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乱世,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而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9:41 1

摘要:在科学上面有伽利略;在探索发现上面出了一个哥伦布;在文学上面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在建筑上面有从布鲁内莱斯基和帕拉迪奥;当然还有绘画艺术: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所谓的三杰,有安吉利科修士、有波提切利、还有提香……

如今提到文艺复兴,你会想起哪几个词?也许是「古典」、也许是「艺术」、也许是「人才辈出」,但是,你会想到「先锋」这个词吗?

在14到16世纪之间的意大利,那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在科学上面有伽利略;在探索发现上面出了一个哥伦布;在文学上面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在建筑上面有从布鲁内莱斯基和帕拉迪奥;当然还有绘画艺术: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所谓的三杰,有安吉利科修士、有波提切利、还有提香……

而这些今天我们都觉得很古老的、在英文里被叫做old masters的人物,他们真的从头到尾都是古老的人吗?当然不是。

他跟你我一样,他们都曾经年轻过,而且,他们都还是那个年代的反叛者,他们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先锋。

作别了北京与香港,道长带着《一千零一夜》来到了山西大同,在大同千年前的古城墙上为你讲述属于昔日的锋芒。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

没有战国,何来百家?

1.

不“文艺”的文艺复兴时代

今天该怎样来认识文艺复兴这个时代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从1400年到1600年这200年之间,这个时期我们过去叫文艺复兴,其实现在大部分严肃的历史学家都不会用这样的概念来囊括那个年代在欧洲所发生的事情。

他们比较喜欢叫的是“早期现代”,因为文艺复兴这个词呢,已经变得太过含混了。

现在我们一想到文艺复兴,总是会联想起很多东西,包括开头所说到的文化上辉煌灿烂的成就,而正是这些成就,掩盖了这两百年之间欧洲大陆上发生的其它事件

更重要的是,在中文翻译里面,我们把 the Renaissance 叫做“文艺复兴”,但是考其源流,这个词在欧洲语文里面,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复兴”、就是过去的复活起来再生,如此而已。

翻译到中文之后,“复兴”前面加了“文艺”两个字,于是整个文艺复兴就显得很文艺,甚至是太文艺了。

所以我们对于文艺复兴的种种既定的印象——那些伟大的天才画家、雕塑家、了不起的古代建筑、古典希腊罗马的人文成就的重新发掘跟发扬光大——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对文艺复兴的大部分观念,都有赖于我今天手上拿的这本书——《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它的作者就是19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雅各·布克哈特。

布克哈特这本书为什么这么重要?简单地说,文艺复兴那个时代的人,像我们开头所讲的达·芬奇也好,伽利略也好,哥伦布也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叫做文艺复兴。就等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恐怕还不晓得后来的人会怎么称呼我们这个时代一样。

后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管他们那个年代叫做文艺复兴呢?19世纪初期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写了一套大部头的《法国史》,其实有一卷就用了“文艺复兴”这样的一个副标题。

但是尽管米什莱发明了这么一个词来形容1400年之后的欧洲,他没有赋予这个词太多的内涵,米什莱更看重的是法国的文艺复兴。直到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才终于奠定了后来全世界人们对于文艺复兴这个时代的掌握跟想象。

在这本书里面,布克哈特还做了一件在历史学上影响非常大的事:把文艺复兴跟过去欧洲的漫长的中古年代一刀划分为二。

至此之后,我们对于人类历史、特别是西方史的理解,就变成了有一个上古——希腊、罗马那样的黄金时代,跟一个中古——一般人所说的黑暗世纪,以及由文艺复兴所开端的近现代了。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是历史学里第一本所谓的文化史著作。跟过去非常注重谈政治、谈军事、谈英雄人物的历史书非常不一样,它特别强调要谈文化。

《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虽然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多了,可是直到今天,如果你想要了解文艺复兴、想要对文化史多一点认识的话,都是绕不开这本书的。

你如果是《一千零一夜》的老观众,大概会知道我很少在节目里介绍一本史学著作。为什么呢?因为好像太容易过时。然而有一些真正的史学经典大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比如说我今天讲的这一本。

讲完这本书的地位跟重要性,我们还要回头处理一个问题: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时代,我们知道有那么多辉煌璀璨的成就,然而为什么是在那个时候的意大利、尤其是意大利北方,会出现这种所谓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常常有句话来形容14到15世纪之间的北方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这种城市。我们说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是天才成群而来的时代

大概任何一个时代里面,天才都很难孤零零地出现。大部分情况下,一个时代要不然就是没有那种改变时代的天才,要不然就是有成群而来的天才。那么,到底这种成群而来的天才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面去寻找答案。

《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总共分六卷,后面五卷讲的全部都是文化相关的东西了。可是我特别看重的,反而是常常被人忽略的第一卷,专门讲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意大利的政治情况。

因为如果没有那样的一个政治背景的话,我们大概不能够理解当时的文化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

2.

比《权力的游戏》更血腥混乱的意大利政局

当时意大利的政治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讲吧,你看过一个很有名的美剧叫《权力的游戏》吗?

