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选择出国移民,国外到底有多大的好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01:28 2

摘要:实际上,出国移民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我们这代人至少经历过三波出国高峰:80年代的留学潮,90年代的打工潮,00年代是投资潮。

写这玩意很可能是个坑,不讨好,还会挨骂,因为总有些人喜欢把移民海外和爱国捆在一起,似乎出了国就成为叛逆者。

在我看来,最好的爱国,不是让想走的人走不了,而是让想回来的人不再离开。

反正骂就骂吧,既然是坑,总得要有人填。

实际上,出国移民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我们这代人至少经历过三波出国高峰:80年代的留学潮,90年代的打工潮,00年代是投资潮。

最早出去的是技术移民,主要是知识分子,比如现在比较活跃的陈丹青等这批人,都属于这个群体。

到了90年代初,更多的是普通市民走出国门,基本都是举债出国的。

他们目的很简单,国外可以赚钱,赚很多的钱,在日本拼命洗盘子,每月可以有近万的收入。

当时上海收入最高的外资企业月薪是1000多元,应聘一个岗位将面对上百个竞争对手 。

于是,很多北京人去了美国,上海人去了日本,东北人去了欧洲。以前有两部很火的电视剧,姜文和王姬的《北京人在纽约》,还有一部《上海人在东京》,主演有陈道明、葛优和阮丹宁,说的就是那段往事。

00年,也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资本无国界,富人可以有几本护照,反正都是自己钱,选择怎么样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事情。当然,也有贾跃亭这样花别人钱移民的。

到了现在,算是轮到中产移民,这次的原因相对复杂。

2022年,上海申请移民人数创出新高,很多具备条件的人选择出国。当一些特殊因素加剧了生活不确定性时,人会本能地去寻求更稳定的环境,不想因为一封突然的通知就打乱所有计划。

而且,在出国留学人员中,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生比例从十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现在的30%。这里面的确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或者说客观上是我们自己设立了一些不那么合理的后门。

就拿孩子入学来说,移民成为进入名校的“捷径”,凭借华侨生身份参加中国高考,录取分数线要远远低于普通考生;获得外籍身份后,申请清华北大等名校变得轻松许多。

这种“教育移民”在国内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从移民顾问到留学申请、海外房产中介,境外税务规划等等,各个环节面面俱到,获利丰厚。

另外国内卷到要死要活的教育费用,也是促成部分人群选择出国的原因之一。

公立学校倒是不贵,学校不论好与差,除非自己放弃,或者选择完全随缘,碰运气的快乐教育。

一般来说,辅导课总是免不了,上海好的课外教育,一年下来,费用几乎相当于国际学校的一半。

在一次饭局中,有客户诉苦说:现在的国际学校简直贵到离谱,倒不是付不起的问题,是觉得不值。这些钱在新加坡可以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还能享受全球认可的IB课程。

一年后,听说他的太太陪着孩子去了新加坡。

根据BBC一项长期追踪调查发现,留学的中小学生中,超过80%选择留在海外工作或继续深造。当然,这是指名牌大学毕业生,靠留学混日子,拿张破文凭糊弄人的,相当部分兜兜转转后,又回家了。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国外真的有那么好吗?

倒也不见得,只要出去过几次,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大多对“月亮是外国圆”的神话不屑一顾。

西方国家看上去也不是啥都好,那边的房子贵、税高、教育医疗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治安也是件令人焦虑的事,另外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社交圈重建,都是问题,剪不清,理还乱。

各个国家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加拿大漫长冬季,简直让人快要得抑郁症了;澳大利亚有‘玻璃天花板’,美国的枪支泛滥,总是让家长心惊肉跳等等,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天堂。

但还是有如此多的人选择留在异乡,背后的故事,其实远比一句简单的“崇洋媚外”复杂得多。

这里面相对简单、轻松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国内,人与人之间见面聊最多的是钱,赚多少钱,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表,住什么房,开什么车等等,一个人成功的标准,看他能否赚钱。

在那里不一样,没人在乎你干什么,挣多少钱,一个修车匠老人,也可以非常体面的生活,为自己做了四十年这份工作而自豪。

那边打工,只要自己手头活干完,不会有人打电话给你加料,休假时老板绝不会打扰你。

西方人普遍认为,自由是解决方法的最佳途径,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空间,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都没关系,不用唯上级马首是瞻。

一个在美国的中国女孩子,因为一段时间加了几天班,打电话给老板,理直气壮地投诉:公司有压榨自己的行为,要求为自己加工资,一个礼拜后,她获得了加薪,这在国内几乎难以想象。

虽然那边很难有暴富的神话,但只要你愿意,不染上恶习,也没有跌入底层的恐惧。

在国外的生活压力至少相对北上广深而言,并不算大。

老同事回国内处理私人财务,原本想在上海买房,兜了一圈,看了几家楼盘的报价,最终还是放弃。

他着对我说,出去20多年,没想到变化如此巨大,这次卖掉的一套旧房,在温哥华都可以买下一栋带花园的别墅,怪不得你们都这么忙。

我也只能苦笑道:“在上海,如果白手起家,想要财务初步自由,包括买房,至少要1500万,不吃不喝工作四十年,自由是自由了,人也该退休了。”

我知道这位老兄,在事业上和我一样,没啥企图心,他在加拿大年薪10万加币(约53万人民币),每天五点准时下班,周末带一家老小去野营,日子过得不紧不松,这也是很多当地华人的常态。

他们担忧的是自己的子女,孩子们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成年前,都会逐渐产生身份上的困扰,既不被美国人完全接受,回国后也不被中国人全盘认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止在美国,在欧洲、日本等国的留学生中都非常普遍。

不仅是普通打工人,富人也是如此。

根据2023年《全球财富迁移报告》,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数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前列,仅2022年就有约一万名千万富翁选择移居海外。

补充一下,这里的一千万,指的是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所谓的高净值人群。

对有钱人来说,国外最大的好处是用钱可以买自由,社会上少有仇富心理,西方对富人阶层向来伺候的比我们好。

在那里,钱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只要钱到位,哪怕语言不通,有律师、税务顾问帮你处理法律上的麻烦,买房办身份、看病不排队都不是事儿,孩子上常春藤学校也能走“捐赠路线”。

这一切,规则清晰,合法合规。

最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通常有完善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富人不用担心,或者说是寄希望于,某一天刮大风时,那里可以成为避风港。

其实单就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来说,有钱住哪里都差不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做一些所在国合法,而国内不被允许的事情,就是这点好处,也谈不上很大差距,真想偶尔打个插边球,国内不会认真和他们计较。

不过,有钱人在国外也有他们的苦恼,产业基本上都在国内,在国外,充其量就是个有钱的普通人,只能在梦中才能享受呼风唤雨,被人前呼后拥的感觉。

在海外,钱可以买一切,却买不来成就感。

有所得,必有所失,获得了更安全的环境、就会失去某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是一种交换,没有谁好谁不好,也没有完美答案。

所以,久居海外的中国富豪,大多选择“脚踏两只船”,家人移民海外,自己只是取得了海外永久居留权,没有完全放弃国籍,以此保持同国内市场的紧密联系。

这种“两栖生活”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富豪的选择,根据事业发展、家庭需求和生活方式偏好,动态选择居住地。

移民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有社会学家说:“移民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别处的美好,而是此处的缺憾。”

这话说对了一半,当踏上异国土地那一刻,脚下同样会有缺憾。

因为从物理学来说,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完美。

来源:食饭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