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超导材料的世界霸主,核聚变产业先驱摘要:“2028年,微软的办公楼里可能就用上了人造太阳发的电。”这句话不是科幻小说的开场白,而是Helion能源公司写在合同里的白纸黑字。四年时间,76亿美元砸进核聚变赛道,融资额从21亿翻到76亿,像按下了快进键。资本和科技巨头突然集体上头,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闻到
“2028年,微软的办公楼里可能就用上了人造太阳发的电。”这句话不是科幻小说的开场白,而是Helion能源公司写在合同里的白纸黑字。四年时间,76亿美元砸进核聚变赛道,融资额从21亿翻到76亿,像按下了快进键。资本和科技巨头突然集体上头,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闻到了“终极能源”的味道。
这股味道,其实是从超导磁体里飘出来的。磁约束核聚变想成功,得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装进“磁笼子”里,笼子牢不牢,全看超导材料够不够硬。ITER项目里,一根NbTi超导线材要承受17特斯拉的磁场,相当于把一辆坦克的重量压在一根头发丝上。西部超导的工厂里,这种线材已经像织毛衣一样批量下线,ITER、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在用,老外排队等货。
更狠的是,西部超导把液氦这个“烧钱大户”踢出了局。15T大口径无液氦超导磁体,听着像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其实已经装进了晶盛机电的半导体产线——硅片拉晶时,磁场一稳,杂质少一半,芯片良率直接起飞。原本一年喝掉几千万液氦的磁体,现在靠制冷机就能跑,省下的电费够买几辆迈巴赫。
高温超导也没落下。Bi系带材单根能拉到1000米,产能2000公里/年,够绕地球半圈。别小看这黑黢黢的带子,它能让核聚变装置的磁场强度再上一个台阶,也能让电网的输电损耗降到忽略不计。ITER的工程师算过账:如果用高温超导替代NbTi,磁体体积能缩小30%,造价砍一半,工期至少省两年。
资本看中的,正是这些“省出来的钱”。超导磁体在核聚变商业化后的市场,保守估计千亿美元起步。西部超导的账本更直接:ITER订单、CFETR订单、半导体磁体订单排到了三年后,DCT超导四级铁甚至第一次卖到了欧洲。卖设备只是开胃菜,后续的维护、升级、耗材才是长期饭票。
有人担心核聚变是“五十年永远差五十年”的笑话,但微软和谷歌已经用真金白银投了票。Helion和CFS的聚变装置还没点火,电力采购合同先签了——这叫“期货式押注”。资本的逻辑很简单:万一成了呢?成了就是下一个苹果+特斯拉+沙特阿美的合体。
西部超导的工人倒没想那么多。他们只知道,NbTi铸锭的合格率从80%提到了95%,Bi系带材的接头损耗从5%降到了1%,每进步一点,ITER的工程师就少熬一个通宵。实验室里的等离子体,离“人造太阳”还有距离,但超导材料已经把门槛垫高了一截。
说到底,核聚变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一场接力赛。ITER跑第一棒,CFETR接第二棒,西部超导们负责把跑道修得又平又快。资本负责递水,科技巨头负责喊加油。至于终点线在哪?也许就在2028年微软插上第一根核聚变充电桩的那天。
来源:雪中围炉的温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