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捏岁月藏百态 手塑乾坤蕴古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3:04 3

摘要:走进兴安盟突泉县文化馆,展台上陈列的一件件泥塑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专注簸着簸箕的农妇、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眼含笑意的草原额吉……这些充满生命力与乡土气息的作品,均出自兴安盟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突泉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书琴之手。

转自:内蒙古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曾令刚

走进兴安盟突泉县文化馆,展台上陈列的一件件泥塑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专注簸着簸箕的农妇、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眼含笑意的草原额吉……这些充满生命力与乡土气息的作品,均出自兴安盟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突泉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书琴之手。

泥塑,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是一种古老且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捏制成形,作品或素或彩,题材多以人物、动物为主。

在刘书琴的工作室里,一团寻常的泥胎在她的指尖下被赋予了灵魂。取泥、揉捏、按压、塑形……只见她这里轻捏,那里巧按,竹刀在泥胎上灵活游走,于细微处精雕细琢。不过片刻功夫,一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胖阿福”便跃然眼前。

这指尖舞动的技艺,是四十余载春秋的沉淀。它见证了刘书琴从田间捏泥巴的农家女孩,成长为一位让乡土生活与时代记忆在指尖绚丽绽放的泥塑艺术家;更让她得以用一抔泥土,“塑”说人生百态与深沉情怀。

扎根乡土 从农家女孩到泥塑艺术家

刘书琴的艺术之根,深植于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五一村的沃土。在物资相对匮乏的童年里,广袤的大自然与朴素的农家生活,构成了她生动的“艺术课堂”。

刘书琴这份与泥土的情缘,萌芽于她上小学三年级。家里盖新房时,大人们忙碌地和泥砌墙,一团湿润柔韧的泥土落在地上,瞬间吸引了刘书琴的目光。她如获至宝地将其捡起揉捏,稚嫩的双手下,泥土竟渐渐有了形状。“我还记得捏出来的第一件作品是熊猫,等泥巴干了,我给它涂上了颜色。”这个略显稚嫩的作品,像一簇火苗,点燃了她对泥塑的热爱。从此,泥土成了她最亲密的玩伴和最朴素的画布。

天赋初显,机遇不期而至。1985年,刘书琴创作的两件泥塑作品被带到突泉县文化馆。时任馆长一眼相中,不仅为这位农村姑娘举办了个人泥塑作品展,更向她发出了入职邀请。

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沉浸在喜悦中的刘书琴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她深知,仅凭天赋与热情难以支撑长远的艺术之路,唯有系统学习才能突破瓶颈。1988年,她毅然报考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远赴呼和浩特接受专业训练。这段求学时光如同淬火,她将深厚的乡土生活底蕴,与学院派严谨的艺术技法熔铸为一体,让她的创作风格愈发成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大学毕业后,刘书琴将专业所学尽数融入泥土创作,迸发出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诱人的手把肉》《暖秋》《放牧归来》等一系列聚焦农牧民生产生活与精神风貌的作品相继诞生,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的形象塑造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各大美术展览的常客。这些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家、自治区及盟级展览中斩获殊荣,更有31件作品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美术大观》《党的教育》等刊物纷纷对其进行专题报道,赞誉她为“来自泥土的艺术家”。

塑形传神 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刚开始接触泥塑时,我主要捏些动物,手法熟练后,就慢慢把创作重心转到人物塑造上了。”刘书琴坦言,她捏泥从不起草稿,灵感大多源自生活。从白发苍苍的老翁到牙牙学语的孩童,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到温婉淳朴的女子,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乡村图景与时代记忆,早已成为她泥塑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在泥塑艺术领域,人物塑造堪称最难攀登的高峰,而表情刻画更是其中最考验匠人功底的关键所在。“这些小泥人看着简单可爱,可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完成一件单个的泥塑人物作品,通常得花上一两天时间,要是完成一套大型作品,那就得耗费几个月了。”刘书琴介绍,“为了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五官的比例必须精准把控,哪怕只有一毫一厘的偏差,都会影响到人物的神韵。就说嘴角上扬的细微差别吧,都能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她手中的竹刀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精准地捕捉着人物瞬间的情感变化。

刘书琴的艺术视野从未局限于传统题材。当国漫《哪吒2》中叛逆灵动的哪吒形象跃入眼帘,创作灵感瞬间被点燃。为了精准塑造哪吒的“灵气”,她反复观看电影片段,仔细琢磨哪吒在不同情境下的神态变化,还广泛参考绘画作品汲取养分。经过无数次精雕细琢,那个双眼圆睁、丸子头俏皮、身穿小马甲的泥塑版哪吒终于在她手中“破土而出”。这件作品,恰是她艺术理念的鲜活注脚:“泥塑是泥土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我要用泥巴讲述中国故事。”

面对时代浪潮,刘书琴深知固守传统并非唯一的传承之道。她毅然踏上了创新之路:“这几年,我尝试将泥塑技艺与动漫、卡通形象相结合,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与此同时,她积极探索现代传播路径,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将非遗技艺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古老泥塑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传承匠心 守护古老技艺的未来

2009年成为刘书琴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经过严格的推荐与评审程序,她正式被认定为兴安盟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突泉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她数十载深耕泥塑艺术的高度肯定,更意味着守护与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的重任,已落在她的肩头。

刘书琴深知,非遗传承的根基在于人才培养。在她的积极推动下,不少爱好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泥塑艺术。2015年,“突泉县泥塑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刘书琴担任负责人。“有了这‘一亩三分地’,我心里就踏实了,干劲儿也更足了。”此后,她将精力倾注于技艺传承与文化推广,定期开设公益培训班。面向全县中小学生与艺术爱好者,刘书琴不仅系统讲解突泉泥塑的历史渊源,还传授基本技法,深入分享创作理念,让这门技艺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走进突泉县泥塑工作室,处处都能捕捉到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的生动图景。刘书琴看着学员们从最初的笨手笨脚、无从下手,到能独立完成虽显稚嫩却充满想象力与热情的作品;看着一件件融合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作品,眼中闪烁着欣慰与希望的光芒。“这些学员就像是播撒在泥土里的种子。看到他们对泥塑的热爱愈发浓烈,我守护这份技艺的信念也就愈发坚定。”工作室成立近10年,累计培训学员约百人次,其中不少人已崭露头角,成为突泉泥塑传承发展的新生力量。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我就想把泥塑技艺传下去,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门‘玩泥巴’的艺术。”刘书琴眼神里满是坚定。她正筹划着创作一系列展现农耕文明的泥塑作品,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来一场深度对话。在她看来,唯有让泥土的温度融入时代脉搏,才能让这门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焕发新生,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