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份关于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的详细介绍。
这是一份关于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的详细介绍。
他是20世纪法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人物,其思想对现代哲学、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身份
· 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
· 作家:小说家、散文家,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拒绝接受)。
· 剧作家:其戏剧是传播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工具。
· 社会活动家:积极的“介入”知识分子,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
---
核心哲学思想:存在主义
萨特的思想通常被称为“存在主义”,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1. 存在先于本质:
· 这意味着人首先作为“存在”出现,在世界中遭遇自己,然后才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即创造自己的“本质”)。
· 与一把锤子不同(它的本质——用途和意义——在被制造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人没有预设的目的或神赋予的意义。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2. 自由与责任:
· 人的绝对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核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选择,即使“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 这种自由带来了巨大的、无法逃避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为自己的“形象”(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负责,甚至因为我们的选择为全人类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也在为全人类负责。这种责任感会导致焦虑(Anguish)。
3. “他人即地狱”:
· 这句出自戏剧《禁闭》(Huis Clos)的名言常常被误解。萨特并非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充满敌意,而是指:
· 他人的凝视(The Look):当他人的目光投射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会被迫按照他们的标准和期望来审视自己,从而将自己“物化”,失去了部分主体性。
· 冲突的关系:我们总是试图将他人当作客体来认识,而他人也试图将我们当作客体,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争夺构成了人际关系的根本张力。
4. “介入”:
· 萨特坚信,知识分子和作家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积极“介入”社会和政治事务,用自己的声音和作品为自由和正义而战。他认为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
---
主要著作
哲学著作:
· 《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 1943):其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观点。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1946):一篇更通俗易懂的演讲,是对其哲学的大众化辩护和总结。
小说:
· 《恶心》(La Nausée, 1938):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通过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的体验,描绘了当人意识到世界的偶然性和无意义时所产生的荒谬和恶心感。
戏剧:
· 《禁闭》(Huis Clos, 1944):最著名的戏剧,名句“他人即地狱”即出自此剧。
· 《苍蝇》(Les Mouches, 1943):借用希腊神话故事,探讨了自由与责任的主题。
· 《肮脏的手》(Les Mains sales, 1948):探讨了政治行动中的道德困境。
---
生平与关键事件
· 1905年:出生于巴黎。
· 1924-1929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在那里结识了终身的伴侣和思想上的知己西蒙娜·德·波伏娃。
· 二战期间:应征入伍,后被德军俘虏。战争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人的责任和历史的重量。
· 1945年:与波伏娃等人创办《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杂志,成为左派知识分子的重要舆论阵地。
· 冷战时期:试图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寻找一条“第三条道路”,但总体上同情社会主义,尽管也对苏联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
· 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以“拒绝一切官方荣誉”为由拒绝领取,这一事件轰动世界。
· 1968年:支持法国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被视为精神领袖之一。
· 1980年:在巴黎逝世。数十万民众自发为其送葬,场面浩大,标志着一個时代的落幕。
---
影响与争议
· 影响:萨特的思想塑造了二战后整整一代人的世界观。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责任的理论,在一个传统价值崩塌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框架。他与波伏娃的关系也成为知识分子伴侣的典范。
· 争议:
· 他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常被批评为“天真”或“妥协”。
· 其哲学中的极端自由和个人主义也被认为可能导致政治上的虚无主义或道德上的相对主义。
· 他与另一位同样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曾是好友,后因政治和哲学分歧而公开决裂,成为思想史上著名的事件。
总而言之,让-保罗·萨特是一位复杂而巨大的思想家。他不仅是书斋里的哲学家,更是一位用生命和行动践行其哲学理念的“介入”者,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和回答关于自由、责任和人生意义的终极问题。
让-保罗·萨特的“信仰”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他彻底拒绝了对神的信仰,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建立在对人类自由的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绝对的信仰之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萨特的“信仰”:
1. 绝对的无神论者
萨特的核心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直接与“上帝存在”的观点相对立。
· 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人的“本质”(即上帝造人的目的、计划、赋予的意义)就先于人的“存在”。人就像一件产品,其用途和价值在制造之前就被设计师(上帝)决定了。
· 萨特的观点:没有上帝。因此,没有预先设定的人性、没有天命、没有终极的意义等待我们去发现。人首先是“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行动和承诺,来塑造自己的“本质”,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因此,萨特的无神论不是简单的“不相信神”,而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和逻辑起点。他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明确指出:“存在主义者强烈反对某种类型的世俗道德论,因为它企图花最少的力气将上帝无声无息地取消掉…… existentialist 则相反,他认为上帝不存在是一个极其尴尬的事情。”
2. 对人类自由的绝对信仰
这是萨特真正的“信仰”所在。对他而言,自由是人类处境最根本的事实。
·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这不是一个礼物,而是一种无法逃避的沉重负担。我们从出生就被抛入自由之中,必须时时刻刻为自己做选择。
· 自由是绝对的:即使在最压迫的环境下(如囚禁),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回应它,保持精神的自由。这种观点深受斯多葛学派和二战期间他自身经历的影响。
· 自由意味着全然的責任:既然没有上帝为我们制定规则或为我们负责,那么我们每一个选择的后果,以及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责任完全在自己。不仅如此,萨特认为,当我们为自己做选择时,我们也是在为全人类做选择(因为我们肯定了某种价值观是值得追求的),因此我们肩负着巨大的、近乎恐怖的责任。
这种对自由的信仰,带有一种严肃性和强度,几乎像一种世俗的宗教。
3. 对“介入”的信念
萨特信仰行动和承诺。他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但人可以通过“介入”来创造意义。
· “人是他行为的总和”:你的价值不是你脑子里想什么,而是你实际做了什么。空想和借口是“自欺”,是对自由的逃避。
· 知识分子必须“介入”:这是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著名立场。作家、思想家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必须用自己的声音和作品投身于社会和政治事件,为压迫者发声,为自由而战。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
这种对行动的信念,是他为无神世界找到的“救赎”之路——通过行动来对抗虚无,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历史。
4. 一种“绝望”而昂扬的信仰
萨特的哲学承认世界的荒谬(Absurd)——没有上帝,没有预先的意义,宇宙对我们漠不关心。这本身会带来一种“绝望”或“恶心”感。
然而,他的信仰正在于:明知世界荒谬,依然挺身而入,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负责任的行动,赋予它意义。 这是一种悲观的底色,却导向了一种昂扬的、充满责任感的行动主义。
总结
所以,如果要概括让-保罗·萨特的信仰:
· 他不信仰神,并认为神的缺席是其哲学思考的必要前提。
· 他信仰人类的绝对自由,尽管这种自由令人焦虑。
· 他信仰行动和“介入”,认为这是创造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
· 他信仰个人肩负的全然责任,对自己、也对全人类。
这是一种无神论的人文主义信仰,其核心是:在一个没有上帝和先天意义的宇宙中,人类必须勇敢地、痛苦地、但也是光荣地承担起为自己和世界创造意义的全部责任。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