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咱们饭桌上常见的玉米、花生、辣椒、南瓜、西红柿这些主角,到底是怎么扎根到中国人锅里的,网上一直有个挺主流的说法:这些都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西方人捎过来的“进口货”,明清才慢慢成为家常便饭。西方把这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还搞了不少论文,科普读物也
关于咱们饭桌上常见的玉米、花生、辣椒、南瓜、西红柿这些主角,到底是怎么扎根到中国人锅里的,网上一直有个挺主流的说法:这些都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后,西方人捎过来的“进口货”,明清才慢慢成为家常便饭。西方把这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还搞了不少论文,科普读物也照单全收。而在国内,不管是八零后看的课本,还是现在的短视频解说,都大都延用这个套路。有意思的是,踏实搞考古的人近些年来,却总能从地底下或者老古籍里,刨出点让人纳闷的新证据。
先说玉米和花生这个老搭档。玉米的故事经常让人一头雾水。前几年考古队在陕西汉景帝阳陵地宫干活,挖出来的不止是陶俑兵器,还有一堆没腐烂的粮食籽。当年考古报告说,这些粮谷有的模样跟现在玉米、花生挺像。结果有人质疑,说是不是后头啥年代的盗墓贼倒腾进去的?可你想想,古代哪有盗墓贼背几斤花生、玉米顺着耳道塞进去自嗨?几乎没人说得通。
1980年代,国外有农业专家翻阳陵出土照片,不用到现场,光瞪大眼去看,说那里面藏着几颗玉米粒、几颗小粒花生。国内的考古专家这回也来了劲,拉了一大帮农业、植物、地质的行家,轮流把玩,反复化验。最后没一个敢拍胸脯说“和现代一模一样”,但的确有些谷物跟玉米、花生的形态像到不可思议。别说,这事甚至一度让秦汉史的专家都坐不住,直白地在博物馆访谈里感叹:“要是阳陵里真有玉米、花生,那咱中国和美洲两千年前,怕是焦不离孟的关系。”
但考古材料是一个说法,文献另一码事——有些文人不认“玉米”这词,说那是明清以后的新品。但你回头翻宋元的地方医书,像明代的《滇南本草》、清代的《本草纲目》,里面明明提及“玉麦须”(其实就是玉米须),还说它能药用。你再看看西南地区方言,几百年一直叫它包谷、玉麦包。都能入药了,还能说明朝才进来?何况有的古籍早于哥伦布航海时代,书上一笔清楚地记着“玉麦须”。时间线跟西方历史信口开的不一样。
对了,东北长白山地区还有点意思。几年前在那发现的陨石雕刻,居然能看出玉米图腾的样子。有科学家跑来一通高科技检测,说这雕刻最早的在五千多年前。真要是这样,那“新大陆的玉米飘洋过海才进中国”的说法可就尴尬了。虽然这不能证明单颗玉米五千年前就端上过老百姓饭桌,但至少说明,华夏这里,玉米的故事要比普遍说法长远得多。
接下来说说辣椒。谁都说川菜里的辣椒是“洋辣椒”,明朝时候西班牙人扛过来的。可如果你去问西班牙,压根没人像中国人那样把辣椒炒来炒去。他们那点辣椒,除了拿来装饰地中海花园,真没人天天烧水煮。再往南美洲去,那儿辣椒虽多,也没形成食辣风。反倒是云贵川,从古到今有股“嗜辣”的劲头,史书里记得一清二楚。
