎,开启新的布局.....
最近,谷歌的Nano-Banana(Gemini 2.5 Flash Image)可谓风靡全球,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它能够实现多图融合、文本修图、多轮编辑,看似是又一个AI模型迭代的常规更新,但背后,我看到的是谷歌酝酿已久的一盘大棋。
硅谷TechCrunch指出: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谷歌对OpenAI图像工具的反击,甚至想要夺回被ChatGPT抢走的用户心智。
但真相远不止于此。
近期,谷歌知识与信息高级副总裁Nick Fox与搜索副总裁Liz Reid罕见共同接受访谈,透露了谷歌的AI战略布局——从搜索进化到平台重构,从组织文化变革到商业模式创新。
这场访谈透露出的信息,远比一个“炸裂Demo”更值得深度解读。值得每一个公司细细品味......
01
搜索正在“重生”,而非被取代
“很多人认为生成式AI是搜索的终结者,但我们不这么看。”
在访谈中,Nick Fox多次强调一个词:重新发明。他指出,搜索从来不是一个静止的产品——移动互联网时代被重新发明过一次,如今生成式AI时代,它正在再次被重构。
谷歌眼中的“下一代搜索”,早已不再是“提问-返回链接”的传统模式。它正在演变为一个真正理解用户意图、并能主动完成任务的新型助手。
Nick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用户搜索酒店,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预订;查找产品,不是为了浏览,是为了购买;研究健康问题,不是为了阅读,是为了做出决策。
这种从“信息获取”到“任务完成”的转变,标志着搜索本质的深刻变革。
谷歌将其称为“Agentic搜索”——具备代理能力,能够持续理解、执行并完成复杂指令。
与传统搜索相比,新搜索体验的差异极为明显。
Liz Reid分享了她观察到的变化:人们开始愿意一直和AI聊下去,问题也变得更长、更复杂。
她注意到,用户的搜索语言变得更加口语化、自然化,甚至开始提出诸如“为什么这棵植物要死?”“我该不该搬去纽约?”.....这类以往几乎不会键入搜索框的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搜索的形态也在扩展。如今的谷歌搜索已经整合了多模态能力:
图像搜索(拍摄实物照片并询问建议)
视频生成(上传PDF并生成讲解视频)
语音交互(用自然语言进行复杂查询)
Liz Reid访谈中透露:我大约一半的AI搜索都是用语音完成的,尤其是在户外或需要表达复杂需求时。
这种交互方式的变革催生了“Search Live”实时对话功能,用户可以像对着真人一样与 AI 持续交流。
支撑这种进化的核心优势,是谷歌积累数十年的搜索数据资产。它不是靠想象用户需求,而是基于海量历史数据精准预判。
谷歌搜索的进化之路——从信息工具,到任务伙伴。
02
不拼模型参数, 而是构建AI平台底座
外界关注的是谷歌发布了什么模型,而谷歌内部真正在意的,却是整个AI平台能力的构建。
Nick Fox明确表示:我们的策略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
当被问及如何决策是否推出新AI功能时,他表示,谷歌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单个模型多么强大,而在于整个平台能否稳定、可靠地调度多种AI能力。
所谓的“AI模式”(AI Mode),并非一个简单的功能开关,而是一套由Gemini平台驱动的完整能力框架,包括:灵活调用不同规格模型、理解多种输入形式、精准捕捉用户意图并驱动多轮交互、对接下游服务实现闭环。
这种架构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使AI不仅能回答问题,更能完成实际任务。
最体现谷歌战略转变的,是其新的迭代节奏。从被批评“动作太慢”到如今几乎“日更”产品功能,谷歌似乎找到了大规模与高速度之间的平衡点。
Nick透露了关键方法:我们现在可以先在Google Labs中实验,再放到AI模式测试,然后逐步推到主搜索中。整个流程我们已经打通了。
这种分层推进、快速迭代的策略,使得谷歌能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加速创新。
与OpenAI全力打造ChatGPT超级入口不同,谷歌选择的是多平台协同推进——将AI能力逐步融入搜索、Android、Workspace等各大产品线。
这反映了两家公司本质不同的战略思路:一个是打造最佳AI产品,另一个是重构整个AI生态。
03
组织革命:谷歌已成“全员AI”公司
产品迭代的背后,是一场更深层的组织变革。
AI不再是谷歌某个部门的研究课题,而是已经渗透到每个员工、每个流程的基础能力。
Nick Fox直言:我们已经认定这就是未来。
