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失眠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类生活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成年人当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至少有10%-15%。
一直以来,失眠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类生活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成年人当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至少有10%-15%。
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于2017年首次牵头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目的就是为失眠症的诊治提供系统化的指导。
2017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而如今,2025年9月,时隔8年之后,这份医学指南再次迎来了重磅更新。
其中,有关“一线抗失眠药物”的推荐,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相信这正是很多失眠患者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
在2017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当中,对于符合用药条件的失眠患者来说,指南所推荐的“一线用药”主要有两种:
第一,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比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硝西泮、劳拉西泮、扎来普隆、唑吡坦以及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等;
第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RA)】,比如雷美替胺。
而在最新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当中,指南所推荐的“一线用药”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虽然,与2017版指南类似,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仍然属于“一线用药”之一;但是,另一种“一线用药”则从【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RA)】变为了【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DORA)】!
对此,这份最新指南还专门强调了: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或者【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DORA)】应该作为抗失眠治疗的“一线用药”;而8年前属于“一线”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RA)】,如今则被降为了“二线用药”之一。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名为【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DORA)】的这类药物快速跃升,一举超过了【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RA)】,成为了如今能与短、中效【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平起平坐”的核心抗失眠药物之一!
那么,这究竟是一类怎样的药物?它又为何可以在抗失眠治疗领域“异军突起”呢?
临床上,【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DORA)】的主要代表有3种:“苏沃雷生”、“莱博雷生”以及“达利雷生”。由于其药物名称均为“XX雷生”,因此,也有人习惯于将这类药物给简称为“雷生类”抗失眠药。
2025年5月与6月,“莱博雷生”与“达利雷生”分别获得了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功上市。
这意味着,这两类药物已经是我国失眠患者有机会可以在现实当中获取到的药物了。
并且,它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密集获得批准,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很好地反映出了这类药物在抗失眠领域的重要价值!
从作用机制上来说,“雷生类”抗失眠药主要是通过同时抑制我们人体下丘脑当中的食欲素1型受体(OX1R)以及食欲素2型受体(OX2R),从而发挥药效的。所以,它们才会被称为【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我们人体内的“食欲素受体”可并不是专门负责控制“食欲”的……
用形象一点儿的方式来描述,“食欲素受体”其实是我们大脑当中很重要的一处负责“保持清醒”的开关!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套开关负责“保持睡眠”。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这两套“开关系统”相互配合,才能确保我们处于健康的作息状态。
举例来说,在夜间,只有“保持清醒”的开关(食欲素受体)被关闭,与此同时“保持睡眠”的开关被开启,才能维持人体处于高质量的自然睡眠之中。
反之,在白天,“保持清醒”的开关必须被打开,与此同时,“保持睡眠”的开关要被关闭,才能使人不感觉到明显的犯困。
可不得不说,相当一部分失眠患者的问题,恰恰就出在:夜间状态下,本该被关闭的“保持清醒”的开关(食欲素受体)没有自行关闭、仍处于开启状态。
如此一来,大脑也就很难顺利地进入到睡眠状态了……
而如今,莱博雷生、达利雷生等“雷生类”抗失眠药物的出现,则可以很好地帮助这部分患者关闭“保持清醒”的开关。
如此一来,已经被开启的“保持睡眠”的开关,则会自然而然地帮助人体进入到睡眠状态。
并且,这样的睡眠模式,理论上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睡眠模式,可以让人体得到更高效的休息。
过往,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抗失眠药物,主要是通过全面抑制大脑的活跃度来促进睡眠的。
这种模式就有些类似于同时关闭了大脑当中的很多开关,包括“保持清醒”的开关以及“保持睡眠”的开关,从而破坏了自然的睡眠结构。
如此一来,人体虽然进入到了某种睡眠状态当中,但是,这种睡眠状态却与自然状态下的睡眠存在差异(“保持睡眠”的开关没有开启)。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些失眠患者会反映:有些抗失眠药物虽能让人睡着,可醒来之后还是觉得很累,或者感觉上有些怪怪的……
而与这些药物相比,“雷生类”抗失眠药物无疑从机制上就占据了不小的优势。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类药物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一跃成为新的“一线”抗失眠药了!
对此,稍早前,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发布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还特别总结了有关“雷生类”抗失眠药的几点重要优势:
第一,这类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延长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持续时间,改善睡眠结构与睡眠质量;
第二,这类药物无次日残留,对认知与呼吸的影响较小,均可应用于有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失眠患者;
第三,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类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可以长期应用,且停药后不会出现显著的反跳性失眠!
其中,“雷生类”抗失眠药物所具有的“改善睡眠结构与质量”、“无药物依赖”以及“不出现反跳性失眠”的3大特点,是过去不少传统抗失眠药物都不具备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当然,医学指南也提到,这类药物同样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包括:白天残留的镇静作用、嗜睡、头痛、疲劳等等。
因此,虽然“雷生类”抗失眠药物看上去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作为一类标准的处方药物,广大的失眠患者仍然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乱用!
综上所述,《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是时隔8年以后,对2017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一次重大更新。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