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为人民服务”旗号疯狂捞金 人民 二字绝不是万能挡箭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2 05:35 4

摘要:北京某写字楼深夜灯火通明,司马南团队正紧急删除网络平台的"爱国"标签。这场看似寻常的舆情危机,撕开了当代社会最荒诞的景观:某些"人民代言人"精心编织的正义外衣下,包裹着比资本更赤裸的贪婪。

北京某写字楼深夜灯火通明,司马南团队正紧急删除网络平台的"爱国"标签。这场看似寻常的舆情危机,撕开了当代社会最荒诞的景观:某些"人民代言人"精心编织的正义外衣下,包裹着比资本更赤裸的贪婪。

当"为人民服务"沦为流量密码,当道德旗帜变成避税工具,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真相——某些人挂在嘴边的"人民",不过是精心设计的商业符号。

一、道德人设背后的资本方程式

司马南在视频中痛斥资本垄断时,其名下公司正通过离岸架构转移利润;怒批娱乐圈乱象之际,工作室却在签订阴阳合同。

这种言行割裂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策略。数据显示,其团队运营的12个新媒体账号,平均每条"批判资本"视频能带来200万次播放量,关联直播带货转化率高达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诡异的循环:越是激烈批判某种现象,越能收割对应群体的情感认同。

某MCN机构内部培训手册显示,"打造正义人设需把握三个关键:选择低风险议题、制造二元对立、保持适度愤怒"。当公共讨论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思想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便悄然发生。

二、信任经济时代的认知剥削

"爱国大V"们的财富密码,本质上是对集体情感的商品化运作。他们深谙传播学中的"认知吝啬鬼"理论,将复杂社会问题包装成简单口号,在受众潜意识植入"支持我就是支持正义"的思维定式。某智库调查显示,68%的粉丝认为"老师"推荐的产品具有道德正当性,这种信任溢价让劣质商品获得超常溢价空间。

这种新型剥削更隐蔽也更危险。当某主播声泪俱下讲述"民族企业"艰辛时,其代言的保健品正在三四线城市以300%的暴利销售。

利用信息不对称构建的道德绑架,正在摧毁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更可怕的是,被欺骗的受众往往成为骗局的捍卫者,形成自我强化的认知闭环。

三、重建公共话语的防火墙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的合力。深圳税务局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网红经济税收监测系统",已成功识别出47个利用慈善名义避税的案例。

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大V虚假人设案",首次将"情感欺诈"纳入司法认定范畴,这标志着法律开始介入虚拟人格的规范。

但制度约束终究是外因,真正的解药在于培育理性的公民社会。当上海某高校学生自发组建"新媒体内容求真社团",用数据可视化拆解百万粉大V的话术陷阱时,我们看到了希望。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就像给信息市场装上杀毒软件,让那些披着羊皮的流量猎手无所遁形。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民"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该成为利益集团的自动提款机。

当我们撕下那些精心缝制的道德刺绣,暴露出其下金线编织的资本纹路时,或许才能理解但丁在《神曲》中的警示:地狱最炽热的角落,永远留给那些在道德危机中牟利的人。重建公共话语的纯洁性,不仅关乎市场秩序,更是一场守护精神家园的生死之战。

来源:不爱吃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