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美国国防部高调“改名”为“战争部”的当天,特朗普毫不遮掩地把中国钉在了“对手”名单上。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华盛顿话语体系的自我剖白,更是美式全球军事、外交博弈走到十字路口的明确信号。特朗普的“对手”标签,其实比任何一次关税制裁、技术封锁、亚太军演都更具象
据中国网报道,就在美国国防部高调“改名”为“战争部”的当天,特朗普毫不遮掩地把中国钉在了“对手”名单上。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华盛顿话语体系的自我剖白,更是美式全球军事、外交博弈走到十字路口的明确信号。特朗普的“对手”标签,其实比任何一次关税制裁、技术封锁、亚太军演都更具象征意义。
美国人习惯于用“国防”包装实力,用“规则”主导格局,而这回,连门面都不装了。把“国防部”叫成“战争部”,不就是在告诉全世界,美国的本能就是进攻、遏制和干涉吗?这种“话糙理不糙”的姿态,反倒让全球看得更清楚:美国的力量焦虑、战略焦虑、联盟焦虑,已经暴露无遗。特朗普这番操作,说是“回归真实”,其实是对美国全球主导权失控的无力呐喊。
中国为何成了头号“对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积怨,而是二十多年全球化红利分配失衡、技术竞争白热化、地缘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中美在贸易、科技、金融、军事上的博弈,已经渗透到联合国、上合、G20等所有全球治理舞台。从芯片到稀土,从南海到台海,从“一带一路”到上合组织,中国每一次“出招”,都在触动美国的神经。
特朗普团队的高调“宣战”,其实是对自己一手造成的孤立局面的无声承认。过去几年里,美国自断俄印两大潜在缓冲带,结果是什么?俄罗斯被逼到墙角,和中国的“背靠背”战略结盟日益紧密,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里,西方阵营的“反对票”开始力不从心。上合组织决议120票赞成,美国那点“铁票仓”变成了“少数派自嗨”,这不是偶然,是世界结构性变化的必然。
莫迪政府眼见美国一边加征50%关税,一边还要拉着印度搞“印太遏华”,嘴上说好听,实际对印方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特朗普四次想找莫迪通电话,后者全都拒绝。印度这回干脆让外长代替自己出席联合国大会,不就是明摆着给美国下马威?印美之间的“战略互用”早就透支了信任,印度现在要的是全球多极化中的自主地位,而不是继续当美国的“小兄弟”。
特朗普后悔了吗?虽然嘴上还在“修好印度是朋友”,但现实是,美国的“亚太朋友圈”不断松动。日韩欧洲盟友都在关键投票上“掉链子”,拉美、非洲、中东国家更是用脚投票,谁都不想被拴死在美国制定的“全球规则”下。美国这次对上合组织合作决议投反对票,结果被绝大多数国家“碾在地上摩擦”,就是最直接的信号。全球治理的权力正悄然转移,谁能解决问题、谁能带来发展,谁就是新规则的制定者。
上合组织的机制变革和全球治理议程的推进,正悄悄“削弱”美国的制度性优势。与其说美国怕上合组织壮大,不如说美国怕自己再也掌控不了全球游戏的主板和骰子。上合组织从最初的安全合作、反恐情报共享,到现在能源、金融、科技、基建全方位合力,已经成了世界最大区域一体化平台之一。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主打“平等、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这些理念恰恰和美国的“规则优先、利益优先、盟友优先”唱了反调。
中国的天津峰会和《天津宣言》让“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真正“动”了起来。全球治理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解决现实痛点。上合组织的反恐中心和联合国禁毒署数据共享、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联合搞民生项目、规则层面对接联合国宪章……每一项都在不断重塑国际事务的权力分布。美国想靠“否决权”和朋友圈维持主导地位,已经越来越吃力。
特朗普高调把中国列为“对手”,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但也把美国的战略困境暴露得一干二净。俄罗斯被赶到中国一边,印度被激怒、转向自主,欧洲盟友动摇,全球多数国家开始在联合国、上合等平台联手发声。美国想靠“规则”压人,世界偏要用“投票”来决定新格局。
120国赞成上合与联合国合作的决议,不是一次普通的投票,而是全球治理权力结构的“重写”。“大国俱乐部”时代已经结束,“多数国家共治”成为新常态。美国的反对票,只能成为时代变革的“注脚”,再也回不到当年“说一不二”的黄金岁月。
美国的军事扩张和规则制定惯性,正在被多极化与机制创新所吞噬。这不是一场输赢的问题,而是历史的必然。谁能解决全球发展的“痛点”,谁就能赢得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美国如果还在用冷战思维、战争机器、盟友体系来对付中国、俄罗斯、印度,只会让自己在未来的全球秩序里越来越孤立。
特朗普“后悔推远俄印”,其实是美国战略误判的必然结果。一个真正的全球领导者,绝不会把潜在的平衡者逼成对手,把问题国家逼成结盟者。现实早已证明,靠“战争部”思维只能制造更多对立,靠“共治”理念才能带来稳定与繁荣。120国投票不是偶然,是世界对新秩序的选择,是未来对美国的清晰警告。
来源:君武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