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识别课文中语言描写对人物个性的塑造作用,掌握“身份年龄联系法”“场合情境融入法”“神态动作辅助法”“性格特征增色法”四种语言描写技巧,并能运用这些技巧完成片段写作。
一句话就能“画”出一个人?
——初中语文人物语言描写创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识别课文中语言描写对人物个性的塑造作用,掌握“身份年龄联系法”“场合情境融入法”“神态动作辅助法”“性格特征增色法”四种语言描写技巧,并能运用这些技巧完成片段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内经典文段、小组合作探究、情境仿写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语言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关联,提升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学会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四种语言描写技巧,理解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个性的重要性。
2.难点: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四种技巧,让语言描写自然且贴合人物形象与情境。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声音识人”猜角色(5分钟)
1. 教师播放三段提前录制的音频(分别模仿《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典型语言,如孙悟空的“俺老孙来也!这妖魔鬼怪休得猖狂!”,猪八戒的“师父,俺老猪肚子饿了,咱们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东西呗!”,唐僧的“阿弥陀佛,悟空,不可滥杀无辜啊!”)。
2. 请学生闭眼倾听,听完后举手抢答音频中的角色,并说明判断理由。
3. 教师引导:“大家仅凭几句话就准确认出了角色,这就是语言描写的魔力!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巧借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让咱们笔下的人物也能‘开口说话,立起来’!”
(二)经典回顾:剖析课内人物语言(15分钟)
1. 分组研读,找出“个性密码”
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聚焦《阿长与山海经》《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三篇课文中的指定文段(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讲长毛故事和买《山海经》的语言,《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语言,《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
2.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各组派代表分享表格内容,教师结合鲁迅“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的观点,总结:“语言就像人物的‘个性镜子’,透过人物说的话,我们能清晰看到他们的性格、身份、态度。好的语言描写,能让人物‘活’在文字里。”
(三)技巧探究:解锁语言描写“四步法”(20分钟)
1. 技巧一:身份年龄联系法——“什么人说什么话”
(1)呈现案例,引发思考
展示三个不合理的语言案例:
①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②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放得太多了。”
③老奶奶刚上公交,小学生让座后,老奶奶激动地说:“现在学雷锋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位小学生就是‘活雷锋’啊!”
提问:“这三句话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会让他们怎么说?”
(2)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不同年龄、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用词、风格都不同。八岁孩子对爸爸说话会更稚嫩,可能说‘爸爸,你下班早点回家,别去喝酒打牌好不好呀?’;农民李大伯会用口语化表达,比如‘今儿这菜太咸了,盐放多喽!’;老奶奶会说更朴实的话,像‘哎哟,谢谢你啊小朋友,你可真是个好孩子!’这就是‘身份年龄联系法’,让语言贴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
(3)小练习:请学生为“一位画家、一位商人和一位农民看到山里的大松树”设计语言,小组内交流,教师选取优秀案例展示。
2. 技巧二:场合情境融入法——“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1)情境对比,感知差异
呈现“小明语文课本不见了”的三个情境及对应语言:
①课堂上不见课本: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呢?”
②下课时不见课本: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
③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不见了!快,帮我找找!”他大声嚷着。
提问:“同样是找语文书,小明在不同场合的语言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2)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场合和情境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说话方式。课堂上要保持安静,所以小明只能小声默念;下课时间比较自由,着急的他会大声呼喊;在家里面对妈妈,会更依赖、更随意地求助。这就是‘场合情境融入法’,让语言符合当时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练习:设定“在图书馆看到同学大声喧哗”和“在运动会上看到同学夺冠”两个情境,让学生分别设计自己的语言,同桌互相点评。
3. 技巧三:神态动作辅助法——“话随动作出,情伴神态显”
(1)文段修改,体会效果
展示“妹妹参加‘海选’回来”的原始文段和修改后的文段:
原始文段:
“你被选上了吗?”我问她。
“嗯!”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角色。”
“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
修改后文段:
“你被选上了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她。
“嗯!”她气哼哼地蹦出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角色。”她愤愤地答道。
“你的角色是什么?”妈妈上前抚摸着她的头关切地问道。
“他们让我演狗。”妹妹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哭道。
提问:“对比两个文段,修改后的文段多了什么?这些内容让人物形象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修改后的文段加入了‘小心翼翼地问’‘气哼哼地蹦出’‘愤愤地答道’‘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哭道’等神态和动作描写,让妹妹的情绪变化更明显,人物也更生动立体。这就是‘神态动作辅助法’,用神态和动作搭配语言,让人物的情感更饱满。”
(3)小练习:选取之前“找语文书”或“看到松树”的小练习片段,加入神态和动作描写,进行修改完善。
4. 技巧四:性格特征增色法——“性格决定‘语风’”
(1)角色分析,设计语言
播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看到西瓜的片段(或展示图文),请学生结合四人性格,为他们设计看到西瓜时的语言。
示例:
唐僧(慈悲为怀):“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荒郊野岭竟有如此大的西瓜,不知是否有人栽种,我们不可随意采摘啊!”
孙悟空(精明警惕):“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待俺老孙看看再说,莫不是妖怪设下的圈套!”
猪八戒(贪吃懒惰):“呵呵,太好了!俺老猪早就渴了,管它是谁的,先吃了解解渴再说!”
沙僧(忠厚老实):“还是听大师兄的吧,咱们先确认清楚,别惹出麻烦。”
(2)教师总结:“不同性格的人,说话的语气和内容也会不一样。唐僧的善良、悟空的警惕、八戒的贪吃、沙僧的忠厚,都通过他们的语言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性格特征增色法’,让语言带有人物的‘性格烙印’。”
(3)小练习:设定“教室新黑板被划开一道口子”的情境,让学生为“幸灾乐祸的人”“不诚实的人”“诚实正直的人”“喜欢恶作剧的人”设计语言,写在练习本上,教师随机抽查展示。
(四)实战演练:“西瓜风波”创意写作(15分钟)
1. 情境呈现
展示“西瓜风波”情境:炎热的夏天,在小区门口,中年男子买了卖瓜人保证“不熟不要钱”的西瓜,回家发现是生瓜,找卖瓜人理论,卖瓜人死不承认,引发争执,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要求学生结合“卖瓜人(蛮横不讲理)、中年男子(威严但不强硬)、小区保安(怕事,漠不关心)、年轻大学生(血气方刚,路见不平)、老大爷(有威望,语重心长)”的人物设定,运用所学四种技巧,补写争执过程中的语言描写。
2.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 佳作分享,互评点评
选取2-3篇优秀习作,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学生从“语言是否贴合身份性格”“是否融入场合情境”“神态动作辅助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点评,教师最后总结,肯定优点,指出可改进之处。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掌握了“身份年龄联系法”“场合情境融入法”“神态动作辅助法”“性格特征增色法”四种技巧。
2. 教师寄语:“生活中处处有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藏着独特的个性。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今天学到的技巧,捕捉精彩的语言瞬间,让笔下的人物都能‘开口说话,活灵活现’,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五、板书设计
巧借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
1. 语言的作用:人物个性的“镜子”(鲁迅名言:“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
2. 四大技巧:
- 身份年龄联系法:什么人说什么话
- 场合情境融入法: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 神态动作辅助法:话随动作出,情伴神态显
- 性格特征增色法:性格决定“语风”
3. 写作秘诀:留心生活,捕捉个性语言
来源:深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