早到唐代,《食疗本草》里居然有辣的描述。三国诸葛亮驻军时,就让士兵吃辣驳寒。有些老川菜传说,像“五柳草鱼”也少不了辣椒作料。宋朝福建的“椒纸”,史料显示是拿辣椒汁加工防虫,搞印刷用的,比用花椒制做的效果还好。辣椒到底有多少种古名?有叫海椒、辣角的,甚至“秦椒”、“竦虎”,各地叫法五花八门。问题是,辣椒到底算外来货还是地头蛇?到上世纪云南西双版纳,生态学家还找到过小米辣野生种。基因检测比较过,中国的辣椒和美洲本土的差别其实不小,野生辣椒在云南、湖北等地都被发现。推前时间,春秋战国调味品里的“辛”“辣”,难保里头没一份辣椒的身影。
你要追根问底,很多说辣椒明朝才有的论调,被清以后的一批文人无限放大。他们一边感慨“外国月亮圆”,一边觉得祖上的都落后的。那会儿的历史观,就挺让人唏嘘的。清末还时不时有人在边疆写日记,写到在藏区吃到野生辣椒炒肉,味道奇香。到今天,四川人依然把辣椒叫“海椒”,一种骨子里的自豪。其实从旧时候就有这根线,没断过。
再提个插曲,前几年南京农业大学有组教授搞辣椒DNA指纹,拿云南、西南本地的样本和美洲的比了比,相似度巨大差异。简单说,云南小米辣跟南美辣不是一回事。这就解释了,一个地方嗜辣上千年,怎么可能靠后来西班牙人远渡重洋启蒙?怪不得辣味自湖南、四川直至陕南一线,绵延不断,有它的道理。
南瓜这东西,说起来全球到处都有。以前学界都认为南瓜发源地亚洲南部,印度和中国居多。民国园艺大家吴耕民老师,当年写教材就说南瓜是“咱们的南瓜”。可最近西方考古界突然蹦出来,说墨西哥才是老祖宗,南瓜是当地三千年前种的,再飘到中国。可哥伦布自己的航海日记却没大提南瓜这茬,偏要往他名下贴。感觉这节奏,硬是“哥伦布式操作”。
其实,说到南瓜,中国古籍元代《饮食须知》已经有记载,讲食疗忌配,还提温性、甘味。只不过,现代中国舆论有时喜欢人云亦云,一旦西方论文一出来,全盘照搬都不动脑。难道就因为英文论文多,中国南瓜的“身份证”就自动过期?
更有意思的是,古中国在家禽家畜驯化技术上也早就领先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其实不少说法连家里鸡都是亚洲先民带过去的。你看南美的另类“大鸟”和我们华夏传说中的家禽渊源,线索也挺长。放大说一句,像马铃薯,也有考据证据说诗经里“要”,讲的可能就是土豆——春季成熟,根茎发达,外表像肾型,跟汉语“腰”同音。别说近代园艺学,就连考古化石和基因,也越来越多地发现,中美古人类交流的历史,比流行的故事要丰富深远许多。
还有那“哥伦布大交换”的故事起草,是不是完全按照西方议会编剧风格来的?古人写《高厚蒙求》时就已经流传了一套相似故事:超远洋探险、土著见大船发怵、交换货物、再回来带农技专家,怎么看都有点中华式的温良恭俭。可你想想,十六世纪西欧还都是以葡萄酒、小麦、橄榄为主粮,海盗当家,真有工夫带一整船农师教印第安人种田?倒像是郑和下西洋从印尼到非洲,再把种子、技术带回自己地盘,更有点现实感吧?
其实,海外回来再内销的事儿咱们见多了。你看“国内没的宝贝”,先在外面做个包装,再从国外买回来高价推销;明明自家先人玩剩下的,却摇身一变成“国际交流新成果”。若干年前郑和舰队各地收集新物种、栽培本领传播,谁又记得呢?
说到底,这些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身世,谁都讲不全。一头是考古、文献扎实,一头是舶来品神话,还有网络谣传、科普“标配”。我们信什么?也许每顿饭吃着玉米、花生、辣椒熬汤的时候,不必按西方设定去追问,谁带来的就一定是谁的。
或者,哪天别家考古队在地下刨个洞,真能把玉米种子定年到五千年前,恐怕“哥伦布大交换”的教科书,也该换新版本了。不知道到时候,谁会为新故事买单——是咱中国人的自信,还是世界历史的一次悄悄校对?
来源:时髦面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