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春叠翠迎新才,钱塘潮起启新程。当百草园的晨露沾湿鞋尖,当校园里响起“求本远志”的旋律,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张开双臂,迎接七千余名奔赴新梦想的2025级新同学!你们的到来,为我们这座浸润千年医道、始终涌动着创新活力的校园,注入了最青春、最滚烫的“新气血”!从今天起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富春叠翠迎新才,钱塘潮起启新程。当百草园的晨露沾湿鞋尖,当校园里响起“求本远志”的旋律,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张开双臂,迎接七千余名奔赴新梦想的2025级新同学!你们的到来,为我们这座浸润千年医道、始终涌动着创新活力的校园,注入了最青春、最滚烫的“新气血”!从今天起,“浙中医大人”的烙印将深深镌刻在你们的人生脉络中。
同学们,你们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大学、一个专业,更是一条与民族智慧同频、与时代使命共振的“生命之脉”。这些年,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求本远志”为舵,以“求真求实”为帆,一路破浪前行:学校成功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分别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5位和第2位。同时富春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新的学生宿舍已全面投入使用。当前,学校正处在快速发展、全力奔跑、加快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关键时期,你们的到来,为学校发展大动脉输入了最有青春活力的新鲜血液。
作为校长,我每年都会选一个关键词,作为开学第一课的新生寄语。2023年讲“气”,补志气、砺骨气、养静气;2024年讲“精”,立“大医精诚”之志、修“精勤不倦”之功、养“精神内守”之心。今年,我想和大家聊聊“脉”,脉络的“脉”。
“脉”,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它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生命状态的映照。在浙中医大,“脉”更是一种精神符号——是连接你我与家国、贯通传统与时代、传承岐黄与未来的核心力量。结合“脉”字,我想送同学们三句话。
一是要连接家国之脉,做气血长存的有根之人。中医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家国也一样,唯有气血充盈、经络通畅,一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望去,从烽火年代以学识守护生命、以专业报效家国的先贤,到如今扎根乡村、跨越山河,用科技与服务造福一方,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始终与国运民生同频共振、紧密相连。这条家国之脉一脉相承,始终涌动着中医药人的赤子情怀。
同学们,面对新时代新形势,要懂得把好时代的脉搏,“沉”得下根基、“迟”得住心性、“数”得准节拍,在时代洪流中把握自我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和谐脉动。要深植文化之根,真正走进经典,让书本智慧成为血脉里的记忆、生命中的底气;要锤炼心性之韧,能经得起“文火慢煎”,在实验室千百次失败仍不改其志,在调研复杂问题仍不减热忱,在任何风浪中都能保持从容脉象;要投身实干之路,每一次对知识的深耕、对未知的探索,都是在为这条家国之脉注入属于你们的青春能量,让情怀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
希望大家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让青春脉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青春热血为民族复兴而奔涌,这便是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最生动的诠释。
二是要传承岐黄之脉,做理术双修的力行之人。岐黄之脉,是中医之本,它不只是典籍中的文字,更是“大医精诚”的初心、“仁心仁术”的实践。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守正创新。既要诚于心,也要精于术;既要有把脉定向的眼力,也要有经世济民的能力。
同学们,要想传承好岐黄之脉,锤炼过硬本领,关键在于做到“理”和“术”二字。首先要读经典、立根基,下功夫啃原著、悟原理,与千年前的智慧对话,真正读懂岐黄之“理”,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中医本质,不迷失中医本色。其次,要早跟师、早临床。临床是术的土壤,真正的传承,是在一次次“望闻问切”中积累经验,只有通过反复临床,才能将经典理论转化为“一人一方”的精准诊疗能力;再次,要早进实验室,多看文献多做实验多研究。科研是术的升华,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搞科研,解决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才能让岐黄之“术”得到升华。
理与术,如气血相依,缺一不可。读经典是知其然,做临床搞科研是知其所以然,医学如此,理学、工学、人文学科的学习亦是如此。
希望同学们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既精通传统中医药理论,又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岐黄脉系中那股清澈而坚定的新生力量。
三是要把准时代之脉,做善诊善治的破局之人。中医看病讲究“号准脉、开好方”,应对时代变革,同样需要精准判断、革新突破的智慧。如今,人工智能正重塑学习,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虚拟仿真技术重构知识传播……这是一个充满变量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破局者的时代。
怎么破?首先要先学会“号脉”。不仅号知识的脉,潜心经典,博采众长,精勤不倦,叩响真理最深处的回响;也要号时代的脉,关注科技前沿、社会变迁,听懂时代的叩问、人民的期盼。唯有如此,才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本质,从时代的洪流中把准规律。其次要敢于“开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制宜,解决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学术上,要勇敢跨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让AI、大数据为学术探索注入新活力;在实践中,要深入一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中医思维的独特价值。
希望同学们在浙中医大的土壤中,成长为开出济世良方的优秀人才!
同学们,从此刻出发,你们每一步都是浙中医大血脉的奔流,你们的青春脉搏,与学校的命运脉息相连;你们的求学之路,与中医药的发展脉络相融,希望你们能在浙中医大实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同心同向、携手并肩,用每一天的努力为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若干年后,我们终将一起收获奋斗的果实,共同见证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浙中医大欢迎你们的到来!谢谢大家!
编辑:周怡丹
一审:史晓琼
二审:金鑫俊
终审:赵颖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