《权力的游戏》里面所有让人瞠目结舌的那些残酷、阴谋、血腥的场面,你全部都能够在那两百年间的意大利找得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舅舅会阴谋暗算外甥,侄子会联合起来推翻他们的大伯,儿子会杀害父亲来篡位,母亲都舍得下手去毒杀她的子女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阴谋暗算、纷争、权斗的可怕时代。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当时的意大利跟欧洲大部分逐渐转向君主集权制的国家不太一样,整个意大利半岛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有了比较像样的统一运动。这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有两大势力干扰了他们的统一。

第一大势力,就是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它大概有点像我们的东周:一开始是个封建王朝,之后慢慢地变成只有一个周天子当成一个象征性的元首,底下诸侯全部都掌握自己的势力。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神圣罗马帝国里面,皇帝的继位并不是靠长子继承制,而是靠几个贵族大家族里的封建领主们推选一个人出来当皇帝。因此凡是掌握这个权力的家族,通常有很大的势力。

这些家族常常号称自己拥有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与乡村的实际掌控权,但其实他们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意大利还有另一个很吓人的势力,那就是天主教的势力。

我们知道在中古年间,天主教势力空前发达。那个时候,教皇的确是有俗世权力,他掌握了罗马以及周边,形成一个他自己实际控制的国家。同时教皇还会宣称他在整个欧洲大陆上面有一些更高的权威,要凌驾于其他的国王跟公爵。

于是就在这两大势力相互斗争、争夺谁才是这片大陆上最高主人的时候,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刚才我所说的种种的阴谋暗算。

由于所有权力的继承合法性都出现问题,因此掌权的人每天要提心吊胆,想办法肃清身边所有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然后对臣民百姓呢,要恩威并重,更多时候是要施以恐吓。

因此那个时候发生过大量的《权力的游戏》里出现过的血腥情节。比如通过大搞宴席,然后把召集来的嘉宾全体屠杀,这里面当然少不了婚宴。

欧洲历史上,有几次非常有名的血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通过摆婚宴把邀请过来的宾客——大部分宾客甚至都是自己的亲戚——全部屠杀干净,好让自己掌握单独的权力。

此外,那个时候还充满暗杀,而最常发生暗杀的场合就是在教堂。因为无论你怎么样躲避暗杀,作为天主教徒,星期日起码还要去教堂做弥撒,而最适合用来在教堂里面当杀手的,居然就是天主教的神父跟修士。

所以,这么简单一讲,你大概就会发现,那个年代的意大利北方是个什么样的时代,简直就是黑暗时代。那时政治上混乱得一塌糊涂,人间道德崩溃,没有任何人再相信教会的权威,没有人再相信任何合法继承权利的渠道。

好,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么一个混乱、彼此攻伐、就像春秋战国一样这样的时代,会形成一个文艺复兴的良好土壤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在这样的黑暗的时代里面结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果实。

中古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两个层面——对外在世界的意识与自我内省的心灵——似乎同时被一层薄纱笼罩住,以致自我意识显得如在酣梦中或处在半睡半醒的状态。

这层薄纱是由宗教信仰,儿童期接受的制式教养以及被灌输的浅薄偏见、还有虚幻的妄想所织成。

隔着这层薄纱往外看,外在世界与过往历史都染上了神奇迷离的色彩,个人只能透过种族、民族、党派、组织、家庭以及其它集体形式的框架来理解、认同自我的存在。

在意大利,这层薄纱最早被吹摇落地。他们最早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及处理国家及现实世界所有的事物;但同时,在个人主观性的尊重上也有强有力的发展。

人成为具有精神意义的“个人”,而且也以这样的方式自我认知。

3.

乱世里,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而活

所以,在这样一个黑暗的背景下,在每个国家都要提防被别人并吞,每个执政者都要小心被暗算,每个大臣都要小心被构陷的年代里,人要怎么样活下去呢?

你当然必须非常现实,你要关注这个世界上一切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要关注一切会对自己造成危险的威胁。这个时候,你必须变得充满算计,且不能够再按照传统的道德规训那一套来做事情。因为传统的道德规训太陈腐了,保护不了你自己。

这个时代的个人观念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在一个相当于春秋战国的时代里,每个国家都希望兴盛,每个城市都希望发达,或者至少要保全自己。

因此有点志气或者自觉的执政者都晓得,他要依赖的再也不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有血缘关系的贵族,而是有才有能之士。

这就为当时的很多百姓开辟了一个上升的渠道,你只要受过一点教育,你只要有才华、有学识、能干,你就能够找到发挥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欲望的重要,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跟目的的实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时候的人开始关注“我”到底活得痛不痛快,而不像中古欧洲大家仍然接受教会的训诲的时候,想到的是也许我这辈子活得不怎么样,天天受苦、受饿、受冻,但是我只要继续做一个好人,死了之后就能够上天国。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虽然表面上都还是天主教徒,但是他们对天国已经失去耐性了,他要的是我在这个俗世就能够得到一种满足感。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于是有这么一批人应运而生:他们想要当官,想要寻求显达。有点像是春秋战国里面的诸子百家,这些人或许是军事上有才华,或许是工程上能够有所贡献,更重要是在战争上要有所表现。

