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短视频,看见一个老哥在自家阳台支口大锅蒸高粱,弹幕齐刷刷喊“真香”。
昨晚刷短视频,看见一个老哥在自家阳台支口大锅蒸高粱,弹幕齐刷刷喊“真香”。
我脑子里却蹦出一句话:真香背后,万一翻车,喝下去的不是乡愁,是甲醇。
这事得从茅台镇的张师傅说起。
老头今年58岁,在酒甑边站了三十七年,他掰着指头给我算:100斤高粱,顶天出50斤酒,还得是糯红高粱、大曲坤沙、老师傅全程盯温湿度。
普通人家里没温控、没老酒调味,出酒率能到30%就算祖坟冒青烟。
更扎心的是,高粱壳里的单宁处理不好,一口下去苦到舌根发麻,再混进杂醇油,第二天头痛得想撞墙。
我去年凑热闹买过一桶“朋友圈自酿”,标签写着纯粮原浆,喝完半夜口渴到怀疑人生。
拿去化验,甲醇超标三倍。
那一刻才明白,酒坊墙上那行粉笔字不是装饰:曲是酒之骨,人是酒之魂。
机器能替代搬粮、搅糟,却替代不了老师傅用鼻子闻糟醅的酸度,用手背试甑桶的温度。
张师傅说,发酵房一旦超过32℃,酒体就会发闷,像没睡醒的人,怎么勾调都提不起神。
现在年轻人爱网购,直播间里“六年坤沙”只卖99。张师傅叹气:六年坤沙光基酒成本就两百多,卖一瓶亏一瓶,要么年份造假,要么掺液态法酒精。
想喝靠谱酒,别盯着“纯粮”俩字,先看厂址。
茅台镇核心区不到7.5平方公里,出了这个圈,高粱品种、空气湿度全变味。
再看执行标准,酱香必须是GB/T26760,优级才算入门。
有人问我,既然这么麻烦,为啥不直接喝大厂嫡系?
我反问:你一年喝几回茅台?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想花一两百块,喝到不口干、不头疼、醒得快的口粮酒。
张师傅的坤酱台把基酒陈酿拉到六年,再用十年老酒勾调,定价三百出头,算下来比天天买直播间的“神酒”划算。
至少喝完第二天能上班,不耽误搬砖。
说到底,酒是时间的生意。
高粱从地里到酒甑要一年,基酒进陶坛要六年,老师傅的手艺得用三十年喂出来。
省掉任何一环,省的都是自己的肝。
下次再看见阳台酿酒,别急着点赞,先问一句:老哥,你的酒曲哪儿买的?
要是答不上来,赶紧拉黑。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