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炎”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面对炎症大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人把发炎当做“症状”,大大咧咧等待免疫系统自动防御,直到症状消失;也有人把发炎当做“病”,高度重视,发炎后吃“消炎药”镇压炎症。
“发炎”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面对炎症大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人把发炎当做“症状”,大大咧咧等待免疫系统自动防御,直到症状消失;也有人把发炎当做“病”,高度重视,发炎后吃“消炎药”镇压炎症。
其实“发炎”是身体在保护你
炎症是身体应对感染、外伤等损伤的自我防御机制,当细菌、病毒侵入或组织受伤时,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内皮滚动、粘附,快速迁移至损伤部位,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随后清理坏死组织,促进修复,此时身体已经启动了急性炎症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持续数天,随着损伤修复,炎症会自然消退。
可以这样理解:平时人体产生的热、痛、红、肿等急性炎症反应,其实是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反应,对人体并没有害处。
但可能有人也会问:教授不是说过“久炎必癌”,炎症怎么会没害处呢?
那就要说到“发炎”的另一种状态:慢性炎症。
如果说急性炎症像是一场大火,当一直没法找到源头及时将其扑灭,炎症会反复激活,导致组织处于不断破坏-再生的状态。此时,炎症细胞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诱导DNA损伤,还会促进细胞异常增殖、抑制凋亡。
当身体长期处于这种“着火”状态时,免疫平衡被打破,这些慢性炎症就会为癌细胞的“诞生”提供土壤。众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的各个步骤都有关,包括细胞转化、促进、存活、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和转移。
这4种炎症跟癌症关系密切
虽然生活中大家经历过了太多“炎症”,也都见怪不怪了,但是有以下4种慢性炎症经过大量医学研究验证,它们有发展为癌症的潜力,还需要重点警惕。
1、慢性肝炎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脏从慢性炎症到癌症的发展三部曲,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人群,研究发现:80%以上肝细胞癌患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原发肝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00~200倍以上[2]。
我们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在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如果此时不对肝炎病毒加以控制,炎症就会反复持续发生,肝细胞就进入了“破坏--修复--破坏--修复”的循环。长此以往,肝细胞会启动纤维化修复机制,重构肝脏结构,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让肝脏失去正常功能,也为肝癌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基础”。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的结果,这种刺激可能来自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其癌变过程通常遵循“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路径 。
研究发现[3]:76%的胃癌都跟幽门螺杆菌有关,长期罹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胃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 6 倍。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会导致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通常遵循“结肠炎→异型增生→癌”的路径。
既往研究来看,患溃疡性结肠炎8~10年后癌变风险开始升高,15~20年就可能并发肠癌,超过20年的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10~15倍[4]。
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90%的结直肠癌都是由它发展而来,其癌变率与息肉大小、数目密切相关。
4、HPV宫颈炎
炎症在妇科中十分常见,人们常说“十个女性九个「炎」”,今天我们要说的宫颈炎就是三大妇科炎症之一。
从字面上看宫颈炎和宫颈癌只有一字之差,但宫颈炎并不是直接导致宫颈癌,而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会给高危型HPV病毒可乘之机,如HPV16型、HPV18型,若免疫系统未能将病毒清除,病毒基因会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抑制抑癌基因,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而80%的女性一生中会感染HPV,若不及时对慢性宫颈炎进行干预, 让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宫颈癌就容易发生了。
如何降低这些炎症的癌变风险
炎症本是身体的保护机制,但长期慢性炎症可能成为癌症的“帮凶”。早干预、早筛查、改变生活方式,是阻断“炎癌转化”的关键。
赶快让【相亲相爱一家人】看到吧~
参考来源:
[1]池肇春.炎症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4; 32(1): 23-40 [DOI: 10.11569/wcjd.v32.i1.23]
[2] 耿家宝,刘倩楠,熊熙,于乐成,赵卫峰.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生相关性研究进展[J].肝脏,2025,30(3):403-406.
[3]Park JY, Georges D, Alberts CJ, Bray F, Clifford G, Baussano I.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 Med. 2025 Jul 7. doi: 10.1038/s41591-025-03793-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24406.
[4]Lilli Mauer and Ahmed El-Sohemy. Prevalence of cilantroCoriandrum sativum) disliking among different ethnoculturagroups.Flavour.2 May 2012.
来源:张明徽谈免疫与新医学