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精选丨房地产、建筑、医药、农林牧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7:32 1

摘要:水泥行业是能源密集型高耗能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以上,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是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2025年3月,水泥行业已被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本文简述当前水泥行业碳排放现状,对比四种主流降碳技术路

水泥企业低碳化转型路径与纳入碳交易市场影响评估

水泥行业是能源密集型高耗能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以上,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是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2025年3月,水泥行业已被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本文简述当前水泥行业碳排放现状,对比四种主流降碳技术路径的可行性与减排潜力,分析纳入全国碳市场将对水泥企业带来的影响。

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高,减排任务艰巨,当前行业已实现碳达峰,但因超过60%碳排放量源自石灰质原料的碳酸盐分解,行业碳中和之路仍然漫长。水泥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可分为4个环节(熟料煅烧、燃料燃烧、熟料生产环节电力消耗、水泥生产环节电力消耗),熟料生产阶段占其中前3个环节,碳排放量占水泥生产碳排放总量的95%以上,是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主要阶段。生产1吨水泥熟料的碳排放总量为0.765-0.910吨,其中熟料煅烧环节占64%、燃料燃烧环节占32%、电力消耗环节占4%。在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城镇化放缓的大背景下,水泥产量预计将长期下行,叠加水泥企业碳减排力度逐渐增强,可以认为中国水泥行业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但因水泥产品基于碳酸盐分解的原料属性,水泥行业碳中和之路任重而道远。

水泥企业实现低碳化转型,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主要有四种技术路径,包括:(1)能效提升;(2)燃料替代;(3)原料替代;(4)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根据水泥行业现状、技术发展前景和市场状况等条件,这四类技术发挥作用的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当前水泥行业降碳主要专注于现有工艺设备技改以提升能效,但碳减排潜力有限;中期重点突破原/燃料替代;CCUS技术是实现水泥碳中和必经之路,应重点关注其成本下降情况。

纳入碳市场对水泥行业短期内不会造成明显收缩性影响。根据两办《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球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和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水泥行业在2027年之前不会面对配额存在缺口的情况;2027年后,水泥行业或将落实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制度。

纳入碳市场将对水泥企业带来不对称影响,对头部企业利大于弊。(1)在碳排放强度控制模式下,我国水泥企业间的碳排差异已初步显现,头部企业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碳价逐渐提升,碳减排差异将通过碳价的形式转化为企业间的成本差异,头部水泥企业的减碳优势将转化为成本优势。(2)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模式下,头部水泥企业压力大于行业平均,需提前布局CCUS技术和碳市场交易。随着中小水泥企业出清、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水泥企业的产量收缩程度必然远小于水泥行业整体收缩程度,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模式下将面对更大的碳减排压力,除了应用降碳技术手段实现单位产量的碳排放强度降低外,还需提前布局CCUS技术和碳市场交易以弥补配额缺口。

业务建议:(1)重点关注头部水泥企业的低碳转型需求,当前水泥行业技改仍有较大空间。(2)碳交易市场有望重塑水泥行业成本曲线,或将加速中小水泥企业出清,重点关注减排技术领先的头部水泥企业。

风险提示:(1)需求萎缩风险;(2)产能过剩风险;(3)环保政策风险。

(作者:孙圣泽 钱炜武)

国际承包市场零和博弈,中企业务规模稳中有升——2025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解读

8月21日,2025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发布。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一组织参与申报的中国内地企业中,共有76家企业入围2024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面对复杂多变、增长近乎停滞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国上榜企业整体业务规模实现稳中有升,上榜企业数量与业务规模均持续保持首位。本文解读2025年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分析全球工程承包市场的最新变化及潜在风险。

国际承包市场“零和博弈”:(1)全球国际承包业务营业总额增长近乎停滞,250家上榜企业2024年的国际营业总额为5021亿美元,仅同比增长0.5%。(2)传统板块承压,新基建逆势增长。交通运输建设仍是业务规模最大的领域,占全部领域营业总额的31%,同比增长0.4%;传统能源与工业板块业务承压,石油化工、制造加工、工业设施均出现规模萎缩,而与节能环保、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业务板块逆势增长,通讯工程、水利工程和污水处理成为增长较快的领域。(3)核心战场竞争白热化,新兴市场高波动。欧洲、亚洲和美国依然是全球国际承包工程市场规模最大的三个区域,竞争趋于白热化;中东、澳洲等新兴市场增速较高,但拉丁美洲出现明显下跌,新兴市场的高波动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出海企业“稳中有升”:(1)从上榜企业及国际营业额看,中国企业上榜数量(76家)继续蝉联各国榜首,且保持断层领先;中国上榜企业2024年国际营业额合计1274亿美元,同比提高3.6%,高于全球增速;占全部上榜企业的25.4%,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4家建筑央企保持前十位置,46家排名上升,26家排名下滑;全部上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率为9.3%,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2)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在76家上榜中国企业中,有30家央企、29家国企、17家民企;85%的国际承包工程营业额由央企完成、11%由地方国企完成,仅有4%由民企完成;3)从业务表现看,在各工程业务领域排名前10强榜单中,均有中国企业入围;4)从区域市场表现看,中国企业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场份额分别达到61.6%、59.2%和27.1%,且分别同比增长4.8、3.4、1.8个百分点;但在北美市场、澳洲市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0.2、3.1个百分点。