领导层不仅是鼓励使用AI,更是亲自带头。CEO Sundar Pichai在公司内部大会明确要求:我们要领先,前提是每一个谷歌员工自己就得用AI。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谷歌内部已推行“氛围编程”计划,要求工程师必须使用AI工具开发产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AI能力正在成为员工绩效的隐形评估标准。
尽管官方未将其列为硬性指标,但多位员工透露,经理会非正式地关注团队成员是否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提效。“如果你不会用AI,确实会落后,”一位工程师坦言。
谷歌还开展了全员AI培训,涵盖代码补全、会议纪要整理、流程自动化等多个方面。YouTube甚至为员工组织了“AI工具一周集训营”。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也在2024年底重回产品团队,参与AI产品设计。外媒将其称为“谷歌重新回到技术驱动模式”的标志。
Liz Reid观察到有趣的现象:有些员工起初抗拒使用AI,但后来发现效率确实提升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了。
这场组织变革的核心是:AI不是外挂功能,而是内化能力。只有公司内部真正AI化,才能对外输出真正成熟的AI产品。
04
流量分配革命:AI不终结网页,而是重新定义入口
AI 摘要功能推出后,内容创作者的焦虑显而易见:当谷歌直接给出答案,用户还会点击网站吗?
Nick Fox访谈中没有回避这个尖锐问题:我们热爱互联网。谷歌诞生于网页,没有谁比我们更关心网页生态。
他承认,对于简单查询(如城市人口、电影上映时间),用户确实可能不再需要点击网站。
但他强调:AI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帮用户筛掉第一层噪音,但真正要理解、选择和交易,还得回到网页。
为了平衡AI体验与内容生态,谷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AI回复中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在段落中直接嵌入可点击的原站链接、设计引导用户深入了解的路径......
Nick表示:个别站点流量有波动,但整体流量依然稳定。
谷歌的策略不是取代网页,而是重新设计流量分配机制——简单问题由AI快速响应,复杂决策则引导至原始网页完成。
这种思路的核心转变在于:搜索从单纯的流量分配器,升级为需求理解与任务分配的中枢。
05
战略本质:不是追赶,而是重构
纵观谷歌的AI布局,其真正目标已经不是简单追赶OpenAI,而是在更深层面重构整个AI能力体系。
这一重构体现在四个维度:
决策逻辑重构:从“等技术成熟”到“边用边完善”。谷歌不再追求完美再发布,而是建立了一套从实验到推广的完整流程,允许产品在迭代中趋近完善。
组织方式重构:AI从部门课题到全员基础能力。公司每个员工都是AI的使用者、测试者和改进者,形成产品与组织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
人才标准重构:AI从专业技能到必备素养。是否善用AI已经成为影响员工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从考核知识转向考核应用能力。
商业模式重构:AI从成本中心到增长引擎。AI不仅提升用户体验,更提高了广告匹配精度和交易转化效率,形成了新增长飞轮。
Liz Reid举了一个购物的例子:现在用户不再搜索“白衬衫”,而是问“夏天穿的、宽松、电影感的白衬衫”。传统电商听不懂,但AI能理解。
这种深度理解带来的不仅是更好的体验,更是更高的商业价值。
结语:新一轮竞赛刚刚开始
Nano Banana的爆火,只是谷歌AI战略的一个侧影。真正的变革不在模型参数,而在组织能力;不在单点功能,而在系统生态。
谷歌展示的路径告诉我们:AI 竞争的重心正在从技术竞赛转向应用落地,从模型能力转向系统效能。
那些只关注模型强弱的观察者,可能正在错过真正的故事:一家科技巨头如何通过全面重构组织、流程和文化,来迎接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
未来的AI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整个组织运用AI能力的较量。谁能让AI成为每个员工的基础能力,谁能将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谁就能真正赢得这场持久战。
谷歌的这次战略转向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技术本身的优势是暂时的,而运用技术的组织能力才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AI 时代的新规则正在形成,而谷歌已经悄然布局。
来源:红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