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利华近日在巴克莱全球消费品会议上宣布,将对公司内部200个最高管理层职位进行评估,并计划对其中约25%(即约50人)进行“更新”。
据外媒报道,联合利华近日在巴克莱全球消费品会议上宣布,将对公司内部200个最高管理层职位进行评估,并计划对其中约25%(即约50人)进行“更新”。
从裁撤办公室员工,到对四分之一最高管理层进行调整,再到今年2月突然罢免前首席执行官司马翰——近一年多来,联合利华频繁采取多项重大举措。
报道称,此次高管审查是联合利华更广泛的组织与运营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应对业绩疲软问题并提升利润率。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利华在会议期间重申了其2025年财务目标,继续保持3%至5%的销售增长预期,以及不低于18.9%的基本运营利润率目标。
一
25%高层职位面临“更新”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利华此次提出将对25%的最高管理层职位进行“更新”,这可能意味着相关职位将面临职责调整、岗位优化或人员更替,而非直接裁员。
从去年至今,联合利华在人员管理方面举措频出。
2024年3月,联合利华宣布启动一项全球生产力计划,预计波及约7500个以办公室为主的岗位,约占当时全球员工总数12.8万人的5.9%。
据悉,该计划是其“增长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构建更精简、更负责任的组织架构。
2024年7月,联合利华再次宣布,作为全球调整的一部分,将在2025年底前于欧洲裁员3000至3200人,受影响的主要为办公室职位,约占欧洲办公室员工总数1至1.1万人的三分之一。
此外,今年6月,社交媒体传出联合利华中国区裁员的消息,虽未获官方正式确认,但多名员工表示存在实际裁员或变相裁员的情况。据传闻,其广州CBD办公室规模也有所缩减。
根据联合利华财报披露,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已削减约6000个岗位。通过全球裁员和业务剥离,联合利华计划到2025年底节省约8亿欧元的成本,并在第一季度通过“增长行动计划”(GAP)初步实现了部分节余。
另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今年2月25日,联合利华突然宣布首席执行官司马翰将于3月1日正式卸任CEO及董事会董事职务,由首席财务官费尔南德斯(Fernando Fernandez)接任。
此次换帅决策突然,仅预留四天过渡时间,在联合利华乃至整个行业中都属罕见。据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内部对更换CEO一事感到非常震惊,员工是突然接到总部通知的,此前完全未有察觉。”
可以看到,联合利华正通过多项举措进行重大组织改革:包括更新25%高管、全球及欧洲办公室岗位裁员、突然更换CEO等,旨在优化架构、削减成本。
二
联合利华断舍离
联合利华的裁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应对业绩压力、推进战略转型与业务聚焦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2024年,联合利华营业额达608亿欧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64亿欧元,同比下降10.8%。
2025年上半年,联合利华总营收为301亿欧元,同比下滑3.2%,其中受汇率不利影响(-4%)及资产处置(-2.5%)拖累明显;基础营业利润为58亿欧元,同比下降4.8%,净利润为38亿欧元,同比下降5.1%。
业绩持续疲软导致投资者对其增长预期偏低,尤其在新兴市场和高潜力业务方面表现未达预期,股价也因此长期低迷。
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利华通过裁员推进组织精简与效率提升,旨在减少管理层级、加快决策速度,打造更扁平灵活的组织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人员优化外,联合利华也在积极“瘦身”,剥离增长缓慢或与核心战略契合度较低的业务。
例如,去年6月6日,私募股权机构Yellow Wood Partners LLC宣布已完成对联合利华旗下Elida Beauty的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Elida Beauty原属联合利华个人护理板块,拥有Q-tips®、Caress、旁氏、St. Ives(北美和欧洲)、Impulse等20多个非核心品牌。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联合利华正将资源集中于“更少、更好”的核心业务。据悉,该公司计划聚焦约30个核心品牌,如多芬、力士、清扬、凡士林等,这些品牌贡献了约75%的营业额。
此外,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提出“将中国区50%业务转化为高端产品”的目标,但该战略正面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整体收缩的挑战。
例如,联合利华旗下高端护肤品牌TATCHA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关闭线上线下渠道;明星品牌Paula’s Choice和Dermalogica销售也出现萎缩。
除了业务聚焦,联合利华还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与AI技术应用。2025年6月,公司关闭多个地区客服中心,50%的人工客服岗位被AI聊天机器人替代。据报道,AI客服的处理效率提升达3倍,体现出公司通过技术投入实现降本增效的决心。
在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联合利华选择“刀刃向内”,通过裁员、剥离非核心品牌与数字化替代推进转型。能否真正实现降本增效、重回增长轨道,仍取决于其高端化与聚焦战略在市场中的实际成效。
三
美妆巨头集体“瘦身”,1.6万人被裁
联合利华的裁员并非个例。
近年来,全球多家美妆与消费品巨头面临相似挑战,纷纷采取类似举措。据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球美妆企业公开宣布的裁员人数已超过1.6万人。
今年1月,资生堂被传关闭元宇宙项目并启动裁员,拉开年度裁员序幕;5月成为上半年裁员最密集的月份,科蒂、Natura &Co、露华浓三大企业相继宣布裁员。
雅诗兰黛集团在最新财报中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已净裁员超3200人。根据雅诗兰黛集团的“利润恢复与增长计划”(PRGP),在考虑部分员工转岗与再培训后,预计最终净裁员人数将达5800至7000人,创近十年规模之最。
此外,欧莱雅也传出裁员消息,虽未公开具体人数,但官方并未否认该计划。
业绩普遍承压是这轮裁员的直接导火索,多家美妆巨头近年表现疲软。
据财报披露,雅诗兰黛2025财年净销售额下降8%,净亏损11.33亿美元;香奈儿2024年营收下滑5.3%,净利润骤降28.2%;科蒂2025财年前九个月营业利润暴跌56%。
其中,中国市场的波动尤为关键——这一昔日增长引擎近期表现不稳。香奈儿在亚洲销售额下滑近10%,欧莱雅北亚区营收也曾出现下降,资生堂中国区业绩同样未达预期。
另一方面,裁员不只为削减成本,更是为匹配新战略。
如宝洁与联合利华均通过组织优化提升敏捷性,将资源集中于创新与高增长领域。同时,多家国际美妆巨头将中国市场独立运营或推进区域整合,如欧莱雅合并香港与内地业务,以更快响应本地需求。
此外,当前美妆行业正经历深层结构性转型。也由此,美妆巨头更聚焦盈利能力强的核心品牌与产品线,剥离非核心业务或精简SKU。
刀刃向内、战略聚焦等,已然成为国际美妆巨头应对增长困境的共同选择。能否真正走出低谷,仍取决于这些激进改革能否精准触达市场核心。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