中国出海建筑企业强于规模、短于效益的结构性难题仍存在。对标发达国家国际承包商的发展进程,中国出海建筑企业下一阶段的突破性发展或将依靠“外延式发展”。

业务建议:(1)关注出海建筑企业境外收并购机会。关注具有较强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建筑企业的海外收并购需求。2)关注出海建筑企业的业务成熟度和核心竞争力。境外项目复杂度较高,企业出海进程有明显的阶段性成长。具备行业know-how的企业,项目安全性更高;具备生态建设能力的企业,市场长期性与稳定性较强。3)重视“小而美”民生项目的业务机会。(4)针对不同所有制建筑企业,侧重不同类型的境外项目。对于实力较强、出海经验丰富的国央企,可关注其国际招投标项目及“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对于地方国企、优质民企,可关注其承建的中资投建项目或作为“链主”的分包企业的项目。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供应链脆弱和成本通胀压力成为国际承包业务的主要风险点。

(作者:孙圣泽 钱炜武)

新增供应冲击市场,景气指数略有回落——写字楼市场2025年二季度报

重点城市甲级写字楼市场:新增供应冲击市场,空置率延续抬升趋势;租金持续下跌,但总体跌幅继续小幅收窄,北京、上海等高租金城市租金跌幅仍较大。2025年第二季度,(1)租金与空置率:15个主要城市甲级写字楼有效租金的加权平均值为136元/平方米/月,环比下降3.2%,同比下降13.9%;空置率的加权平均值为26.0%,环比提升1.0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2)环比变化:空置率环比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的城市有:广州、南京、西安;租金环比下跌超过3%的城市有:北京、成都、深圳、武汉、重庆。(3)净吸纳量:15城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之和为31万平方米,环比提升11%,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下跌20%(净吸纳量21万平方米),二线城市环比提升828%(净吸纳量9万平方米)。(4)新增供应:15城甲级写字楼新增供应之和为158万平方米,环比提升91%,其中一线城市环比提升128%(新增供应量116万平方米),二线城市环比提升32%(新增供应量42万平方米)。(5)未来供应:一二线甲级写字楼未来预期供应量仍高,广州、上海未来一年供应量超100万平方米,超量供给带来的市场压力仍将持续。(6)香港写字楼市场:香港写字楼租金指数环比下跌0.7%,甲级、乙级、丙级三类写字楼租金指数分别下跌0.9%、0.5%、0.2%。

全国办公楼开发销售市场:2025年上半年,(1)开发方面:全国办公楼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下跌16.8%,高于全国房地产整体水平;全国办公楼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分别累计同比下跌21.0%、5.1%,降幅均收窄。(2)销售方面:办公楼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累计同比下跌3.0%、4.2%,现房销售面积占比达50%。(3)存量方面: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0.2%,库存去化周期维持10.6个月,处于历史高位。(4)商服用地成交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国成交商服用地规划建设面积8736万平方米,同比降低16.1%;一线城市成交1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

大宗交易与金融产品发行:2025年第二季度,(1)大宗交易方面:上海写字楼大宗交易活跃度较高,投资型交易回暖。上海写字楼投资市场录得5宗大宗交易;北京6宗、广州1宗、深圳2宗。(2)金融产品发行方面:有13单以办公物业为底层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成功发行,发行规模合计为174亿元,环比提升245%。

景气度监测指标跟踪:(1)市场景气指数:2025年第二季度,样本城市写字楼市场景气指数小幅回落至98.59,主要因空置率抬升幅度扩大。一线城市景气指数环比持平,二线城市和新兴商务区景气指数环比小幅下降。除大连外,其他14个样本城市景气指数均处于低景气区间,10城景气指数环比下降。(2)领先预测指数:基于领先预测指数研判,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写字楼市场景气指数将小幅走低。(3)市场供需指数:2025年第二季度,写字楼市场整体供需指数环比下降,供需关系持续劣化,主要受一线城市新增供应显著增大影响。(4)租金利息保障倍数: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2023年及之前发放的存量贷款租金利息保障倍数已降至1.0以下,2024年后发放的存量贷款租金利息保障倍数仍在1.0倍以上。(5)写字楼业主方财务风险:2025年上半年写字楼业主方总体财务风险呈企稳态势,资产负债率抬升趋势放缓,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下降趋势放缓。(6)主要承租行业租金负担:2025年上半年写字楼主要承租行业租金负担规模收缩,但相对占比环比提升,主要因租赁费用支出相对刚性,同期营业收入和管理费用降幅更大。

