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北的宁静。消息传到陕西渭南时,十七岁的秦山河正在田里收割麦子。村里识字的老先生敲着铜锣,嘶哑着嗓子喊:"日本人打来了!北平危急!华北危急!"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渭南忠魂:八百冷娃跳黄河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北的宁静。消息传到陕西渭南时,十七岁的秦山河正在田里收割麦子。村里识字的老先生敲着铜锣,嘶哑着嗓子喊:"日本人打来了!北平危急!华北危急!"
秦山河握紧了手中的镰刀,望向东北方向。这个渭南少年不会想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即将成为阻挡日寇铁蹄西进的关键屏障。
---
一、黄河险关,渭南屏障
一九三八年三月七日,下午四时许。
日军攻占山西风陵渡,一下把抗日战场摆在了渭南面前。渭南是全力抵御?还是任其过河控制陇海铁路,再将铁蹄踏入大西北?
答案毋庸置疑。渭南儿女选择了誓死抵抗。
秦山河站在潼关东城门楼上,望着对岸的山西风陵渡。突然,一声尖锐的呼啸划破长空。
"趴下!"班长王老杠子一把将秦山河按倒在地。炮弹轰隆隆地落在凤凰山陇海铁路桥附近,震耳欲聋。渭南百姓惊惶万状,纷纷逃离城区。
"狗日的小日本!"王老杠子吐掉嘴里的泥土,眼睛血红,"他们想炸断铁路,切断我们的运输线!"
那天晚上,军民携手,紧急行动。渭南各县群众不分男女老少,运沙子、砸石子,吃住在工地。有的赶牲口进南山驮木料,一连跑几趟;有的干脆把自家的门扇、床板、圆木送到现场。
当时的华阴县,对中条山战区和潼关应战区来讲是后方,但对渭南乃至大西北来讲却是前方。在潼关紧急建造河防工事中,华阴县配合潼关军民,将瓮峪里边能做河防工事的树木,在有限时间内砍伐一光,然后通过人抬、牲口驮运等方式,及时运到五十公里之外的潼关河防工地。
潼关依据自然地形条件,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河埝铁丝网;第二道,每三十米一个重机枪工事,火力交织,不留空隙;第三道,高大的城墙,城墙上有十数座钢筋混凝土碉堡。后人曾赞誉,潼关的河防工事,其坚固程度胜似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与此同时,地处潼关前线后方的渭南县(今临渭区)等县城军民,以渭河为界构筑第二道防线。渭南和临潼两县各乡、保,根据政府命令,联合挖了一道从渭河(今沙王大桥处)边开始,经满寨、卜家、南张、田市,沿渭南、临潼两县交界向北而去的宽4.5米、深3米的反坦克壕沟。
秦山河抚摸着冰冷的机枪工事,心中涌起一股悲壮:"这就是我们渭南儿女用血肉筑起的长城啊。"
二、中条山血战,渭南儿郎
一九三八年春,日军占领运城,随时准备跨过黄河占领潼关,威胁关中平原。
在陕西和关中平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孙蔚如为总司令的第四集团军(由杨虎城将军旧部改编而成)将士挺身而出,奔赴中条山血战日军。这其中,有数以万计的渭南好儿郎。
秦山河的哥哥秦山中就在孙蔚如的部队里。最后一次家信中,他写道:"山河吾弟:兄已随部队开赴中条山。日寇猖獗,国家危难,我渭南男儿当以死报国。若兄不幸战死,望弟照顾好老母亲,并继续抗敌。兄山中顿首。"
这封信,秦山河贴身藏着,已经皱巴巴不成样子。
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坚守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十一次大扫荡。战斗异常惨烈,尤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为最。
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侵华日军驻运城的川岸、牛岛师团等,分九路大举进攻驻守中条山防地的第四集团军。
这次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陌南镇,而在陌南镇设防的是第九十六军之主力第一七七师。
因敌众我寡,强弱悬殊,第一七七师的第一道防线很快被敌突破。下午四时许,陌南镇失守,第一七七师被日军东西切割包围至黄河岸边。
学兵队一千多人,都是刚参军的十七八岁新兵,在殊死拼杀还不能突围时,又有二百余兄弟牺牲,加之弹尽粮绝、兵无退路,无奈被逼上了河岸几十米高的悬崖。
