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在日本大阪体育馆,这句撕心裂肺的呐喊,伴随中国女排夺冠,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球进了!中国队赢了!”
1981年,在日本大阪体育馆,这句撕心裂肺的呐喊,伴随中国女排夺冠,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从那时起宋世雄三个字,和中国体育牢牢绑在了一起。
他的解说不是冷静播报,只是用全部真情,把一代中国人的骄傲吼出来。
如今的宋世雄已经86岁,走在北京胡同里,他满头白发身子佝偻,说话也不再铿锵有力,常常让人认不出来这就是当年的“中国第一体育解说”,热烈过也坎坷过。
宋世雄的一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01 天赋背后是苦熬
1939年,宋世雄出生在河北农村。
可天生不爱说话,五岁之前一个字都没蹦出来。
邻里都说这孩子怕是“哑巴”,母亲急得直掉眼泪,天天唱儿歌、讲故事,嘴皮子都快磨破。
直到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摔了一跤,疼得直哭突然喊出第一声“妈妈!”
全家人愣在原地,母亲喜极而泣,从那以后他像打开了开关,话匣子再也关不上。
发音清亮、咬字清楚,比同龄人还流利,长大后他迷上了广播。
每天守着村里的大喇叭,最盼的就是体育解说。
他模仿播音员张之的腔调,抑扬顿挫,拿腔拿调,邻居们都惊叹:“这孩子有天分!”可命运并不眷顾,18岁时他患了肺结核,耽误高考北大的梦破碎了。身体虚弱他只能在家帮工。
但他没有放弃心里的梦,他买来收音机,对着广播练声、纠音。
别人笑他痴,他却说“声音是能吃饭的本事。”
1957年机会终于来临,他去广播台试音,声音沉稳底气十足。就这样他走进了中央广播电视台,成了最年轻的试播员。更幸运的是,他还见到了偶像张之,从笔友变成师徒,一教就是数年。
这一嗓子,他练了半辈子。
02 一张纸条换来一生陪伴
事业起步时爱情也悄悄来临,在央视宋世雄遇见了同事钟瑞。
她是广播学院的高材生,声音甜美长相清秀,两人搭档主持,成了台里公认的“黄金组合”。
宋世雄对她暗生情愫,但那个年代的男孩羞于表达。
他鼓足勇气,写了一张纸条,在走廊悄悄递过去:“中午,一块吃饭?”
钟瑞没有拒绝,饭桌上两人从播音技巧聊到理想抱负,话越聊越投机。
他请教她发音,她耐心纠正他的“zh、ch、sh”。日久生情,爱情在一呼一吸间生根发芽。
钟瑞出身书香世家,亲友都劝她找个条件更好,但她偏选择了这个农村出身、嗓音独特的青年。
1965年两人结婚,没办婚礼,只在单位食堂摆了两桌却过得温馨热闹。
婚后的日子清贫却温暖。她辞职在家带娃,他拼命解说养家。
一个月最多解说三十多场,嗓子沙哑就用盐水含着继续播。
她熬梨汤润喉,他心疼她的付出,两人用最质朴的方式,把婚姻过成了相守一生的陪伴。
03 “铁嗓”响彻世界
1981年中国女排夺冠,宋世雄喊破嗓子,成了家喻户晓的体育解说员。
之后几十年,他见证了无数辉煌时刻——从奥运健儿夺金,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为了一句准确的解说,他常常查阅上百份资料,把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战绩都记在本子里。
屋里贴满地图,桌上堆满报纸,他常熬到深夜。
1995年他获得国际大奖,被称为“中国体育第一解说”。
就在最风光的时候,家庭遭遇变故,一次煤气泄漏钟瑞昏迷不醒,医生下了三张病危通知书。
宋世雄推掉所有工作守在病床前,她重新学说话他教她拼音,她走路不稳他扶着她绕病房。
那些年,他几乎消失在屏幕上,把全部精力都给了妻子。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他才短暂亮相,声音依旧饱含激情。
孩子们长大后都去了国外,一个当工程师一个做主持人。事业有成却离父母很远。老两口留在北京的胡同小屋,过着清淡生活,没有豪宅没有佣人,只有一台老收音机和一摞发黄的解说稿。
声音永远留在人心里
今天的宋世雄,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走在胡同里,老邻居也只是礼貌地打招呼,很少有人会把他和那个在赛场上激情呐喊的“铁嗓”联系起来,可只要电视里再响起那句“球进了!”,无数人的热血仍会瞬间被点燃。
曾是千万人心中的国民声音,也曾是中国体育的“代言人”,如今只是一个在胡同里散步的老人。
但这并不矛盾。
宋世雄用半生的热烈,成就了中国体育解说的一个时代;
用半生的守候,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
儿女虽远但各自成才,他没有怨言只淡淡说:“能看到年轻人继续往前走,我就满足了。”
86岁岁月带走了他的精气神,却带不走他留在人们心里的声音。
一个声音能陪伴一个国家几十年,这是无数解说员的梦想。
宋世雄做到了,他老了但他曾喊出的每一句话,依然在历史的回响里铿锵不息!
来源:笑侃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