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有一位朋友留言分享:这个暑假,她在孩子使用手机上放松了要求,结果一个假期下来,孩子沉迷于短视频无法自拔。
嗨,我是瑞秋。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留言分享:这个暑假,她在孩子使用手机上放松了要求,结果一个假期下来,孩子沉迷于短视频无法自拔。
新学期刚开始,他就出现了严重的戒断反应,一直无法适应,迟迟找不到学习的状态。
写作业没坚持多久,就不断追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
好像除了玩手机,其他事情都觉得没有意思。
让他画画、搭乐高、拼拼图、甚至出去玩,他都提不起兴趣。
她很苦恼,于是问我该怎么办。
这种心情,我太能理解了。
别说孩子,大人一旦刷起手机,也是很容易停不下来。
一旦停下,脑子就会空白,不知道要做什么,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忍不住又把手机拿起来。
连成年人都对手机缺乏自控力,更何况孩子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一直强调,如果可以,一定要尽量推迟孩子第一次使用手机的时间。
孩子越小,自制力越差,就越容易被手机“绑架”。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接触手机了,也不必过度焦虑。
我们依然有机会帮助他们调整对手机的态度。
关键是要趁着情况还没有恶化之前,及时止损,并且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们:短视频是如何一步步让大脑变笨的,又是怎样悄悄毁掉我们的生活的。
1
大脑也需要“举哑铃”
我们家三个孩子目前都还没有实现“手机自由”。
我和队友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在他们面前使用手机;
短视频之类的,从来没有给他们看过,所以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相对不大。
不过,我们家两个男孩还是挺喜欢看电视的。
动画片一旦开播,他们常常看得津津有味,不舍得停下来。
电视稍微比手机好一些,至少孩子不能揣着电视走到哪儿都看。
不过为了避免他们过于沉迷电视,我也会和他们讲一些这方面的道理。
有一次,儿子看到爸爸在举哑铃锻炼,便直呼爸爸“好强壮”。
他慢慢就知道:手臂和身体的肌肉并不会凭空长出来,而是要靠花时间、反复用力练习,才能练成漂亮的肌肉。
有了这身肌肉,身体就才不会弱不禁风,而是强壮有力,可以抵御风险和保护自己。
借此,我就和他说,其实我们的大脑也像肌肉一样,只有经过锻炼,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壮。
平时如果只是刷手机短视频,或者看太多电视,大脑几乎不需要思考,只是被动接收画面和声音;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习惯偷懒,不愿意面对复杂的问题。
于是,遇到一点难题就容易放弃,遇到挑战就无从下手,背一篇文章觉得吃力,做几道数学题就感觉脑子“转不过弯”。
这些都是大脑“太弱”的表现。
但如果我们像锻炼手臂和腿一样锻炼大脑,比如通过做题、阅读、写作、拼搭等方式给大脑“举哑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聪明。
儿子现在也慢慢明白了:动脑用脑的过程虽然会有点痛苦,但那正是大脑在“发力”的时刻。
用得越多,大脑就越聪明、越好用。
当大脑变得强壮,他整个人也会变得更强大。
2
大脑需要营养才能长得好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孩子吃零食的文章,其中提到,现在我们家的孩子已经能够分辨哪些是健康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
他们知道每天的三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吃正餐前吃太多零食,正餐时肚子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装营养的食物了。
三餐之余,虽然可以吃零食,但也不能过量,尤其像冰淇淋、薯片、巧克力等,只能偶尔吃吃,毕竟几乎不能为身体提供什么营养。
身体要想长得健康强壮,就必须有充足而健康的滋养,所以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
借着这个他们已经理解的“零食”概念,我就进一步告诉他们:短视频和电视就像是大脑的零食。
看起来确实美味,让人欲罢不能,但营养不足。
如果大脑长时间“吃”的都是这种零食信息,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缺少营养的大脑,就像一个总是挑食的孩子,慢慢会变得瘦弱、长不高,也长不壮。
我们的身体需要吃下有营养的食物才能强壮,我们的大脑也需要输入高质量的信息,才能健康成长。
短视频提供的,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其中不少还是低质量甚至“垃圾信息”。
这些内容往往无需深度思考,也缺乏逻辑推理,看过就忘,根本无法在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更严重的是,就像有些零食不仅没营养,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损害身体健康。
同样,短视频不仅缺乏营养,还可能夹杂一些不健康的观念和价值,损害大脑的健康。
于是,有些孩子短视频刷多了,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情绪易怒等现象,这其实就是大脑被“刷坏”的信号。
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大脑,学会用更高质量的信息去滋养它。
比如:读书、看纪录片、了解每日新闻、欣赏经典电影,持续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给大脑投喂真正有营养的内容,它才能长得健壮而有力量。
3
注意力像小马,需要不断训练
之前带孩子去农场的时候,他们对骑小马特别感兴趣。
戴上头盔坐在小马上,哪怕只是绕场走一圈,他们都觉得乐趣无穷。
上一次骑完小马后,女儿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小马要由工作人员牵着走?
我告诉她,如果没有人牵,小马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很可能会不受控制地乱跑,甚至跑得很远,到时候就找不到爸爸妈妈了。
其实,我们的注意力也像小马。
如果没有耐心去牵引和引导,它就会到处乱跑,拉也拉不回来。
当我们看电视时不停换台,或者刷短视频时不断切换内容,注意力的小马就像没有拴住一样,一会儿跑向这边,一会儿跑向那边。
这样的结果是:信息只停留片刻,无法沉淀,更无法深入思考。
如果注意力长期习惯了这种方式,就会让我们做任何事都变得缺乏耐心和持久力。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注意力的小马到处乱跑:一会儿铅笔掉了,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觉得哪里不舒服……
很难长时间安静专注下来。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牵住”注意力的小马,让它不要随意乱跑,而是能在一件事情上扎根,停留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进入深度思考。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先鼓励他们安静专注 10 分钟,随着年龄增长再逐步延长。
到了小学阶段,写作业时间可以更有规律,比如引入“番茄钟”方法:专注学习 25 分钟,再休息 5 分钟。
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做一些需要持续专注的活动,比如拼拼图、画画、阅读和写作。
当孩子能够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学会深度思考,他们就真正拥有了一项核心能力,专注力。
而这,才是未来学习和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4
写在最后
孩子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快乐,却很难联想到这种行为在未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对于他们来说,眼下的轻松和享乐,比长远的成长和努力更有吸引力。
这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把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变化真实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看见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
比如,记忆力下降了,背课文和单词变得很吃力;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情绪抵触;变得不爱思考了,总是想着及时满足;做题目粗心大意,经常出错……
当这些细节被点出来,再与刷短视频的习惯联系在一起,孩子就能慢慢明白:任何行为都会带来结果,而这些结果只能由自己承担,没有人能替代。
自控力的建立,其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当孩子明白“我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才会慢慢学会为了更好的结果而约束自己,愿意负起责任,把当下的每一天过得更好。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成长的路上拥有这样的清醒和觉察,学会真正地自我管理。
让他们的人生,不是被短暂的快感牵着走,而是能够因为自己的自律与努力,而收获长久的力量与美好。
来源:山房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