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
●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致敬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新时代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把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火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 陈 爽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
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把握其精髓实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根基。从思想根源看,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根本支撑。面对日本侵略,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都以守护家国为己任,积极投身抗战。这种深深烙刻在血脉中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全民斗志,构筑起全民抗战的坚固防线,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人格彰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道义,珍视气节。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熔炉中锻造出的精神脊梁,抗战烽火将这种气节推向新的高度。面对日寇的暴行与屠杀,中国人民展现出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以钢铁般的意志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这股浩然正气,始终鼓舞着华夏儿女直面困难、奋勇向前。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展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于中国人民抗击日军、团结作战的全过程,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也促进了其沉淀与升华。这种精神会持续鼓舞中华儿女凝聚一心,坚定顽强意志与必胜信心。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信念支撑。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人民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尽管日本侵略者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占据优势,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国家必然会走向复兴强盛。
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是凝聚民族伟力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蕴含的爱国情怀,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竭源泉。伟大抗战精神中的爱国与团结,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担当,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战胜强敌,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践诺,这种信念始终是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在挑战面前乐观进取,勇于突破。同时提醒我们,民族复兴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必胜信心。
伟大抗战精神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历经战争苦难,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复杂动荡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全力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致敬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新时代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正本清源,坚持正确史观。当下,存在一些试图歪曲史实的怪象,如美化侵略行径、淡化中国贡献等。我们要还原抗战真相,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成果,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壮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巨大、贡献卓著。历史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制定正确战略方针,无数先烈牺牲奋斗铸就的历史定论,更是中国人民在血与火洗礼中凝结的、不容篡改的集体生命记忆。
创新表达,拓宽传播渠道。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关键在于一代代人的接力传递,而创新表达正是实现这一传承的桥梁。在挖掘内容时,我们应深入探寻抗战故事背后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力量,让抗战故事更加丰富立体。在传播手段上,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现代科技打破传统局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智慧化体验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内容,提高传播实效。
以德润心,赋能思政课堂。历史是一座宝库,伟大抗战精神,是思政课堂的珍贵教材。抗战历史本身是一堂恢弘的“大思政课”,教师可以创设沉浸式历史情境,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历史事件沙盘推演”,组织学生采集口述历史、排演历史短剧、抗战家书共读等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利用数智化教学手段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学校思政课程资源,把伟大抗战精神巧妙融入课堂。通过梳理近代革命历程,帮助学生在多元思潮中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切实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行合一,传承使命担当。讲好抗战故事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动青少年从历史的“感知者”转变为精神的“传承者”再到时代的“践行者”。这需要借助有温度的历史叙事、有深度的思想启迪以及有力度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原汁原味地守护抗战故事的精神内核,确保其历史真实性与严肃性;另一方面,敏锐把握时代脉搏,运用新媒体、新形式对故事进行创新表达,与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对接。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研究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最终要服务于现实、推动时代进步。通过塑造和强化关于抗战历史的共同记忆,增强民族的团结力和向心力,让每个青年人都能自觉把个体命运和国家未来紧紧相连,主动肩负起新时代的光荣使命。
以史为鉴,我们不仅要深入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发掘其蕴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汲取滋养、凝聚力量,把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火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