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击金门,我军为何单日打双日不打?事后才知毛主席真高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6:41 1

摘要:然而谁知道,朝鲜战争又突然爆发,美国迅速强行干涉,并且以强大的第七舰队将台湾海峡中立化,企图渔翁得利。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在东南沿海集结重兵,准备渡过台湾海峡,彻底击垮国民党台当局。

然而谁知道,朝鲜战争又突然爆发,美国迅速强行干涉,并且以强大的第七舰队将台湾海峡中立化,企图渔翁得利。

由于当时我国大陆海空力量落后薄弱,无法渡海东征。

再加上我国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正式出兵参加朝鲜战争。因此,中国的军事战略重点也从东南沿海转向朝鲜半岛。

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党中央又再度将东南沿海问题提上议程。

由于在此期间,台当局却在美国的军援与支持下,常年派遣武装人员突击大陆东南沿海,行为越来越猖狂。

于是,为回击老蒋的不断军事攻击和挑衅,党中央决定,于1958年8月23日起,对金门发动更大规模的炮击。

不过令人感觉奇怪的是,在炮击金门中,毛主席却提出了“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的策略。

伟人为何会这样做?其实事后才知道,这看似违背常规军事逻辑,却包含了毛主席的高明智慧。

1958年中东危机爆发,美国出兵黎巴嫩,蒋介石趁机宣布台湾进入“特别戒备状态”,台海局势骤然紧张。

彼时,毛主席东敏锐意识到,炮击金门既能惩罚国民党挑衅,又可试探美台条约底线,同时支持中东反美斗争,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

在此次金门炮战中,仅8月23日傍晚两个小时内,我军就向金门发射炮弹5.7万余发,导致金门巨大损失。

随后,又在连续一个多月的炮击与封锁下,金门正逐渐处于窒息中。

那么,对于彼时的蒋介石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补给金门。而鉴于当时的情况,金门的粮食弹药都已消耗将尽,防御工事也被基本摧毁,如果人民解放军发起登陆战,金门必定唾手可得。

然而, 就在10月6日那天,我方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宣称:自10月6日起,暂停炮击七天,在这七天内,“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

这就是金门炮战中第一阶段,可谓雷霆万钧。

当时解放军以459门火炮实施突袭,单日发射炮弹3万余发,击沉击伤国民党舰艇23艘,毙伤官兵7000余人 。

最终,在迅速封锁金门,切断国民党其补给线后,迫使美国从地中海调派第六舰队驰援台湾海峡,直接暴露了其军事干预的意图。

10月26日,中共更进一步宣布,单日炮击金门,双日不打金门,以便让国民党当局能对金门补给粮食、弹药,以利台湾长期固守金门。

那么,毛主席又适时宣布暂停炮击7天,允许国民党在无美舰护航下补给。充分显示了“以打促谈”的策略,既展示人道主义姿态,又将美国置于“护航即参战”的被动境地。

据悉,到了10月13日,毛主席再次延长停火至两周,明确“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为后续策略调整埋下伏笔 。

而这就是炮战第二阶段的文武兼施。总共持续了20天。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10月26日,毛主席更进一步提出:单日炮击金门,双日不打金门,并承诺“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 ,以便让国民党当局能对金门补给粮食弹药,以利台当局长期固守金门。

显而易见,毛主席这一决策是想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政治信号:单日炮击保持压力,双日停火给予喘息,既避免国民党因补给断绝而崩溃,又为两岸默契配合抵制美国干预创造条件。

不得不说,伟人就是伟人,其超常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先,这是因为毛主席精准的把握了美蒋矛盾

美国企图以金门换台“独立”,而蒋介石则视金门为东山再起的跳板和“法统”象征。

那么,通过“单打双停”策略,毛主席既让蒋介石获得拒绝撤军的借口,又迫使美国在10月23日《美台联合公报》中承认金门防务与台湾“密切相关”,挫败其“划峡而治”阴谋。

对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事后蒋介石也坦言:“共产党的炮击,帮了我大忙。”

其次,通过炮击金门,可以将美国拖入战略泥潭

这是因为毛主席将金门比作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通过持续炮击可以牵制美军在亚太的兵力部署。

最终,至1958年底,美国尽管在台海集结航母6艘、军舰120余艘、飞机430架,但始终不敢直接参战 。

而这一策略也成功将台海危机转化为国际舆论焦点,迫使美国恢复中断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并在1972年《上海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最后,毛主席也是想争取国际道义支持。

当时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三篇文告,通过广播、传单等形式传播,不仅争取台湾民心,更赢得亚非拉国家的声援。

据悉,后来埃及《金字塔报》评论:“炮击金门是对殖民主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提出的“单打双停”策略为后续“一纲四目”政策奠定基础。

而蒋介石晚年也多次表示:“台澎金马,寸土不让。”

其实在金门炮战中,我们有能力解放金门,而解放军战士也认为下一步行动就是登陆解放金门。

哪知毛泽东却主动下令暂时停火,不久又下令单日打、双日不打,以便台湾能补给金门,长期固守金门。

据说当时大陆福建前线的解放军,包括前线指挥员叶飞,都无法了解其意义。

直到后来毛主席解释这是“绞索政策”,叶飞等人方才恍然大悟。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绞索政策”,还被拉美学者称为“非对称战争的典范”,其“以战止战”的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

总而言之,1958年炮击金门,毛主席以“单日打双日不打”的精妙策略,将军事斗争与政治博弈、外交斡旋与舆论宣传融为一体。

而历史也证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就是超越时空:他以炮声为笔,在国际棋盘上书写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壮丽篇章。

可以说“炮击金门”就是毛主席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其政治智慧至今无人能及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