一位被敌人砍断了一条胳膊的渭南战士双膝跪地,向西北方向咚咚咚磕了几个头,然后站起来,一头扑进黄河。
最后跳河的是一位旗手,他高擎着被枪弹撕裂的军旗,吼了几句秦腔: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然后纵身跃入滔滔黄河。
八百余名士兵被日本鬼子逼上黄河绝壁,无一投降,吼着秦腔跪别爹娘,齐跳黄河壮烈牺牲。这其中,就有无数渭南好儿郎。
在平陆县的沙口,一个营长组织四百人的军、师机关人员和散兵与日军决战,全部牺牲;千余人手拉手横渡黄河被扫射于湍流中;六百名士兵被日军俘虏后全遭残杀。
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在芮城、平陆、夏县、垣曲黄河河面百余公里,遗体漂浮达三日之余。
秦山河的哥哥秦山中,就在那跳河的八百壮士中。
消息传到潼关时,秦山河正在站岗。他望着黄河对岸的中条山,一动不动站了一整夜。
第二天清晨,他抹去脸上的泪水,对班长王老杠子说:"我要去中条山,杀鬼子,为哥哥报仇。"
王老杠子拍拍他的肩膀:"你哥哥是英雄,八百壮士都是英雄。我们渭南人要守住潼关,不能让他们的血白流。"
三、潼关铁壁,渭南坚韧
潼关的防御日益坚固,但日军的轰炸也越来越猛烈。
日本飞机除轰炸西安、兰州等重要城市外,在陕西省还轰炸了咸阳、宝鸡、潼关、安康等地。空袭潼关达七十一次,炸死一百五十一人,炸伤九十八人。
一九三八年七月十日下午四时许,九架敌机分三组轰炸潼关城,沿东大街折向南大街,在张家巷、徐家巷、水坡巷多处投炸弹,炸毁居民房屋二十五间,死亡一人,炸伤三人。
水坡巷沈木田家三间大瓦房被炸毁,房内驻扎的第一〇八师一个排四十多名士兵全被掩埋炸死,无一生还。
秦山河目睹了这一切。他和战友们冒着轰炸,从废墟中扒出残缺不全的遗体,手指磨得血肉模糊。
"狗日的小日本!"一个渭南老兵边哭边骂,"有本事过来真刀真枪干,炸老百姓算什么能耐!"
秦山河沉默着,将一具孩子的遗体轻轻放在地上,用自己被炸得破烂的军装盖住那张小脸。
日军占领风陵渡后,多次组织火力,从风陵渡强攻潼关,妄图打开侵占西北的大门,均遭失败。
一九三八年九月一日拂晓,二百多日军,驾驶羊皮筏子、木船二十余只,又一次偷渡黄河,遭潼关驻军截击而遁,有两个小鬼子掉到河水里淹死了。
秦山河参加了这次阻击战。他第一次用刺刀捅进一个日军的胸膛,温热的血喷溅在他脸上,那股腥臭味让他呕吐不止。
王老杠子把他拉到一边:"第一次都这样。记住这味道,这是侵略者的血,该流干的血!我们渭南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四、渭南儿女,全力支前
渭南不仅是抗战的前线,也是支援前线的重要基地。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仅一个多月,刚刚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立即誓师出征抗日。八月至十月,八路军总部及所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三支主力,先后从三原、富平出动,经过富平、蒲城、白水、澄城、合阳,由韩城市的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奔赴华北及抗日战场。
沿途渭南各县群众,除自发把精心做的鞋、袜子和各种食品送给战士表示心意外,各界人士也都组织代表开展慰问活动。由于受此热烈气氛影响,再看到八路军官兵平等,当地不少人主动要求参加八路军。仅富平县就有一千多人参军随行,于韩城芝川镇渡口等待渡过黄河。
按上级要求,韩城县政府委派专人按期调集民船一百余只,多数为韩城的船只,另有合阳八只。中共韩城党组织派党员、水手徐岱云负责调动船工工作。
总部渡河前,朱德总司令对部队讲:"为了抗日,我军坚决渡黄河,保卫华北,首先争取行军胜利。渡河为打仗,打仗靠命令,所谓军令如山;渡河靠水夫,只能听水夫的指挥,这可以叫做水令如山。"
他又对船工们讲:"渡河时我把军队交付给你们掌握。"
在军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渡河工作于惊涛骇浪中井然有序地进行。
秦山河的表妹林小梅也参加了支援行动。她所在的渭南女子学校组织了救护队,学习包扎、护理技能。
"山河哥,我也要为抗战出力。"林小梅对秦山河说,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渭南女子也能上战场!"
