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从深圳到上海,从成都到杭州,多地上线“零租金”产业园,呈现出城市竞争新态势。深圳率先推出“零租金”产业园政策,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8月,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出“超级个体288行动”,优
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今年以来,从深圳到上海,从成都到杭州,多地上线“零租金”产业园,呈现出城市竞争新态势。深圳率先推出“零租金”产业园政策,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8月,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出“超级个体288行动”,优质项目3年免租、后续2年租金减半政策……
业内人士综合各地政策分析认为,“零租金”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国资主导。执行“0租金”的园区运营主体100%为国资或区属国企、政府平台公司,例如深圳统筹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其次产业导向高度集中,各地“零租金”政策面向的企业主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对企业设置了比较严格的准入门槛和绩效约束。例如成都天府新谷面向科技总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优质科技企业等推出“一免一减半”专项政策。
零租金是“用空间换产业未来”,但这个“交换”能否成立,取决于园区能否解决“无租金收益,仍能搭建优质生态”的问题。对此,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零租金”园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平衡短期让利与长期收益,例如推行“房东+股东”模式,园区配套创投基金对入驻优质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将短期租金损失转化为长期股权增值回报。又如,构建“空间+资本+服务”的闭环生态系,成功的“零租金”园区不仅提供租金减免,还配套建设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共享设施,提供天使投资、全生命周期融资等支持,企业成长后带来税收、就业和产业链集聚效应,这些长远收益远超短期租金收入。
在宋向清看来,“零租金”远非简单的招商引资,其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从追求短期土地财政收益转向注重长期产业生态培育和价值创造。城市正在用空间换时间,锁定未来高成长科技企业,争夺定义未来产业链规则的话语权。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将短期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期生态优势——对政府而言,需避免“为免租而免租”的形式主义,真正构建“产业培育—资本反哺—生态迭代”的闭环;对创业者而言,则需跳出“免费午餐”的思维定式,以“产业适配度”和“资源获取效率”为核心进行理性选择。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