(作者:孙圣泽 钱炜武)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医药行业2025年9月报

行业数据:2025年1-7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4,010.7亿元,同比下滑1.7%;利润总额1,948.2亿元,同比下滑2.6%。整体来看,上半年医药制造业仍处于小幅下滑态势。

行业动态: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加强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李强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调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和政策支持,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8月27日,国务院批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方案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增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等,提出7方面18项重点任务,开展全链条集成创新。中康产业研究院发布2025中国医药工业综合竞争力百强榜》,2024年,医药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8,658.1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有60家实现了工业收入的正增长。

公司动态东阳光药(06887.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是香港市场首例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加介绍上市案例。银诺医药在联交所上市,为GLP-1创新药研发企业。舶望制药与诺华达成53.6亿美元出海授权,共同开发用于心血管疾病的RNA药物。百济神州上半年首次盈利,收入增近五成,主要得益于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两款核心产品的销售增长。乐普生物的两款临床前TCE授权出海,为创新药中式NewCo第一单,红杉中国联合其他6家中国基金首次成为NewCo交易中的买方。荣昌生物将眼科创新药以12.95亿元授权给日本参天中国,首付款2.5亿元。晶泰科技与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约470亿港元的管线合作签约,创下AI+机器人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的新纪录。百奥泰将托珠单抗授权给STADA,首付款及里程碑款总金额最高至1.36亿欧元。天坛生物由于血制品同业竞争,拟放弃收购派林生物,控股股东中国生物将接手。南华生物筹划收购CRO公司慧泽医药的51%股权。艺妙神州启动科创板IPO,为基因细胞药物研发企业。健适医疗获批国内首款主动脉瓣反流介入瓣膜。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在美获批用于治疗脂肪肝,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肝病GLP-1药物。

(作者:屈昳 方亮 黄志刚)

国内市场持续发展,企业业绩有所分化——宠物经济2025年半年度总结

2025年上半年国内宠物消费市场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宠业家数据,上半年中国宠物市场消费规模达773.75亿元,同比增长超8%。宠物食品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新品迭代升级趋势,鲜粮、酶解粮、冻干鲜焙粮、鲜蒸粮、纯素食粮、泡芙粮、主打肠胃调理+毛发管理的功能粮等新工艺宠物主粮接连面市。宠物医药方面产品矩阵则持续完善,上半年农业农村部共批准30款宠物药品在我国注册及再注册,国产宠物药中除皮肤病药外还涵盖了镇痛药、心血系统药、精神类药物等。

海外出口方面,上半年国内宠物食品出口基本保持平稳,1-7月宠食出口同比小幅下滑1.29%,欧洲、东南亚市场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美出口金额的下滑。

上半年国内宠物行业上市企业业绩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增速快于国外市场,宠物食品增速快于宠物用品,高端宠食增速快于低端宠食,宠物医药业务仍处于起步发展期

宠物食品上市公司层面,上半年,4家宠物食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67.71亿元,同比增长21.36%。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91亿元,同比增长18.36%。分区域看境内业务仍然是国内宠物食品企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来源,而从产品结构看宠物主粮业务延续高增速。上半年,4家宠物食品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8.24%,较2024年末下降0.36%。

宠物用品上市公司层面,上半年,3家宠物用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31.16亿元,同比增长19.4%。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6.77%。分区域看海外代工业务是国内宠物用品企业营收基本盘,且需求稳定增长,而国内市场宠物消费目前仍以宠物食品为主,用品市场规模较小且十分分散,驱动宠物用品企业逐步跨界布局宠食业务。上半年,3家宠物用品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1.54%,较2024年末上升1.56%。

宠物医药上市公司层面,目前国内宠物医药企业为传统动保企业发展而来,宠物板块营收规模较小。上半年,6家动保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55.86亿元,同比增长26.5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08亿元,同比增长64.88%,主要原因在于下游养殖规模增长带动需求恢复。上半年,6家动保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7.47%,较2024年末下降4.49%。

整体来看,在整个宠物经济板块中,建议首先关注宠物食品细分赛道,发展主轴为自有品牌发展 + 产品高端化,同时积极关注宠物医药和宠物用品行业新发展。

(作者:孟林 黎刘定吉)

本篇合集作者: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鲁政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