那么这批人通过掌握古典的遗产:比如说荷马的《史诗》、维吉尔的《史诗》、西塞罗的作品……使得他们懂得怎样去在国际外交场合之间进退应对,就有点像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他们动不动说话就要引述《诗经》,道理是差不多的。这种流行的学术风就在当时被称作人文主义。

不过这里的人文主义不是我们今天讲“人文关怀”的意思,在欧洲来讲,只要是跟神没有关系的,研究的是跟人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属于人文主义。

4.

天主教死去之后,希腊与罗马迎来了复活

那个时代的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这些国家,由于贸易的发达,开始取得大量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著作,这些文化遗产再度被发掘、再度滋养了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叫做文艺“复兴”。

然而,为什么当时这些文人要去学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呢?我们当然可以说,那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本来就是欧洲过去的遗产。那过去那一千年天主教在的时候、基督信仰发达的时候,难道古希腊、古罗马就真的被人遗忘了吗?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开始对于生死之间的终极关怀有了更大的关切,古代的多神信仰越来越没有办法解决人对死亡的恐惧。

你相信阿波罗,但是阿波罗没有办法给你生命意义;你相信雅典娜,但是你不知道你死了之后会去哪里。而那个时候谁能够提供这个答案呢?恰恰就是基督信仰。

基督告诉你,你死了之后你要不就下地狱,要不就上天国,所以你为了要上天国,你必须接受一个启发跟指导才行,让它解决了大家的困难。也就是说,天主教在那个年代回答了多神教所回答不了的问题。

天主教在延续了一千多年之后,也终于在文艺复兴年代迎来了它的危机时刻。当时的欧洲人,特别是意大利人,处在天主教廷的中心地带,他们见证了教会权威的崩溃。也就意味着整套神学信仰已经没有办法回应那个年代的人所担心的问题。

在如此乱世之中,到底人该怎么活着呢?好像所有人们信仰过的绝对价值观都烟消云散了,于是大家才要重新回到希腊罗马的古典里面,试图寻求答案。

但是当时这么做的这批人、这些人文学者,他们大部分人追求这些东西,并没有真正要寻求人生终极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想要利用这些学说来谋取个人的功名,要追求的是俗世的成就。

以前的人追求的是怎么样上天国,或者说如果要追求俗世的功名,那就是我死了之后,因为我的仁慈、慷慨、善良、虔敬,而被天主教会追封为圣人,为后人所纪念。

但是,这个年代的人已经不想当圣人,因为当圣人等不及,那要到你死了之后才发生。他要的是,我这辈子就能知道我的俗世名声能够流传下去,所以我必须干一些事儿,必须追求最大的荣耀。

5.

那个年代,每一个意大利人都想红

在文艺复兴年代,当君主的要么想办法吞灭别人的国家,要么想着把自己的城市搞得特别的壮观华丽,像威尼斯、佛罗伦萨一样;

除此之外,他们还聘请了大量的艺术家跟文人聚集在自己身边,用文化的兴盛来荣耀这座城市所有的公民,这就是意大利当时的文艺发达的基础之一。

就像是《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在一个物欲横流,没有了道德标准的时代,所有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追求一种世俗的成功。每个人都想尽量地出名,每个意大利人有办法都想红,换句用我们今天的讲法来讲,就是人人都想当网红。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学会了一种说话冷嘲热讽的态度,因为你只有冷嘲热讽,总是讽刺别人说的话,你才能够显得自己高人一等。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底下,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东西可以使得我们不朽,有没有东西可以使得我们超越城市呢?布克哈特认为,有的,那就是文化

在文艺复兴时代意外产生出来的文化果实之中,虽然有无数的文人追求的是俗世的成功,但是,这里面有些人是真正让人仰望的,比如说达·芬奇。

书里面就说,达·芬奇是伟大的天才,在历史之中我们只能遥望。他是什么样的人,那是一种全才。全才是什么样的人?那是一种对万世万物感到由衷的热情跟好奇,要对所有事情都要有所追求,并且在这个追求之间展现个人风格。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人更加值得钦佩,那就是下一集要跟大家提到的但丁。但丁被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放逐出去,终于有一天,统治者说欢迎他回来,但是要他答应一个屈辱的条件。

但丁对此怎么回应呢,他说:“我为什么一定要回到我的故乡?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对我这种人而言,哪里的太阳星辰不值得欣赏,什么地方不能够让我随处沉思呢?我为什么要牺牲掉我个人的尊严,来屈就你们开出的这种耻辱的条件呢?”

这句话展现出来的是什么?原来文化之中,能够给我们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会使得我们超越俗世的束缚——包括所有的政治,所有的黑暗。

是文化让我们最终个人的生命得到了最终的归宿和保证。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