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名师生志愿者护航“苏超”赛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0:11 1

摘要:9月6日,南京奥体中心灯火璀璨,“苏超”第11轮赛事在此激情上演。赛场之外,团市委招募的480名师生志愿者遍布场馆121个区域,他们来自12所中小学与4所在宁高校,活跃在观众服务、医疗保障、应急响应等岗位,以专业与热忱为赛事注入温暖底色,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丁贝宁

9月6日,南京奥体中心灯火璀璨,“苏超”第11轮赛事在此激情上演。赛场之外,团市委招募的480名师生志愿者遍布场馆121个区域,他们来自12所中小学与4所在宁高校,活跃在观众服务、医疗保障、应急响应等岗位,以专业与热忱为赛事注入温暖底色,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丁贝宁与南京青奥村外国语小学教师余秋雨,便是这股志愿力量中的生动代表。

“我主要负责观众进场引导、现场服务和赛后清理。”丁贝宁一边整理观众指引单,一边回忆服务中的难忘片段。比赛当日突降大雨,她在雨衣分发点留意到一对手忙脚乱的母子——妈妈急于穿好自己的雨衣再帮孩子,小男孩踮着脚拉扯雨衣下摆却不得要领。“当时暂时没人来领雨衣,我赶紧过去帮孩子穿好。”男孩妈妈那句惊喜的“太谢谢你了”,让丁贝宁深刻读懂“看见需求、尽力帮助”的志愿服务内核。

为胜任工作,丁贝宁提前做足准备:先通过网络熟悉“苏超”赛事安排与奥体中心场地布局,岗前培训时又系统学习志愿者行为规范、急救知识与岗位细则。“以前来看演唱会都容易迷路,要精准指引观众找座位太难了。”好在培训老师教授通过场馆柱子标识识别位置的方法,她反复记忆、实地踏勘,最终克服“路痴”难题,上岗后成功帮多名观众找到座位。

此前服务过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击剑项目的丁贝宁,也对比出两次服务的差异:击剑赛事志愿服务更重专业性,需在设备组精准调整录像设备,为争议判罚提供依据;而此次苏超服务面对观众,更需共情能力。“但‘以人为中心’是共通的,关注到大家的需求,就能把事情做好。”在她眼中,480名志愿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大家在不同岗位协作保障赛事顺畅,散开后又各自发光,观众的每声感谢、赛场的有序运转,都让辛苦变得值得。”

同为观众服务岗的余秋雨,工作聚焦赛前座位引导与中场休息时的饮用水分发、添水。看似琐碎的工作,却让她收获了满溢的温暖:添水时,许多观众会特意侧身让行,接水时笑着说“谢谢”;有位阿姨喝完水后,还特意追上来补了句“小姑娘辛苦了”。“不过是弯腰递水的小事,但每声‘谢谢’都特别实在,成就感一下子就满了。”

为应对突发情况,余秋雨在岗前重点记忆应急处理流程:遇到球迷争执,先安抚情绪再引导至指定区域沟通;若观众突发身体不适,第一时间联系医疗岗。她形象地将志愿者比作赛事的“毛细血管”,“赛前引导减少拥堵,赛中回应需求让观众专注比赛,我们做的小事,其实是在默默守护大家的观赛体验。”

最让余秋雨觉得“付出有意义”的,是一次意外的“言传身教”。入场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经过她身边,突然停下问:“妈妈,我以后也能像阿姨一样给大家帮忙吗?”男孩妈妈笑着应允,还回头向她点头。“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不只是在服务,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愿意帮别人’的小种子,这种传递比任何感谢都珍贵。”

此次服务临近教师节,对丁贝宁与余秋雨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立志成为教师的丁贝宁,将其视作“讲台外的实践”:“志愿服务和教书育人都需要耐心、共情和引导力,帮观众答疑时,总想起未来站在讲台为学生解惑的场景,这让我重温‘当老师’的初心。”余秋雨则将其当作给自己的“职业礼物”,“平时总跟学生说教师节的意义是记得'被需要’,这次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教师不只是课堂里的身份,更是在生活里用行动影响他人的人,这份体验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具体了。”

从青春学子到人民教师,480名师生志愿者以不同的身份,在苏超赛场书写着同样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细致的服务保障赛事顺畅,用真诚的善意传递温暖,更在彼此心中留下了关于成长、奉献与教育的深刻印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