秦山河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忽然觉得她不再是那个爱哭鼻子的小丫头了。战争让每个渭南人都在迅速成长。
五、跳河壮士,渭南之殇
一九四〇年四月,日军又一次对中条山展开进攻,企图通过中条山夺取茅津渡。在第四集团军第三十八军的拼死抗击下,日军进攻望原受挫,西北军取得了保卫中条山的又一次胜利。
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在近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中,有两万一千名关中子弟兵壮烈牺牲,其中渭南儿郎数以千计。
秦山河终于得到了哥哥的确切消息。一个从中条山下来的伤员带回了一封血书,是秦山中在跳黄河前写的:
"山河吾弟: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兄可能已为国捐躯。勿悲勿痛,兄死得其所。唯念老母,养育之恩未报,心中愧疚。望弟代兄尽孝,并告诉母亲,她的儿子没有给她丢脸...中条山就是日军的坟场!我渭南子弟宁可跳黄河殉国,绝不投降苟活!兄山中绝笔。"
秦山河读完信,久久不语。他将信仔细折好,揣进怀里,然后拿起枪,走向岗位。
那天晚上,他对着黄河对岸的中条山方向,磕了三个头。
"哥,你放心走吧。妈有我照顾。我会多杀鬼子,为你和所有牺牲的渭南弟兄们报仇。"
渭南人民的付出远不止于此。据统计,从1937—1945年渭南等县征兵情况汇总表看,渭南县实证上交数31397人、华县18868人、合阳3728人、富平7173人、澄城2770人。而潼关县征、买、抓壮丁3799名。按1944年建制,平均每乡(镇)542.7人,每保97.4人,每甲6.3人。
连年的大量征兵,渭南为前线输送了充足的兵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持续进行。渭南人民,为全国抗战作出了血与泪的贡献。
六、最后抗争,渭南不屈
一九四一年夏,日军在占领中条山后气焰嚣张,企图一鼓作气拿下潼关,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渡河攻击。
秦山河和林小梅都参加了这场战斗。林小梅已经是战地医院的护士长,她坚持要到最前线救护伤员。
"我不怕炮火,我怕的是救不回这些勇士的生命。"她对秦山河说,眼神坚定。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日军在炮火掩护下,乘着橡皮艇和木船强渡黄河。潼关守军凭借坚固工事,给予迎头痛击。
秦山河操作一挺重机枪,枪管打红了,用水浇冷继续射击。眼前黄河水已被染红,日军尸体随波漂流。
"为八百壮士报仇!"他呐喊着,子弹像镰刀一样割倒一片片日军。
突然,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秦山河被震晕过去。
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战地医院里,林小梅正在为他包扎伤口。
"你醒了?"林小梅脸上有硝烟痕迹,但笑容依然明亮,"你们打赢了!日军被击退了!"
秦山河艰难地问:"老王呢?班长呢?"
林小梅的眼神黯淡下来:"王班长他...他为了救一个伤员,被日军的机枪打中...牺牲了。"
秦山河闭上眼睛,泪水无声滑落。王老杠子,这个教他如何杀人也教他如何做人的渭南老兵,再也回不来了。
七、胜利曙光,渭南永记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中国战区接受了日本政府和日军代表的投降。
消息传到渭南时,整个地区沸腾了。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
秦山河和林小梅牵手走在欢庆的人群中,心中却充满复杂的情感。
他们来到黄河边,望着滔滔河水。
"哥,老王,八百壮士,所有牺牲的渭南弟兄们,我们赢了!你们可以安息了!"秦山河对着黄河大声呼喊,声音淹没在浪涛声中。
林小梅轻声说:"山河哥,你还记得那首《保卫陕西之歌》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
两人一起唱起来:
"日本强盗打到了陕西的门前, 黄河两岸都成了抗日前线; 野兽般的敌人在向我们逼近, 他想占领咱们的城市和家园..." 歌声随着黄河水传向远方。
八年抗战,渭南地区共有十二万人奔赴抗日前线。如果按当时全地区(按今日十二县市区)一百三十万人计算,几乎是十分之一人以各种形式参加了抗日战争。
每一个渭南村庄都有人参加抗日战争,每个渭南家庭都为胜利做出了贡献。历史不会忘记渭南的贡献:杨虎城、武止戈、包森...这些渭南儿女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
黄河水依旧浑浊咆哮,但它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历史,见证了渭南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
秦山河握紧林小梅的手:"我们要活下去,要记住这一切,要告诉后代,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渭南人,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远处,夕阳西下,黄河金光闪闪,如同无数渭南英灵在微笑。
中条山苍苍,黄河水汤汤; 渭南好儿郎,英勇赴国殇; 热血洒疆场,忠骨埋他乡; 精神传万代,永世放光芒。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孙天才,渭南高新作协副秘书长,多家平台特约撰稿人;获评“西安市好网民”,被聘为西安市公安局警风监督员;多次获市、区级优秀党员。曾为教师,后投身新闻行业,多篇作品被中省地方媒体刊登,热爱历史,积极参与正能量传播,2024年,其文学作品获白水县“突出贡献奖”;积极推动地方文学事业发展,为当地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
渭水之光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