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一定要为这段文字命名,我想称之为《幕布》。幕布升起,我们登场;幕布落下,我们转身离场。而中间那一段被光照亮的时刻,便是“我们的时代”。
代序
若一定要为这段文字命名,我想称之为《幕布》。幕布升起,我们登场;幕布落下,我们转身离场。而中间那一段被光照亮的时刻,便是“我们的时代”。
如今,那段时光已悄然走向尾声,如同黄昏最后一缕光沉入地平线。我们这一代人,正如一艘完成使命的航船,缓缓驶离了时代的主流航道,驶向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拥有独属的星辰与坐标。世界从未停止运转,只是舞台的主角已然更替。承认年华逝去,并非哀叹,而是一种清醒的诚实——就像秋天承认叶落,如同深夜承认星光。这份诚实,让我们与自我和解,与时光从容相对。
人生,不过是一株能够行走的植物。萌芽于春,盛放于夏,敛藏于秋,静默于冬。四季更迭,从无重复,却循环不息。我们曾在属于自己的节气里放肆生长:第一次心动如初蕊颤巍,第一次远行似新枝探界,第一次扛起责任却假装云淡风轻。那些曾经让我们笑过、哭过、热爱过、疼痛过的光阴,最终拼合成一幅只为你我闪烁的星辰图谱。而在后来者的眼中,它们或许只是模糊泛黄的旧照,边角蜷曲,颜色黯淡。
二
不必讶异于年轻一代的无动于衷。老师当年讲给我们的故事,再动人、再激荡,终究是属于我们的故事。1976、1978、2000、2008……这些数字安静地躺在教科书某页,却是我们血脉中不曾冷却的烙印。历史从来不是可以一键共享的云文件,它更像一枚高度定制的芯片,唯有插入亲历者的胸膛,才能读取那份灼人的温度。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属的语言与信仰。我们口中的梗,他们觉得陌生;我们传唱的歌,已难以在智能推荐列表中重逢;我们曾坚信“牵动天下”的大事件,在新一代的信息洪流中,停留不过三秒。自娱自乐,或自说自话,本是万物运行的常态:鲜花凋零,是为果实让位;果实归土,等待种子新生;种子沉默,土地却始终宽容——如此循环,直至又一个春天破土而出。
三
舞台的追光灯早已投向更新的身影。我们所习惯的布景、台词与掌声,已如潮水般退去。但这并非悲剧,而是时间最公正的叙事。曾经的辉煌如一部老电影,画面泛黄,声音低徊,但只要无人按下“删除”,它就依然在心灵的硬盘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分区,任谁也无法格式化。
我们曾在自己的坐标中灼灼发亮:有人把车床的精度刻进微米的世界,有人将板书绘成流动的艺术,有人以笔为戈搏击学海、负笈远渡重洋,有人以摇篮为舟,以双手为桨,为崭新的生命划出了浩瀚江湖的最初航道。这些,不是可被轻易覆盖的数据,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源码。
四
何必执意叹息“老去”。皱纹,是时光以皮肤为纸、以岁月为针,为我们刺下的记忆纹身。每一道沟壑都藏着一个故事:某次加班至凌晨的疲惫,某次车站挥手后的转身,某次紧紧拥抱又轻轻放手的时刻……帅气与美丽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悄然转型:从脸庞退入眼神,从身段隐进谈吐,从他者的惊叹归于自我的从容。
真正衰退的,从来不是容颜,而是对容颜的执迷。真正苍老的,也非年龄,而是对世界不再动心。
五
如今,我们站在舞台边缘,甚至慢慢退入幕后。聚光灯之外,并非意味着价值的湮灭。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执烛者、守夜人,成为那个在台下认真鼓掌、目光温润的前辈。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叙事中不可缺少的一章。
“被世界遗忘”不等于“未曾存在过”。只要还有人记得,只要仍在某个沉寂的黄昏,将当年的笑声举到耳边,如同托起一杯犹带余温的茶——那么,那段时光就依然在呼吸,依然有力,依然真实。
六
日历翻页的速度快过读者的想象:曾以为2000年是遥远的未来,转眼却已成为二十五年前泛黄的扉页;曾以为2020只属于科幻剧本,而今也已踏过五个春秋。
“老去”从不是突然敲门的访客,它是风、是雾、是无声攀上鬓角的霜。当你真正察觉,它早已在你生命中安然落座,与你共看晨昏。
七
余生其实不长。短得或许只够好好作别:告别执念,告别攀比,告别所有“如果当初”的假设;短得也只够重新开始:开始珍惜,开始运动,开始愿为一片晚霞驻足,开始把每一个平凡日子,活成一颗自顾发光的星。
不必重返舞台中央。真正的从容,是在幕落之后依然保持挺拔的姿态,是在掌声远去时依然听得见自己的心跳——铿锵、响亮、一如当年。
八
献给至今仍在通讯录里却难得一唤的老同学;献给深夜里窗口那盏未熄的灯火;献给所有在街角、在公园、在自家阳台静静沐浴阳光的“前任主角”。你们皆是时光的证人,是时代的注脚。
幕已落下,而我们无需再度返场。只需在自己的座位上,挺直脊背,展开笑容,认真观看新的剧情起伏,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依然如钟,回荡着未曾褪色的热望与尊严。
九
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来不是灯火彻底熄灭,而是它将光芒稳稳传递给下一盏。我们携着属于自已的那一束光,渐退边缘,如守夜人,如持烛者,如将新柴添入炉火的智者。
火光点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
这样,便已值得。
这样,便堪称完满。
——后记
我们曾是浪尖上的奔涌,如今汇入深水静流。不是消失,而是以更沉静的方式,成为历史河道的一部分。而这,或许正是时光最慷慨的馈赠:让我们在退场时,依然有光;在回望时,依然有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